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语言的推广和学习需要付出成本,这个成本有时会非常高昂。中国语言文字网百家论坛有一位网名叫h883550的网友,因为是南方人,参加了三次普通话测试,先后花费了600多元,还是达不到〃二乙〃的标准。达不到〃二乙〃,就意味着没有任教资格,告别讲台。h883550慨叹,考普通话怎么比考大学还难哪!
近年来,各地开始加大了“推普”的力度。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普通话水平从高到低分为三级六等,一、二、三级,下分甲、乙二等。天津规定,如果中专以上院校教师,普通话达不到“二乙”水平,暂不发《教师资格证书》。上海普通话在电视小品中一直是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但以后再说上海普通话可要当心了。因为上海市规定,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乙”,比人事部规定的“三甲”更加严格。其他各地,各种类似的规定也纷纷出台。
普通话测试收费,各地不一,一般在40元左右;普通话培训收费,按天津的标准,每学时需2。5元,一般人需要学习40个学时不等,花费100元。如此说来,普通话将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按照前两年的统计数字,全国有教师1000多万人,公务员500多万人,如果这些人都参加普通话测试,按每人花费140元计算,普通话产业的产值就是21亿元。当然这还不包括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和广大学生。如果把他们计算进去,普通话产业这个蛋糕将更大。
人的行为动机无非有两种,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有一个男人去减肥,被关进一个笼子,里面走出一个美女,衣服上写着:“抓到我,我就是你的。”男人追呀追,一天减掉20斤。他还不满意,第二天又进了笼子,这时跑出一只母猩猩,身上写着:〃追到你,你就是我的。〃男人跑啊跑,一下减掉40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快乐的动力远不如逃避痛苦的动力大。现在公务员和教师为了保住饭碗,摆脱失业的痛苦,学习普通话有了巨大的动力,为此,花多少钱也认了。看来,普通话产业前途真的无可限量!
/* 47 */
成语中的“三”惹谁了?
有一次,我跟女朋友散步,斗起嘴来。她说,你朝三暮四;我说,你挑三拣四;她说,你;不三不四;我说,你丢三落四;她说,你总想三妻四妾;我说,你总是推三阻四……忽然,她问我,咦?为什么有“三”和“四”的成语,都是贬义呢?
这个问题,真把我难住了。
回家后赶忙翻开成语词典,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成语里不光三和四有这个问题,三和其他任何数字只要一碰头,基本上贬义多,褒义少。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一大堆,像,“三长两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头两绪”、“三姑六婆”、“三推六问”、“三灾八难”、“三教九流”……还有“三令五申”,字面上虽没有贬义,但分明是指政令推行不下去,所以也未必是个褒义词。
问题应该出在“三”上,“三”究竟怎么了?
百思不得其解,只要到网上去查资料。我查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赵陈写的一篇文章,考证了“三长两短”的来历。文中说,“三长两短”之所以指灾祸、事故,是因为其出处与棺材有关。《礼记?檀弓上》中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 原来,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所以才有“三长两短”这种说法。
参照这个办法去考证与“三”有关的成语,当然也可以解释“朝三暮四”和“三教九流”的渊源,因为这两个成语中,数字都是实指,是有来历的。但是“三心二意”、“不三不四”、“三灾八难”呢?这些成语里的数字都是虚指,硬要把它们往实里说,不是不行,但基本上属一家之言,难以让人信服。
我想,解释一些语言现象,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是很特殊的数字,它往往表示数字的极限。《道德经》中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三就不往下说了,后面就是无穷大。《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四呢?没有了。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叫“在一在二不在三”,意思指对于犯错误的人,可以原谅一次、两次,但第三次就是容忍的极限了。我们说“再三”强调,不说“再四”强调,可见,“三”已经到头了。
所以,中国人喜欢用“三”说事,好像提到了“三”就提到了一切数字。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习惯,喜欢成双成对,喜欢整五全十,而“三”是一个奇数,不齐整、不规矩、不稳定、不饱和,因此传统上人们习惯拿“三”来指一些不好的事。久而久之,有“三”的成语就变得贬义越来越多,褒义越来越少了。
(完)
/* 48 */
为什么是春树?
