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副和蔼笑容,亲如浩荡春风。
红棉摄其笑靥,衬得花儿彤红。
经过一番整顿,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出现了新的气象,师生的精神面貌为之一
振。廖仲恺看在眼里,颇感欣慰。蒋介石也不禁赞叹:“周主任年轻有为,实在是
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啊!”
次年1月初,周恩来赴上海参加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见到了老朋友、
来自北京的高君宇,托他给远在天津的邓颖超带去一封情深意切的信。
会议期间,周恩来和瞿秋白谈得颇为投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来前,周恩来
已经知道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婚事曾激起一场轩然大波,这时便特意到闸北二人的爱
情小屋表示祝贺。
原来杨之华本是浙江萧山城里的名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之一沈玄庐
(定一)的儿媳妇。婚后一两年,夫妻感情尚好。后来,丈夫沈剑龙耐不住农村单调
乏味的生活,应朋友之邀,到上海寻欢作乐去了。杨之华悲愤之中生下一个女孩,
只身到上海苦口婆心地劝丈夫回头。谁知丈夫病人膏盲,无可救药。杨之华伤心不
已,遂为女儿取名“独伊”,意指只生这一个。在公公的支持下,她于1923年底来
到上海,考取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在这里,她遇上了担任系主任的瞿秋白。她为
瞿秋白的精彩讲课所倾倒,对他十分敬佩,视为革命的引路人。不久,瞿秋白和向
警予一起介绍杨之华加入了共产党。
1924年7月,瞿秋白结婚仅半年的妻子王剑虹因患肺结核去世。王与杨之华是同
学、好友。杨之华去探望病重的剑虹时,总见到瞿秋白陪伴在床头,一面呵护备至,
一面处理工作。剑虹病逝后,瞿秋白哀痛至极,一下憔悴了许多。但他一旦投入工
作,走上讲台,仍然精神抖擞,生气勃勃。杨之华感到只要和他在一起,就增添勇
气和力量。
然而,当杨之华发现瞿秋白有爱她的迹象时,内心又十分矛盾了。她虽与沈剑
龙感情破裂,但名义上还是有夫之妇。她需要冷静地思索,便悄然回到萧山家里。
想不到翟秋自竞勇敢地追踪而来。杨之华的哥哥很敏感,也很同情妹妹的处境,便
亲自出面找沈剑龙。沈剑龙把瞿秋白和杨之华接到家里,三人先在书房,后到花园
进行了推心置腹的长谈。两天以后,瞿秋白又把沈剑龙、杨之华接到常州自己家中,
三人又谈了一天,终于协商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924年11月27日至29日,上海《民国日报》连续三天刊登了三个启事:一是杨
之华、沈剑龙自11月18日起“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当时恋爱与婚姻同义);二是
宣布自11月18日起,杨之华与瞿秋白“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三是宣布瞿秋白、
沈剑龙自11月18日起“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这在当时的上海可算得爆炸性新闻。新派人物传为美谈,旧派人物则骂为大逆
不道。
沈玄庐气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
沈剑龙不但不嫉恨瞿秋自,反而很佩服他的学问和人品。他赠给瞿秋白一张自
己的六寸半身照片:照片上的他剃着光头,身穿袈裟,手捧一柬鲜花,旁题“鲜花
献佛”四个字,表示他此刻视之华为鲜花,以高洁献佛的心情成全瞿、杨结合、其
中当然也不无仟侮之意。这帧照片,一直被瞿秋白、杨之华珍藏着。
瞿、杨二人相爱至深。瞿秋白亲自刻了一效精美的图章,上书“秋之白华”,
巧妙地把两人的名字揉和在一起,蕴含着深深的爱意。
此刻,周恩来看到杨之华活泼开朗,热情大方,觉得她和温文尔雅、多才多艺
的瞿秋白确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不禁赞道:“你们做得对!信仰一致,情趣相投,
在一起生活才幸福嘛!”
