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娱乐柒0年代-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沉塘(当然也有人说她跟范蠡走了,有些传说性质);貂蝉,夹在董卓与吕布中间,挑起他们的争斗,可有几人知道她心里的苦,最后有人说她死了,有人说她死于关羽刀下,但不管哪个,不悲凉吗?其实在我看来,古代的四大丑女反倒好些,别的不说,就说钟无艳,其人何其丑陋,可是我却认为她是美的,因为是她的勇气是世间女子……至少是那个时代的女子所没有的,对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主见,有个性,这才是我眼中的美女。


第三部分:记事失落于时光的美味(图)

  30岁了,曾经有无数的美食摆在我面前,但是从前我并不懂得,每一种可口的味道都和特定的时间、地点甚至特殊的心情有关,一旦时过境迁,就有可能再也找不回来。  如果能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再回味记忆中的美食,那该有多好。  如今怀旧盛行,谁开个怀旧零食连锁店,肯定火。唉,只是恐怕没人能有这样的本事,把我们失落于时光中的美味一一打捞。


第三部分:记事白糖糕(图)

  记忆中最初的美食是白糖糕,小时候父母单位食堂售卖的一种早点。  那是一种三角形的软糕,大概巴掌那么大一块,厚度不超过两厘米,颜色呈半透明晶莹的白、口感酥松而且软糯,名字叫白糖糕。大概是用了很多白糖吧,总之它很甜,甜得超过了一般主食的范围,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尤其难得。最可恨的是,它不但贵而且不是每日有售,妈妈说食堂隔数天才做一次,而且很快就会卖光,不是每次都买得到——那时候可把我盼死了,天天叮嘱妈妈早上去看有没有白糖糕,如果哪天本来有而妈妈没买到,我会气得眼泪吧嗒直埋怨食堂的大叔,怎么就不肯多做一块留给我呢?  记忆中,妈妈每个月都能给我买到三四次,大概一星期一次的频率,其实长大后想想,也许这就是我们家财政能接受的范围——而遭我怨恨多年的食堂大叔,可能比窦娥还冤枉。  这么多年过去了,白糖糕那种温软香甜的感觉仍使我魂萦梦牵,可是早在十年前我已经离开了家乡,六年前父母从前的单位改组,食堂迁走,四年前父母也退休,离开家乡到我所在的城市定居。  我还能到哪里去找那块糯糯的白糖糕呢?


第三部分:记事田螺和酸菜

  一个朋友说,我要是现在能坐时光机回去就吃死自己……我也是,真想坐在家乡的小田螺摊上开怀大吃啊。  家乡人管所有的螺丝都叫田螺,做法很特别,不用炒,是煮出来的。熬田螺的汤是猪骨头汤,还同时煮腐竹、酸笋、豆腐果子,各种美味熬成的浓汤一街飘香。卖田螺的小摊通常还兼卖各种酸菜,用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缸盛着,有腌酸的大白菜、刀豆、小李果等等。  从小学开始,我就会在零花钱到手之后,和同学一起放学吃田螺去,坐在小摊七歪八倒的矮凳上,吃完一份田螺再喊加汤。因为加汤不要钱,所以孩子们总是加了一碗又一碗,加得摆摊的老太太脸色阴沉。我脸皮薄,每次只敢加一次,说出口时还是小心翼翼的。  最早的时候田螺一毛一份、素菜五分,后来变成两毛和一毛,再后来……等它们涨到一块和五毛时,我离开了家乡,到异地求学。  如今摆摊的老太太已不在人世了吧。家乡的田螺当然不会消失,可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有机会坐在那简陋的小摊子前,要一份田螺,加一份素菜,再加一份酸菜,然后喝很多次美味的猪骨汤。


第三部分:记事卜卜星 酸梅粉和济公开胃丹(图)

  这三样,据说早已登上70年代人童年十大经典零食的排行榜,地球人都知道了。  卜卜星是膨化食物,金黄色的小圆球,又香又脆,我常常买一包吃好几天,每天数着吃几颗,异常珍爱。但在我妈妈眼里,是导致上火咳嗽的邪恶食品。  酸梅粉有四分和五分一包的两种,一个3×4cm的小袋子,粉是浅灰色,酸酸甜甜,随包送一根小指头大的个性小勺,用于干吃,挖一勺进嘴,一股强烈酸味道直冲两边腮帮的位置,非常刺激,想当初几乎一天一包,简直上了瘾。  济公开胃丹,这么正式的学名大概没什么人记得吧,但是说“老鼠屎”这个名字就肯定会有很多人“噢”地一声叫出来——其实我也是长大后才听别人说,它叫济公开胃丹,反正在我和无数同龄的孩子把一包包这种小丸子倒在手心舔食的时候,我们只知道它叫“老鼠屎”。  按现在食品卫生标准,真不敢想当年这类简陋包装的零食会有多少不符合标准的地方,可是,童年时光就这么香香脆脆、酸酸甜甜地过去了。  现在它们都停产了吧,总之是买不到了——或许买得到,我也不敢再吃了。  麦乳精和桂圆干  这两样食物代表着我的偷嘴史。  我从小就坚定地认为,麦乳精和桂圆干都必须生吃干吃才好吃,但是妈妈很明显不这么想。  现在,我和妈妈的想法好像也差不多了,唉。  麦芽糖和转糖画  用小棍子绕一团麦芽糖,我能喜滋滋舔上半天。还有一种用红糖画的糖人,小贩有一个转盘让你转,决定你能得到什么图案,一毛钱可以转个小的,两毛钱转个大的,记得最大的图案是龙,还有凤凰之类的,小的则有各种动物,小贩会马上用糖在板上画出来,等糖一干,轻轻揭起来,就是一幅镂空的糖画,每个动物都栩栩如生,这简直是一种民间艺术。  记得有一次,我好不容易转到了一个龙,不舍得吃,拿到教室里去炫耀,可是时间一久糖就化了,最后整条龙从棍子上掉了下来,害得我哭了好久,后来我悟出了一条“真理”—人生就像这种棒棒糖,要趁它没掉下之前尽快吃。


