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部分:人物双周记 记得我们爱过你
要谈我们这代人对影视娱乐的记忆,大概有两个人是肯定绕不过去的——周润发和周星驰。30年的时光证明,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痛哭和长歌的影像,将如同永不停歇的流水一样,在我们的记忆中奔腾。 我们初识发哥大都是在《上海滩》,他甩动白围巾的潇洒动作,永远地留在了70年代人少年时的记忆里。发哥歪着嘴角的一笑和温暖的眼神配合起来相得益彰,他是《英雄本色》里真挚的兄弟情义、《阿郎的故事》里面的浪子情怀以及《秋天的童话》里的真挚爱情。周润发代表着理想、智慧、侠义与不可超越。再挑剔的人,也无法否认周润发在香港乃至整个华语影坛的至尊地位。 而周星驰走了完全相反的一条路,周星星式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原本蔑视的无厘头时尚化—别人对你说话要答“收到”,追女孩要说“那我们大家立刻开始这段感情吧”,找工作要说“还是做回山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吧”,别人借钱要说“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周星驰持之以恒地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完美的理想境界,我们都生活在凡间,我们都是最最平凡而又善良的人。
第四部分:人物永远的英雄 周润发(1)
这张脸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来形容,叫做“baby fat”,巧合的是这个男人的名字中也有这个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词“fat”,他却行不更名地一路将这个名字招摇到了好莱坞。 周润发出生在香港南丫岛的一个贫困家庭,陈可辛导演曾经说他是惟一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明星。现在人们都说他是英雄,不再记得他曾经为了争取到演戏的机会,坚持每天站在无线高层们的专用电梯旁微笑地自我推销,也不再记得,他在银幕上扮过小丑,扮过娘娘腔,也扮过杀人犯;我们只记得他手持双枪,穿着一行走就会涨满风的风衣,斜叼一根牙签,以一己之力夺回失去的一切。原谅我们自觉地过滤掉了他所有与英雄无关的行为,因为任何人对自己的青春岁月都会如此——他是英雄,但是他不拯救世界,他只拯救他的大哥,他的孩子或者他的女人,因此他所到之处不可能尽是鲜花和掌声,他只有三五知己,如同在郁闷和孤独中的我们的少年时代。 因为优越的外形,很多人以为周润发的走红之路是相对顺畅的,而其实1976~1978年间,他也曾经拍过《池女》、《床上的故事》和《爱欲狂潮》等三级片,直到电视剧《上海滩》让他一夜之间红遍香江。从1973年考入艺员训练班,到1980年的《上海滩》,成为一个明星,他走了八年之久。而作为一个演员,他走的时间更长。最先发现他是位天生的演员的应该是许鞍华,1981年她启用周润发在《胡越的故事》中扮演一个从越南到香港的华裔杀手。1985年,他因《等待黎明》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不过奖项和演技上的肯定,却无法拯救他在票房上的低潮。 要么是红得发紫的电视明星,要么是接近票房毒药的电影演员,人们通常认为这二者不可兼得。但是不久后,周润发却证明了他可以两全——当失意的周润发遇上了同样不得志的吴宇森,一切都不同了。可以说,周润发之于吴宇森,正如罗伯特·德尼罗之于马丁·西科塞斯,梁朝伟之于王家卫,没有必要讨论他们谁成全了谁。我们只知道,少了他们其中任何一位,另外一位的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都会全然不同。周润发在表演上的才能,如果要超越之前已成规模的明星光环,惟一的可能性就是将之无限放大。1986年的《英雄本色》正是这样一部影片,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带着墨镜用钞票点烟,还是在酒楼的长廊中的那场枪战,都是一种将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魅力完全夸大的手法。而这一切,你无法想象除周润发之外的任何香港男演员能做到。在第一部《英雄本色》中,或许是周润发与吴宇森当时都不得志的缘故,小马的身上多少带有些愤懑不平的气质。那句“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亲手拿回来”,似乎是落魄中的他们,对这个世界发出的一声狠狠的呼喊。很多年后,我们的另一位英雄周星驰在《食神》中对此也做出了回应。 周润发身上有种天生的乐观精神。如果说《英雄本色》奠定了吴氏的“暴力美学”的基本框架,那么周润发的个人风格的确立却是在《英雄本色Ⅱ》中。 因为《英雄本色》的大获成功,在续集中,吴和周都放弃了那种愤懑和不得志,于是在《英雄本色Ⅱ》,他饰演了小马的孪生兄弟阿健,这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从小沾染了美国文化中乐观、积极和无所畏惧的特点,这个角色让周润发乐观的天性得到了完美的发挥。