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南京中山陵(图)
中山伟陵 ——南京中山陵
一扇扇沉重的库门,一页页尘封的历史。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档案卷中,我们看到一份文献档案,这是孙中山先生去世后颁布的陵墓建筑征求条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征集的建筑设计。成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执业宣言。 70多年前,围绕这座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尘封了一段怎样的记忆?这座举世瞩目的陵墓是如何横空出世的? 从中山陵的入口到墓室约700米,是中山先生最后走完的路程。一代伟人从这里走向天国。 1924年底,孙中山为谋求中国的南北统一,抱病北上,不幸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病逝,享年59岁。 中国国民党要员,成立了以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季陶、宋子文、孔祥熙等12人组成的“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那么,该如何安葬这位伟大的先驱者?墓址选在哪里?
(028…029图说)陵园路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是中华天翻地覆的一次偶遇,是史书不可省略的笔录,更是先驱者不褪色的生命基调。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中山塑像(图)
(030…031)1912年3月10日,被迫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的孙中山,与胡汉明等僚友,到南京东郊紫金山打猎。休息时,他看到山南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壮观,便对左右感叹道:“待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1925年3月11日,在逝世的前一天,他对守在病床旁的汪精卫等人嘱托道:“吾死之后,可葬在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此时,正是军阀混战之时,孙中山对自己的墓址安排,隐含了深刻的含义。 如果说,那次找猎只是他一时有感于自然形胜,那么此刻在弥留之际,选定走向共和之门的南京为归宿,则理性地寄寓了深刻的政治目的,使中山墓址蕴藏着纪念与象征的精神基调。 紫金山,又称为钟山,海拔448米。东西并列三座山峰:主峰为北高峰;西峰为天堡山;东峰便是小茅山。1925年4月11日,宋庆龄、孙科等在北京处理完丧事后,亲赴南京选择墓址。此后,又两次登山勘察。最后,选定紫金山东峰小茅山南坡为墓址。 墓址选定后,以什么样的陵墓建筑,来安葬这位名垂不朽的伟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最大的悬念之一。 谁来提纲这个历史的重任? 1925年5月15日,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悬奖5000元,登报征求设计图案。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建筑设计大赛。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都市的天际线,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这次竞赛,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登上建筑舞台提供了机会。
(图说)中山塑像中山先生,一个人的身躯代表了一个年代、一个民族的海拔,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了一个国家、一段历史的命运。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祭堂草图(图)
(032…033)吕彦直堪称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奠基人
(032…033图说)祭堂草图 就在那个年代,当中山陵还在纸上的时候,这个举世瞩目的建筑,注定要蜚声海内外。 祭堂外望南京城区远景 伟人已逝。他的魅力播撒到城市空间的每一处,甚至在广场上、草丛间。无论置身何处,我们都能够真切感受到中山先生优雅从容的精神气息。 截至1925年9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共收到海内外应征图案40余份。全部应征图案陈列在这座建筑的三楼,公开展出5天,每天参观者达1000多人,一时轰动上海滩。从当时中西各报关注的程度可以看出,这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1925年5月,一位寓居在这里的年轻人,从报上看到那则陵墓设计的征稿启示。他就是留学回国不久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 是年9月16日至20日,由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四人组成的评判顾问,对全部应征作品进行了评选。最后,经全体葬事筹备会和孙中山家属的表决,一致赞同吕彦直的方案为首奖,并聘请他为陵墓建筑师。这一年,吕彦直31岁。 此次设计大赛,让西方建筑师们开始认识这些杰出的中国人的名字:除吕彦直获得一等奖外,范文照、杨锡宗分别获 二、三等奖;赵深与6名外国建筑师分获名誉奖。 吕彦直,以他出众的才华和中西建筑文化修养,为中国建筑师找到了执业尊严,堪称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的奠基人。他的设计,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警钟形的空间造型,暗含“木铎警世”的深刻含义。