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版语文-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这样一个笑话,某地开发区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标语:“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路过此处的人都替当地人担心:“这么一来,还不憋死?”上网一查,我发现这个段子还真不是杜撰出来的。在南方某省的官方网站上,就有这样几个栏目:“三年一大变”、“五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你瞧,“中变”都出来了!在上海黄浦区的官方网页上,还发现一个“大变专题”!看来,“大变”不但盛行,还有迈向专业化的趋势。

  很多人觉得“大变”的用法没错,可能是小时候看过“大变活人”的缘故。既然他可以大变活人,我直接大变不行吗?很抱歉,不行。分析一下“大变活人”这个词,你会发现,它的主干是“变活人”。前面加一“大”字,是为了修饰“变活人”这个主干。同理,我们可以说“大变革”、 “大变阵”,“大”的作用也是用来修饰“变革”、“变阵”的。汉语的习惯是, “变什么”先说清楚,然后才可以说“大变什么”,“大”和“变”不能单独在一起用,否则,就成“大变干燥”了。

  扯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汉语词语的简化问题。汉语不是不能简化,但不应随意简化,简化是一种有条件的约定。简化必须符合汉语规律,意义和读音都照顾到,才能为公众所认可,才不会闹出“大变”一样的笑话。有一所大学,把“社会经济学”简称“社经”,把“计算机学院”简称“计院”,一天,召开师生大会,领导在台上讲:“怎么搞的?‘计院’这么多同学‘社经’不及格!还笑?说的就是你,杨伟!”

    
/* 18 */
  害人的成语     

  文/王佩

  成语最容易用错,但又不能不用。权衡来,权衡去,吃不准的时候,还是不用为好。很多报刊,不少写手,就是被成语给害了。

  今年高考作文,用了《智子疑邻》的典故,大家知道,在这里“智子”是“以子为智”的意思。有一位颇有名望的作者,为某报撰文,用到这个成语时,写道:“智子这个人,怎么老怀疑自己的邻居?”显然,他把“智子”当成一个人了。“始作俑者”本来是孔子的骂人话,骂那些开创恶劣风气的人,是个贬义词,但最近一份报纸却这样赞扬徐根宝:“‘抢逼围’风暴,徐根宝是始作俑者。”“从长计议”本来是说“慢慢来,不急于做决定”,某大学的文件里却写到:“立即行动,从长计议,坚决打赢防治非典的校园保卫战”,实在是自相矛盾。此外,像“万人空巷”、“明日黄花”、“首当其冲”等成语,也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误用。

  在关于正确使用成语的问题上,专家一再强调成语的“古语性”。所谓“古语性”指的是成语的原始出处和本来的意义。专家认为,绝大多数成语都有一定之规,逾越了一定范围,便是误用。

  但是,从来如此,便就对吗?

  专家们说,“中国乒乓球队励精图治”这样的说法不对!理由是“励精图治”是“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的意思,只能用在国君身上,不能用在草民身上。专家还援引《汉书》、《宋史》作为论据。但是,细一想,这种逻辑很有问题。如果“励精图治”为皇家专有,那么“借花献佛”岂不成了善男信女的专利?“竭泽而渔”单指打鱼人家?“先斩后奏”只说君臣政要?还有,“口蜜腹剑”出自《资治通鉴》,按其“古语性”指的是唐宰相李林甫的两面派手段,按照专家的逻辑,这个成语岂不是只能用在首相身上了?

  可见,成语的“古语性”应该有限度,如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成语的外延有所扩大,而今义又损害不到古义,不妨放它一马,允许大家用今义。像“励精图治”,完全可以搬出故宫,搬到乒乓球训练基地去;“姹紫嫣红”完全可以搬出百花园,搬到牡丹园里来。

  但是,如果今义的用法和古义有抵触,还是听专家的比较保险。拿我来说吧,自从知道“空穴来风”原来是指“有根据的传言”后,就再也不敢用这个成语了。你让我怎么用?比如我写这样一篇文章:“欧文私通,空穴来风”。了解这个成语本义的人,知道我抓到了欧文的把柄;不了解的,还以为我在扯淡呢?“没影的事,你写它干吗?有病啊!”

  (完)

    
/* 19 */
  讲点逻辑     

  文/王佩

  皮龙我一位好朋友的儿子,今年四岁了。有一次,我们逗他:“皮龙,你是想再要个弟弟,还是要个妹妹啊?”皮龙想了想,说了句让一屋子人都绝倒的话:“我想要个哥哥。”儿童天真烂漫,越不讲逻辑越可爱,等到长大成人,还是要学点逻辑。

  自古以来,不讲逻辑的人很多。传说解放前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曾写过一首《咏闪电》:“忽见天边一火练,莫非玉帝在抽烟?如果玉帝不抽烟,为何天边一闪电?”这样的“逻辑”可谓战无不胜,全天下的理都让他一个人占了,言之凿凿,掷地有声,不容置疑,谁敢分辩?