最近发生了一件让中国的写手、作家们十分不忿的事,21岁的春树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同一期《时代周刊》还专题报道了少年作家韩寒和少年黑客满舟。有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一帮小屁孩凭什么就名扬天下?这一荣誉本来应该是莫言等传统作家应该分享的。
春树、韩寒之所以成名,很大程度上借助了互联网的威力。80年代,中国也曾出过不少颇具文学天赋的少男少女,我记得当时有一位9岁小诗人刘倩倩,以一首《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获得过联合国〃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金奖。可惜那时候没有互联网,这些小天才逐渐被人们淡忘。互联网和传统媒体推波助澜,才使春树等人名声大噪。
春树等人为什么会受到网络和传统媒体的青睐呢?这固然与他们作品另类、吸引眼球有关系,但是不要忘记另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好笔名!
什么是好笔名?就是易记、易传播的名字。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报刊上的文章多如牛毛,在这个全民写作的时代,每天都有很多新写手冒出来。要想成名成家,作品有特色只是一个方面,取一个好笔名或网名才是关键。如果把读者的大脑比作一台电脑?谁的名字占用的内存最少,谁就会被读者记住。
我发现,在网络早期混迹起来的一些写手,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占用“内存”少、好记忆的笔名。“蔡智恒”的名气肯定没有“痞子蔡”大,“路金波”也远没有“李寻欢”那么有名,“安妮宝贝”、“慕容雪村”的真名到底叫什么?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 “痞子蔡” 好记是因为“痞子文化”风行;“李寻欢”是古龙小说中的人物;“安妮宝贝”用了最大众的外国名字,并一定程度上占了“上海宝贝”的光;“慕容雪村”的成名,跟“席慕容”、“雪村”的先后流行不无关系。
春树借用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名字,很容易流行起来,韩寒的名字虽然没有“借劲”,但因为是单音节叠字,也非常好记。假如他们的作品署名叫“竹影青瞳”、“韩晓旻”之类的,想红起来估计还要等十年。美少女专栏作家蒋方舟、少年写手胡坚、以一篇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而名动一时的蒋昕捷,之所以至今还没红,就是因为名字不好记,占用读者的“内存”太多了!
成名要趁早,取一个好名字也要趁早。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读者都没有耐心,如果记你的笔名比记别人的少用0。01秒,你成名的几率就会增大10倍还不止。想成名成家的人啊,别再犹豫了,赶紧去改笔名吧!
/* 49 */
“本地化”沙尘暴
汉语有强健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它能学习其它语言的构词法,而且做得天衣无缝。我们常说的“现代化”的“化”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化”是“五四”前后随着翻译文字的普及而流行开来的。汉语在吸收这些外来词的同时,也学习了它们的构词法,如今“化”已经成为一种组词能力极强的后缀。由“化”组成的词,不下一百个,而且今后会越来越多,像什么“绿化”、“同化”、“异化”、“国际化”、“政治化”、“妖魔化”,甚至可以说“木子美化”、“王小山化”……不一而足。
换一种说法,汉语把西方语言给“本地化”了。太好了,我正不知道接下去这篇文章怎么写呢,“本地化”来的正好,我们下面就谈谈它吧。
“本地化”又叫“本土化”,是从英文“Localization〃翻译而来,指把一个外界的事物转化得符合本地特殊要求,但又带着一些原来的特征。我这么说太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吧。王小山在杭州开了一家东北菜馆,看到杭州餐馆的盘子都跟碟子那么大,于是他也改用小盘子,但菜名还是叫〃东北大拉皮〃,这一过程,就叫做〃本地化〃。
“本地化”不好也不坏,就看你怎么用了。
今年1月30日,搜狐网曾经披露这样一件事。一种〃美国深海鱼油〃的〃本地化〃说明书与英文说明书严重不符,明显在误导消费者。
用“本地化”误导老百姓的,不但是个别商家,也有少数记者。在浙江报界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一次意大利飞机失事,温州某记者想出一招“本地化”的办法。他写道:“据记者多方调查,飞机上没有温州人。”
还有个真实的故事。去年11月,以色列儿童食用亨氏奶粉中毒,杭州某报一位记者新闻敏感度很高,立即想到将这个新闻本地化。她遍访了杭州各大商场、超市,得到的答复都是,杭州四十年来从未卖过亨氏奶粉。但人家这位大记者回来,写了一篇报道,还上了报纸头条。新闻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消费者可以完全放心,亨氏在中国十多年,从来没有出售过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