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的精神-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为。”他主张,通过人本化的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知识与人格获得均衡的发展,使他们不仅对身心禀赋与潜能、个人志向与人生目标有深度了解,进而有关怀他人的情操,认同团体的能力,服务社会的意愿和关心全人类的胸襟。他们应有良好的求知兴趣与态度,正确的读书习惯与方法,至少掌握一种研究方法与怀疑批判的能力。这一教育目标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不仅兼顾德(公德与私德)、智(知识与能力)、美(高尚的审美品位、格调与能力)、群(人际关系、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而且向内向外扩充。他们不仅对本国历史文化有关怀与理解,而且能从世界的观点,有理解与欣赏世界各文化及其差异的能力,有尊重他国文化与人民的态度,达到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最近,媒体报道了北京清华大学刘海洋同学到动物园用火碱与硫酸伤害黑熊的事件;天津大学学生马晓明因被退学而觉得生活无意义,遂杀死了亲生父亲与祖母,并打算再杀死母亲和自己;北京一位大学生马忠义也是因多门功课不及格,持刀夜闯女生宿舍,想杀人以解脱;台湾一位马姓老妇到法庭状告她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化工所的博士儿子不认亲娘。这里面有非常具体复杂的原因,有的属于心理上的疾病,有的属于社会或家庭教育的缺陷,当然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的问题,是人性养育的问题。我们不希望媒体过分渲染刘海洋事件等,因为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健康的,是有志气且蓬勃向上的。但我们仍然有孔子之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不可否认,社会上的官本位、金钱拜物教、权力拜物教也渗透到大学校园,造成有的大学生的两面或多重人格,以及道德价值观上的庸俗化、功利主义或虚无主义。家庭经济背景的贫富差别,使得部分贫困生有沉重的心理包袱。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教育相比,现代大学教育结构的弊端是:德业分工,知行脱节,为人与为学分裂,师生之间隔绝或疏远。大学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还比较多,但与本科生之间在学问与人品方面,已不复有切磋琢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目前我院建立师生恳谈日制度,试图通过这一渠道,使师生在德业等多方面有所交流。大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互为主体性的社区。大学应当强调教师的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淳化师德、学风与校风,涵养师生的心灵,扩阔师生的胸襟。首先是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实地帮助学生自己去立人去达人,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总之,人文教育在今天的大学已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问题,它服从于我们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第五部分 大学之魂第69节 大学的理念

    童世骏     
      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某某学院升格为某某大学,再进一步,几所普通大学合并成一所超级大学,这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高教界,已经司空见惯。对这种现象,可以作种种解释。从人才培养规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客观需要,到学校行政级别提高、学校名称含金量提高的主观愿望,这些解释都只能说是从大学的外部因素出发所作的说明,而不是从大学的内在精神出发所作的理解。大学的内在精神,也就是德国人所说的“大学的理念”。    
     一、“大学的理念” (die Idee der Universitaet),也可以叫做“大学的观念”,但译成“理念”,更能提醒人们注意形成这个说法的德国古典哲学背景。在提出和阐发“大学的理念”的过程中,费希特、谢林都起过重要作用。黑格尔虽然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及这两位同胞,但他不仅后来担任过“大学的理念”之诞生地——柏林大学——的校长,而且还以其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的哲学体系,给后人对“理念”的理解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这些德国古典哲学家来说,有形的文化作品和社会建制是无形的理念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内在的理念,就仅仅成了一具僵尸。大学之理念,也就是大学之灵魂、大学之生命。当然,理念之体现于外总是不完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念与特定时期的文化和制度的关系又是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谈论大学的“理念”,也就是谈论一种与现实有相当距离、我们可以用来衡量现实、批判现实的大学的“理想”。现代大学制度之诞生的标志,是洪堡(W. von Humboldt)在1810年受命组建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之前,欧洲已经有了不少大学,最早的可一直追溯到12、13世纪。