“那你呢?听说你是主张独身的,是吗?”瞿秋白问。
“那是原来的主张。其实,革命和恋爱并不矛盾。现在,我已经确定了意中人。”
“她是谁呀?我们可等着吃喜酒呐!”杨之华笑着间。
“现在保密、到时候自然就知道了。”周恩来笑答。
从此,周恩来和小他一岁的瞿秋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28年,周恩来、邓颖
超夫妇和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及其女儿独伊先后到达苏联,参加中共“六大”。19
30年。瞿、周一起主持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立三路线的错误。瞿秋白36岁时高唱
着《国际歌》慷慨就义。杨之华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以喜剧开头以悲剧结尾的还有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交往密切的鲍罗廷。这位孙
中山十分信任的苏联顾问,国共合作破裂后回到国内。瞿秋自在苏联工作时,曾带
杨之华和独伊去鲍家做客,其家庭虽不富有却其乐融融。解放初期,独伊到莫斯科
做新闻工作,听说鲍罗廷于1949年被苏联政府逮捕,原因竞是怀疑鲍罗廷和美国记
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都是美国特务,斯特朗被驱逐出境,鲍罗廷则被流放。独
伊感到不可理解。一次上街,巧遇鲍罗廷夫人。只见她面容憔悴,明显地老了。她
悲凉的目光在独伊身上停留片刻,立即扭头走开了。独伊呆立在路上,不知所措,
本想追过去,但明白鲍夫人的处境和自己的身份,只好停住了,望着鲍夫人渐渐隐
没在人流中的背影,泪水蒙住了自己的眼帘。1956年夏,瞿独伊陪母亲随团访苏,
得知苏联已为逝世的鲍罗廷恢复了名誉。那天,他们与鲍夫人重逢时,相互紧紫地
拥抱,泪水长流。鲍夫人白发苍苍,与次子及儿媳住在一起,长子已在卫国战争中
牺牲。对于丈夫的被捕、流放以至逝世,她不愿多讲。回国后,杨之华向周恩来汇
报了鲍夫人一家的情况。次年1月,周恩来访苏期间,由担任翻译的独伊陪同,专门
会见了鲍夫人。周恩来问长问短,并转交了邓颖超送给她的一包礼物。临别,周紧
握鲍夫人的双手,真诚地说:“凡是帮助过中国革命的外国友人,中国人民都不会
忘记。我们永远记得鲍罗廷!”
这些都是后话,按下不表。
再说1924年10月25日冯玉祥发出通电,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并提出由
各实力派参加的和平会议,产生正式政府。11月1日,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电
请孙中山早日入京。4日,孙中山决定接受邀请。10日,发表《时局宣言》,提出
北上后将“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他说:“国民之命运,在于
国民之自决。本党若能得国民之援助,则中国之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必能依
于奋斗而完全达到。”
“国民会议”的口号是共产党首先提出来的,这时已为孙中山所采纳。共产党
积极响应,配合孙中山北上,迅速掀起了促进国民会议运动的热潮。上海、北京、
天津、南京、济南、青岛、保定、百家庄等地相继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向警予、
邓颖超还分别在上海、天津发起成立了女界国民促成会。中共中央发表第四次关于
时局的主张,提出:“挽救此迫在目前的危机之方法,不是各省军阀的和平会议或
国是会议,也不是几名元老的善后会议,乃是本党于去年北京政变时所主张及中国
国民党现在所号召的国民会议。因为只有这种国民会议才可望解决中国政治问题;
因为它是由人民团体直接选出,能够代表人民的意思与权能。”在正式政府成立以
前,国民会议预备会应该是“临时国民政府号令全国的惟一政府”。共产党对于这
个临时国民政府和国民会议提出十三条最低限度的要求,其中包括废除一切不平等
条约,保障人民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罢工之自由,规定最高限度的租额和八
小时工作制、增加海关进口税等。
中共北方区委宣传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赵世炎具体地组织领导了这一运
动。他代表中共北方区委起草的《檄告国民》指出:“只有国民会议才能解决现在
的时局。只有继续反抗国际帝国主义之侵略与军阀之压迫才能取得中国大多数人民
之自由。由工会、农会、教育会、学生会、商会等人民自己组成之全国国民会议才
能讨论国事,才能真正的民治,产生出真正的宪法与政府,达到和平、独立与自由
中国之建立。”
这时的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却正在筹划召开以军阀官僚为主体的“善后会议”。
国民会议还是善后会议,成为当时斗争的焦点。
一方声势浩大,不仅有国共两党。还有全国各界民众团体。另一方没有民众支
持。却有强大的武力作后盾。
就夜这种形势下,孙中山北上了,他再次处于斗争的风口浪尖。
11月13日,孙中山偕宋庆龄离开广州。多年劳苦,使他积劳成疾。他这时身体
已经很虚弱,走时裹上了大棉施子。
离开前,他审慎地部署了广州的工作,命令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
命令谭延岂为北伐联军总司令负责军事工作,并在11日的一天对廖仲恺发出三个手
令:一是任为所有党军及各个军官学校、讲武堂的党代表,二是任为大元帅大本营
参议,三是委派兼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足见对廖倚倚至重,期望至殷。
孙中山夫妇的陪同人员有鲍罗廷和汪精卫、陈友仁等18名围民党官员。17日。
一行抵达上海。19日,孙中山在寓所招待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说:“我们中国以前
十三年,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实在是一个假民国。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
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
上,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