第三部分:记事棉花糖(图)

  每次路过街边,听到一种“咕噜咕噜”的机器转动声我就条件反射——我要吃棉花糖。  那是我小时候感觉最不可思议的小吃。5分钱一个,一勺勺放白糖进去,一团团棉丝飞出来,被小贩灵活地绕在一根棍子上挽住,最后变成一朵白云般漂亮的大棉花,还是甜的!天哪,这可能是我少年时代最向往的一种零食,但是大人总说脏,不给买,让我眼巴巴地看着那些云朵,渐渐飘远。  当然,现在棉花糖还是能找得到的,每次我都报复性地买一大团,就在路上大口地吃,那些密密麻麻的糖丝,咬下去就化了,虚无缥缈的感觉,直到整团消灭光,还是好像什么都没吃。  烤番薯  烤番薯的小贩总是伴着冬天的脚步出现,烤番薯永远是闻着比吃到嘴里香。  小时候买烤番薯就像押宝,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一种紫心薯最好吃,红薯次之,白薯讨厌。  红薯和白薯好区别,而紫心薯我永远分不清,它外表长得和白薯简直一模一样,要剥开才知道心里是白中透紫——而且越紫越好。所以,我常常为了挑最爱吃的紫心薯,却挑到了最讨厌的白薯,或者只好放弃,老老实实挑一个红薯。  就像是人生的选择。


第三部分:记事煮牛杂(图)

  大概是寒冷冬天人就特别想吃点热乎乎的,在家乡时,烤番薯和煮牛杂一出现,我就感觉冬天来了。小贩们推着一大锅汤穿街走巷,汤里煮着牛肚、牛百叶、牛肺、牛筋、牛肉丸等等各种牛杂,买上几串,淋上辣椒酱或者芥末酱,又辣又烫,就站在街边吃个稀里哗啦——煮牛杂,称得上是我家乡风味的麻辣烫。  柠檬鸭  在我念大学的城市郊区,有个很会做生意的农场。  因为它毗邻当地著名的风景区,过往游人很多,城里的人也常常借周末出来度假。  所以这个农场就在路口开饭店,专做游客生意。  饭店以农场自己生产的鸡鸭为招牌,尤其是一道柠檬鸭做得别具特色,柠檬入菜驱除了鸭肉的膻味,又使酱汁酸甜浓郁,久而久之,吃农场柠檬鸭竟然成了到该景区游玩时的一个必备程序,美食和美景相得益彰。  当地年轻人流行骑摩托,男孩载着女孩出游,年少青衫,爱意朦胧,享受阳光和清风扑面而来的感觉,经历试探着、矜持着、喜悦着的暧昧。  离开那个城市多年了,当时共享一份佳肴的人已消失于人海。  犹记得当日,心情有甜有酸,沿路野花开遍。  烤肉串  看到这个名字也许大家会哧之以鼻:这不满大街都是吗?  可是,我想在这满大街里找到一个能用秘制酱油把半肥瘦的肥牛肉串烤得浓香扑鼻,上面还撒着紫苏末、芝麻,最后涂上蜂蜜的烤肉小贩,这不容易吧?  而且我清楚地记得,她是一个好母亲,在节假日会看到她的女儿出来帮忙打下手,母女俩的生活靠这烤肉串维持。“平时不要她来帮,她要上学。”她这样说过,那已经是大概七八年前的事了,我刚刚毕业,在我念大学的城市里找到第一份工作,常常下班路过她的小摊,吃一把肉串解馋。  这样一直过了三年,我带着同事去吃过,带着也是来念书的妹妹吃过,和自己暗暗喜欢着的男孩一起来吃过,在她的女儿从一个瘦小的女孩长得初具少女风姿的时候,我带着男朋友去吃了一次,再后来,我就跟着他离开了那个城市。  现在我居住的城市也是满大街烤肉串的,但是那样的美味,应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第三部分:记事那些年的春节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绝大部分生活在有饭吃、有衣服穿的环境里(但食品和衣服的品质与现在比起来是相当低劣的)。春节,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那简直就是盼望已久的天堂上的日子了。  对于那时的男孩子来讲,春节可能意味着痛快地“吃肉”,而对我们女孩子来说,好像能穿上新衣服或者能吃上许多点心、水果之类的东西才是最快乐的事。记得我小时候惟一羡慕的是院子里的牙医邻居。有一次妈妈带我去串门,顺便请那阿姨看看我的牙。可能她为了不让我恐惧,顺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