从形式上看,柏林大学像其它大学一样仍然包括哲学、神学、医学和法学四个学院;但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其它精神之父们所阐发的大学的理念,为柏林大学灌注了独特的生命,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的始祖。洪堡等人的大学理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统一:大学活动的非政治性质与大学建制的国立地位的统一、科学体系的内在完整性和科学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批判-启蒙意义的统一,教学和研究的统一。创建柏林大学的历史背景,是作为德意志最大公国的普鲁士在法国的攻击面前不堪一击,不仅割让土地,而且失去了几所重要的大学。也就是说,柏林大学的创建,是德国人努力用精神力量来补偿物质损失的一个结果;从一开始,柏林大学的办校宗旨就是服务于国家利益。但在洪堡等人看来,为国家利益服务不等于放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他们设法向统治者们表明,恰恰是这种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才更符合普鲁士作为一个文化国家的根本利益。这里所说的“学术”,德语的说法是Wissenschaft。这个词大致对应于英语的science,但又与之有重要区别。英语的science通常指自然科学,或者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数理-经验科学。但德语的Wissenschaft则包括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且也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科——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作为这种意义上的“科学”赖以存身的社会建制,大学(University或Universitaet)必须真正是“大”学:不仅是学校规模大,而是学科范围广(universal)。只有以这样的科学为核心的大学,才能培养洪堡所说的“全面人格”(vollstaendige menschen),才能成为全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典范和中心。从这个观点来看,所谓“纺织大学”、“交通大学”、甚至“科技大学”,都包含了内在的逻辑矛盾。甚至那些没有哲学系的大学,也很难称得上名副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哲学理所当然地属于广义的科学之列,而首先是因为这些门类众多的科学需要由哲学来加以统帅。如果说以上两点(学术自由、科学统一)分别是“大学的理念”的否定的方面和肯定的方面话,那么,第三个方面,即教研并重,则是具体落实这两个方面的方法或者措施。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教学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强调教学与研究的并重,重点在于研究。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大学成了科学研究的基地。德国的柏林大学和英国的皇家学会、法国的法兰西学院一起,开创了现代科学建制化的三种基本形式:科学学会、科学院和研究性大学。从教育史而不是科学史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第二方面,即把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授内在地结合在一起,新人才在新知识的创造过程中培养出来,这样的新人才从一开始就不仅仅知道如何去掌握已有的知识,而且也知道如何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第五部分 大学之魂第70节 德国知识界

    二、在20世纪,大学的理念几度引起德国知识界的重新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3年,雅斯贝斯发表“大学的理念”一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斯贝斯在受命重建德国高教体系的同时于1946年以相同题目出了一书。1961年,此书又出了新版。谈论“大学的理念”,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雅斯贝斯的论述。雅斯贝斯的“大学的理念”,从其具体内容来说,仍然是上面讲的那几个方面。雅斯贝斯强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认为自由是大学之生命的首要原则。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必须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的精神从事学习,因而他们必须具有学习的自由。从教师方面来说,他们的责任是传播科学真理,因此他们必须有教学和研究的自由。关于大学教育与科学的关系,雅斯贝斯指出必须分辨两种情况,一种是为适应今天科技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教育;另一种是可以引导和充实人们生活的教育。大学教育之为大学教育,或者说体现“大学的理念”的大学教育,不在于前一种意义上的科学教育,或者说专业教育甚至职业教育,而在于后一种意义的科学教育,它所注重的是科学的本真意义,是科学的方法、基础和目标。在雅斯贝斯看来,科学的方法、基础和目标,是超越各门科学本身的,是需要借助于哲学而得到揭示和体验的。雅斯贝斯虽然不像与洪堡和施莱尔马哈尔等人那样在机构设置上主张哲学学院居于首位,但仍然主张哲学在大学的理念中具有中心地位:“大学的内在精神是通过每一个研究者及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思活动为标志的”。这种“哲思”活动,雅斯贝斯与康德一样认为应当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点。这样的思考活动是需要条件的,所以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