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099-史无前例的年代-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他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一次又一次把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化为敌我矛盾,错误地把“文化大革命”当作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人为地制造所谓的阶级斗争。我们一定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决不能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更不能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来进行党内斗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2.历史教训我们,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是任何领袖人物都不是神,都不可能没有缺点错误,都不应当加以神化。1956年中共八大会上,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郑重提出反对个人崇拜的问题。林彪、“四人帮”狂热鼓吹个人崇拜,神化毛泽东。毛泽东个人也公然认为“有必要搞点个人崇拜”。党的领袖为了推行错误的方针,需要依靠个人的绝对权威,导致严重损害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形成个人专断,凌驾于党中央之上。党章、宪法遭到践踏;党的正常生活遭到破坏;政治局、国务院名存实亡;上自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我们必须在党内生活和国家生活中充分发扬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不能少数人说了算,不能搞“一言堂”,不能搞个人崇拜,不允许任何个人凌驾于党组织和群众之上。    
    3.历史教训我们:十年动乱的原因之一,是“无法无天”。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实行人治,没有法治,以致全党无法监督约束自己的领袖。我们必须进一步健全党的纪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制,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党纪和国法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允许有凌驾党纪国法之上的特权。    
    4.历史教训我们: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我们的事业胜利前进的保证。“文革”时期,党的领导机关和基层组织都停止了活动,全社会陷入了“天下大乱”的无政府状态。经过拨乱反正和不断整顿,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时候,我们要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党的历史的教育,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要看到时代在发展,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心民心、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严重政治斗争。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转折里,经过拨乱反正,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在21世纪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史无前例的年代》 四后记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1965年5月30日,我在北京市房山县担任“四清”队长时,接到报社紧急通知,火速赶回编辑部。在大今上,陈伯达宣布,中央工作组到《人民日报》夺权!陈伯达说,他来人民日报搞了一个“小小的政变!”    
    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群众起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从此,开始了为患十年的动乱。    
    “文革”进程中,我作为中央党报的记者,绝大部分时间在作采访和编辑工作。有段时间还列席新成立的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参加所谓“中央首长”的接见,目击了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反革命分子的现场表演。    
    我用十年时间,收集积累“文化大革命”的材料。粉碎“四人帮”后,我在完成岗位业务的同时,断断续续又花了十多年时间来写。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眼下还难于了解“文革”全部真情。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也是这样。    
    我的晚年,有18年时间献身于老年事业。1983年,以我和几位老同志为主体,创办了《中国老年》杂志,任总编辑。1987年,又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创办了《中国老年报》,任第一副总编辑、社委会主任。邓小平同志先后亲笔为这一刊、一报题写了刊名、报名。为党的事业,为社会发展的远景,办起这一刊一报,是我晚年的两个心愿。《史无前例的年代》这部书,也是在这个期间里,用十余年时间写完的,实现了我晚年的第三个心愿。    
    我的体会是:干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需有坚强的意志,饱满的热情,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老朋友、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同志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晋绥日报》老战友、著名编辑傅真、著名编辑周毅之,朋友任贵银等同志,帮我校正全部稿件。我还感谢党史工作者苏采青、高级编辑钟立群,老伴丁帆、儿子纪晓军及家人,对写这部书的关心和支持。对我参阅了有关书刊论著的作者,在此也表示谢意,我向他们学了不少知识。我真诚欢迎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高级编辑宋世琦同志。他对出版本书不仅始终如一的关心和支持,而且以高度负责精神,认真核对,仔细加工了全部稿件。    
    纪希晨jixichen@china    
    2001年3月时年79岁    
    1996年6月20日建党75周年前夕完稿    
    1999年9月19日第三次修改    
    2000年“八一”建军节第四次修改    
    2000年11月30日第五次修改定稿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