表达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世遗训。融贯中西的建筑精神与中山先生的思想气度,融为一体。 此后,由吕彦直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在28份中外应征方案中,一逾群雄,再度夺魁,蜚声海内外。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视为“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遗憾的是,吕彦直没能看到这座自己呕心沥血设计的建筑最终落成,在中山陵主体工程即将完工时,积劳成疾,患肝肠癌去世。年仅36岁,终生未婚。剩余工程由他的挚友、彦记建筑师李锦沛、黄檀甫主持完成。 为了表彰吕彦直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民国政府颁布发褒奖令并为他立碑纪念。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块碑后来在日军侵华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中山陵的建设(图)
(034…035)中山陵的建设 共分三期完成 1926年1月15日,紫金山小茅山的南坡炸山填土,开工建陵。3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又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中山陵的建设,共分三期完成。第一期的墓室、祭堂、平台、石阶等主体工程由上海姚记营造厂中标建造。创建于1899年的姚记营造厂,是称雄于上海滩的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营造商。1905年建造的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高楼——上海电话大厦,使厂主姚锡舟崭露头角。 中山陵是51岁的姚锡舟承办的最后一项工程。 由于军阀割据,时局动荡,工程历尽艰辛。1927年10月,第二期工程的水沟、石阶、护壁等由上海新金记康号中标承建。中山陵的第三期工程是在孙中山山安葬以后进行的,增建了牌坊、陵门、碑亭、卫士室及墓道等,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至1932年2月底,工程全部告竣,历时6年,耗资220余万元。 为了迎接孙中山灵柩南下安葬,建造了一条从南京下关的江边,直达中山陵的迎榇大道,沿途所经码头、桥梁、道路、城门均以中山命名。这条中山大道后来成为南京的城市轴线。这样的路名,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但是最早出现在南京。
(034…035图说)石柱 就像先行者那样伟岸!在高大的石柱下散步,抚今追昔,最能够体会历史的韵味。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陵园外广场(图)
(036…037)1929年春,祭堂、墓室、石阶等主体工程竣工后,去世四年的孙中山终于得以奉安南京。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灵寝专列从北平驶向南京。1200公里的奉安盛典,成为北伐完成后一次规模宏大的思想宣传与文化展示。 同年6月1日,中山陵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全国降半旗志哀,民众停止工作,肃立、静默3分钟志哀。在101响的礼炮声中,108名身着蓝衣的杠夫,抬着中山先生的灵柩走完他一生最后的行程。 在中山陵祭堂西侧的外墙上,镶嵌着一块奠基石,石头上爬满岁月的痕迹。这块石头目击了70多年的历史风云,见证了这座中国20世纪第一陵的诞生。 在多灾多难、风去变幻、政局动荡的中国近现代,出现这样一组经典建筑,可以说是20世纪的奢侈品。气势恢宏的空间序列,显示出建筑师宏大的叙事能力。
(036…037图说)陵园外广场 缓缓地走,仔细分辨着岁月的裙摆留下的光与影。静静地看,生怕惊动了陵园的静谧。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博爱牌坊(图)
祭堂奠基基座 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刻。在时间的洪流里,随着石基的落成,演绎出多少故事。 (038…039)(图说)博爱牌坊 举目看看这大字,先生伟大的襟怀,与日月同辉,并且感动了无数的后来者。
蓝色屋顶白色墙 在蓝天白云下泛着民主与自由的光芒 建筑师巧妙地应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沿用中国传统的依山为陵的惯例,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从陵门到墓室,层层向上推进,有效地烘托出陵寝的宏伟气势。 中山陵的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帝陵封闭的庭院组合,以纪念性的开放空间和近人尺度,表达出中山先生的人格精神,镕铸了整个国家及国民的记忆和认同。 蓝色屋顶白色墙,在蓝天白云下泛着民主与自由的光芒。中山陵没有采用帝陵的黄顶红墙,它突破性的色彩造型,既是青天白日的党徽隐喻,又是中山先生一生为追求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理想再现。 这道四楹三阙的牌坊,又称“博爱牌坊”。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西边第二根石柱上方已断为两截。这是当年施工时,石匠不慎将这根产自福建的花岗岩石柱截短一米。当时军阀混战,交通不便,工期又紧,无奈只好将断石投榫相接。这对一个天字号工程来说,无疑犯下杀头之罪。孙科得知此事后说:“为父造陵,不能杀人。”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救了石匠一命。 (039图说)祭堂蓝色琉璃瓦及斗拱 纯净的博爱的底色,显得是这般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