  不幸的是,这种不讲逻辑的说话方式一直没有没有绝迹。文革期间有一首歌曲唱遍大江南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你问他为什么好?他接着唱:〃就是好来就是好,就是好!〃让你一点脾气都没有。

  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一些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每天收工回来,都要唱《打靶归来》。调还是那个调,词却改了。“日落西山红霞飞,我们收工把村归,把村归……歌声传到家乡去,亲人们听了心欢喜。夸我们下放下的好,夸我们改造数第一。”每次唱到这里,大家都会哭笑不得,这叫什么逻辑?!

  这都是以前的事了,说说现在吧。跑在山东的公路上,你会看见这样的标语:“交通处罚不留情,看似无情却有情。”估计你怎么也想不通,既然已经“不留情”,怎么还会“却有情”?这“情”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没人给你解释,其中的逻辑需要你自己慢慢去推敲。

  杭州提出了一句口号:“住在杭州”,很有人情味吧?但眼见着杭州的房价日趋上涨,往远处说,超过了西班牙,往近处说,比上海还要高。面对杭州的盛情邀请,我这样一个上班族不禁要问:住在杭州,住在哪儿?

  最近,日本丰田“霸道车”广告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且不说其画面,单看这广告词写的,实在气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我凭什么要尊敬你呀?还“不得不”?

  这样的无逻辑广告其实很流行!像什么“今年不收随便礼,要收就收XXXX〃,且不说这广告语是否恶俗,单说它的逻辑,就算我不随便收礼,但我凭什么非要收〃XXXX〃?收一份你给500块钱啊?今年看到最绝的一个广告是某报做的一个征订广告,广告词就六个字:〃订好报,有好报。〃你不能说它没逻辑,但这逻辑说得通吗?你要是不订它的报纸呢?那肯定〃没好报〃了。平白无故把读者咒一顿,这样的报纸谁还敢订?

    
/* 20 */
  广告公案     

  文/王佩

  前些年有一个广告家喻户晓,文案是:“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这个广告曾经引发了广告界、语文界的大讨论。广告人觉得这个广告贬低了其他冰箱,有不正当竞争之嫌;语法专家则觉得这句有语病,理由是“广告”与“冰箱”不是同类事务,无法进行比较。

  先不说这个广告是否违反了广告界的规矩,我们先来看看这话在语法上有没有毛病。不同类事务,当然也可以比较,比如这句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前者说的是学习,后者说的是出身,两者完全可以比较。同理,“广告”和“冰箱”也可以进行比较。

  所以,无论怎么看,这句广告语根本没有语病。因为汉语是不限定性语言,字词的性质必须在语用和语境中确立,不比印欧语,词性是“法定”的,用来砌窗台的绝不可以砌灶台。故而,他们才有“可比”“不可比”的死逻辑,我们没有。

  印欧语是规定的,而汉语是约定的,即在语用和语境中约定俗成就是“合法”的。显然,说上面那句话的人,已经预定好,准备把“广告”和“冰箱”比一比。他要比,你就让他比吧。在工商局的法规中也许不允许这么宣传,汉语却不是法西斯,从来不做非人道的规定。

  这句话本是新飞广告的口号,但正是因为有人搬出了什么“形式逻辑”的条文,才引起了某广告公司的语法大讨论,其结果是,广告最终改成了——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汉语是灵活无比的语言,重意会不重形式。只要约定俗成,印欧语法的逻辑限制不了它。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曾对我们谆谆教诲:“打扫卫生”、“恢复疲劳”的说法是错误的,理由是搭配不当。但如果如果“打扫卫生”有病,那么下面这些词组,岂不病入膏肓?救火,吃食堂,吃大户,养病,扣篮(明明扣的是球嘛),打吊瓶,抓革命(应该抓反革命啊)……其实,汉语的组合根本不顾“逻辑搭配”是否合理,随意地用几个意义支点合在一起,就可以表意。

  现在有一个“语言逻辑派”,处处用逻辑分析汉语。你说“中原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逻辑派”听到这话,准会不高兴,他们会质问:什么叫自古以来,古到什么时候?侏罗纪那会儿,可是恐龙必争之地!对于这种人,你没法跟他争论。最好的办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比方,他们说:“缅因州是美国的领土”。你就问他,怎么个“是”法?怎么个be法,是语言逻辑的be,还是法理逻辑的be。管保让他晕掉。

  逻辑是死的,汉语是活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逻辑好,不如汉语好。”

    
/* 21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