20世纪80年代,亦是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个移民城市没有多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异常团结,就是因为相对公平轻松的社会环境,能够给努力的人提供很多机会。这养成了当时香港人务实和乐观的性格,也是在这种状态下,阿健这种乐观的天性其实更符合香港人的心理预期。 所以,周润发日后那些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其实都有乐观并且爱耍宝的特点,无论是《监狱风云》中的钟天正,《赌神》中的高进,《纵横四海》中的阿祖,还是《喋血双雄》中的小庄,周润发与李修贤、狄龙等银幕英雄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永远像个大男孩那样活力十足。那个时候,周润发并不像现在这样,所到之处都被以“发哥”相称。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发仔。在银幕上,他常常一把枪力挽狂澜于既倒,却很少正襟危坐,总是笑眯眯的。这位发仔在银幕上的英雄形象,也总是无所不能,他能满足男孩反抗一切的幻想,也能满足女孩对男人无所不能的幻想。 1980年的香港人,大多数是白手起家的,对贵族气质其实并不感冒,因此周润发天生的草根气质很受欢迎,这一点他其实与周星驰并没有什么不同。1986~1988年,是周润发最高产的时期,而他最经典的作品《英雄本色》、《龙虎风云》、《英雄本色Ⅱ》、《监狱风云》,以及有出色表现的文艺片《地下情》都诞生在1986~1987年间,那是一个辉煌的年代,一个表演高于一切的年代,一个群体的创作高峰期。在港片的全盛时期,演员的表演和个人魅力可以是一部电影的全部内涵。周润发在银幕内外都成了英雄。像《秋天的童话》和《阿郎的故事》这两部并不以故事取胜的影片中,周润发以个人的表演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周润发饰演的《秋天的童话》中吊儿郎当的船头尺,完全是他早年生活的写照。而在《阿郎的故事》中,那个底层工人,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卷发,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眼睁睁看着儿子被高贵的母亲一点点“收买”,他只能悄悄将为儿子而买的小狗藏在背后。他惟一宣泄情绪的方式,竟然是只能向这个8岁的小孩耍起牛脾气。通过这部影片,周润发证明了他对悲剧人物和复杂的矛盾心理具有非凡的领悟力和把握技巧。 那时候,我们异常的年轻,也出奇的冷漠,似乎只有这样狠狠的煽情才能把我们打动。然而这是只属于周润发的煽情方式,你不可能在梁朝伟、刘德华、黄秋生或者吴镇宇当中的任何一个人身上找到。因为周润发是香港男演员中少有的具有北方气质的男性,那种爷们儿特有的煽情方式,任多少演技和历练都是学不来的。 尽管周润发的成长,一直伴随着港片的兴盛,但是香港华语片达到有史以来最好成绩的那一年,却是因为另一个也姓周的小子,那一年他主演了七部电影(不含在《群星会》中的客串),其中五部包揽当年十大卖座华语片前五名(依次是《审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记》、《武状元苏乞儿》《鹿鼎记Ⅱ神龙教》)。在周星驰因《赌圣》而声名鹊起的1990年,也是发哥开始减产的一年。实际上传说中的“二周一成”真正并举的年代,只有短短的四年而已。可是这四年对于观众而言,实在是过于幸福的四年,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忆和回味的作品。以至于在我们心目中,它长得好像一个时代。
第四部分:人物永远的英雄 周润发(2)
在这里突然想插说一句题外话。发哥在香港的最后三部作品(《花旗少在这里突然想插说一句题外话。发哥在香港的最后三部作品(《花旗少林》、《赌神2》)中,全部有吴倩莲的加入,因为发哥当年十分欣赏吴倩莲,认为她有香港女演员少有的清新气质。所以,他们的三度合作与周润发的坚持不无关系。从而,我们也可以管窥当年娱乐圈的一些非常健康的风气,李修贤欣赏周星驰所以邀请他合演《霹雳先锋》,帮助周星驰获得了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从此表演开始受到瞩目;而更早一些刘德华的出位,同样得益于周润发向许鞍华的推荐。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周润发一红这么多年,与个人修为也不无关系。他可以毫不惧绯闻地公开表示对一个女演员的欣赏,而且实际上也并没有任何绯闻产生。发哥曾经戏称自己为“馒头泡在稀饭里”,就这份巧妙的心思和自嘲的智慧,就是非常人所能及的。作为明星,公众其实很难将艺品人品分开看,发哥的坦荡源于自己多年的修为。尽管我不会幼稚地请大家相信,周润发生来就是个圣人。他也曾青春年少,放荡不羁,会背着女朋友花天酒地,据说也为了陈玉莲服毒自杀。或许,他日后种种的好,先决条件都是因为他是个成功者。成功者的优越,使得他有资本、也有自信将自己的英雄形象从银幕上延续到银幕下。但至少,这让我们看到,发哥在成为成功者后,始终维持着难能可贵的清醒。 我并不迷人。周润发不是最英俊的人, 我很邋遢,也很平凡,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