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国电影新浪潮-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片仍是特吕福希区柯克类型电影时期的产物。仍与《黑衣新娘》一样由艾里什小说改编,不同的地方是把19世纪的美国新奥尔良搬到了当代的法国及印度洋的法属重逢岛。另外特吕福也以较宽厚的心对待美式侦探小说人物的寡情和冷酷,片中的女主角比小说中的女主角多了一点情感,男主角则多了一点智慧。    
    《骗婚记》(1969)深受希区柯克的影响,但希氏冷静甚至冷酷的悲观论调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雷诺阿式的对人生的热爱,以及特吕福对痴迷爱情的认同。    
    电影始于报上的征婚启事,画外音传来各种说明自己条件及期待的启事内容。贝尔蒙多饰演的男主角路易在重逢岛经营祖传香烟厂,他去接征婚对象茱丽,远从法国搭密西西比号邮轮来嫁他。他接到的女性和照片中的女子完全不像,她提着一个鸟笼,称她用别人的照片与他通信。路易看到美女,欢欢喜喜地结婚了。    
    从结婚起有些疑窦就明显浮现。首先,照茱丽原来寄来的尺寸订做的戒指她戴不上去,接着她带来的鸟儿死了她却并不痛心。她带来的木箱里的旧衣服她碰也不肯碰,还有她忽然喝起她在信里表明不爱喝的咖啡了。    
    个把礼拜后,路易接到茱丽姐姐的信,强烈质疑妹妹没有音讯,她将来此调查。路易打电话询问茱丽,回家时却发现茱丽杳无人迹。更可恶的是,他银行的存款被她提跑了。路易和茱丽的姐姐一同去找侦探,他们确定结婚照片上的女子不是茱丽,侦探承诺承办此案。    
    路易精神耗弱,跑去尼斯疗养。不小心看到当地夜总会开幕里面舞得起劲的侍女就是跑掉的妻子。他在夜总会对面的廉价旅馆找到她,她坦承男友和她谋害了茱丽,冒名顶替来骗他的钱。她的本名是玛丽安,男友已抛弃她。路易本想一枪毙了她,却在她叙述自己孤儿背景又承认自己爱上他后原谅了她。    
    两人在法国南部住下,路易为了她把烟厂卖掉,却不幸在街上碰到侦探。侦探不肯对案子罢手,路易只得杀了他,两人在警察追捕下急急逃走,来不及带走卖烟厂的巨款。玛丽安对他没带走钱十分怨怼。她鄙视贫穷,也讨厌工作。两人躲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小木屋中(《射杀钢琴师》同一个景点),没有多久,路易就发现玛丽安对他下毒,他干脆要她一了百了,她却在此时发现自己真的爱他,两人相伴离开木屋。    
    这当然是受希区柯克影响的故事。爱情的怀疑忠贞及罪恶感、爱情的执迷及昏头,甚至下毒的情节,在《蝴蝶梦》、《迷魂记》、《艳贼》、《意乱情迷》(Spellbound)、《美人计》、《深闺疑云》(Suspicion)都可以看到,爱情中的性恋物癖(fetish),或男性与枪(性能力暗示)的关系(如玛丽安原已经性冷淡,等到路易杀了侦探后,她又能与他做爱),还有女人的谜样多重身份和个性,都可见希氏主题的影子。而某些镜头的处理(叙事的交代、省略的运用),均可见证特吕福对他心仪大师的倒背如流(尤其路易精神耗弱得做噩梦的处理几与《迷魂记》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希区柯克冷静甚至冷酷的悲观论调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雷诺阿式的对人生的热爱,以及特吕福对痴迷爱情的认同。他选择艾里什这篇小说也是因为如此:“当我读到艾里什的小说《骗婚记》时,立刻被那战前电影的传统题材吸引,它就像《魔鬼是女人》(Devil is a Woman)、《蓝天使》(The Blue Angel)、《母狗》、《娜娜》(Nana)。蛇蝎女人、致命女人让诚实的男人变成呆瓜的主题,被我所有喜爱的导演拍过,我就跟自己说,我也要拍……”①①Monaco,James,The New Wav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p。67。    
    美国人喜欢这部电影,除了特吕福以通俗剧的方式拍了一部他们可以充分理解的类型电影外,更因为它旁征博引地引用繁复的文化意象却不嫌累赘。学者摩纳哥指出,本片集合了希区柯克、让·雷诺阿、博加德、《狂人皮耶侯》、《射杀钢琴师》、尼古拉斯·雷(《约翰尼吉他》)、贝尔蒙多、巴尔扎克、科克托等种种衍生出的意涵。他甚至将侦探取名科莫利(Comolli,当时《电影手册》的总编辑),“这么多截然不同的因素怎么可能共冶一炉而生出新电影”①?①Monaco,James,The New Wav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p。69。而摩纳哥也认为利用贝尔蒙多及他在《断了气》、《狂人皮耶侯》及戈达尔使用他与博加德的关系,是特吕福向戈达尔致敬,同时也是他点出融不进社会的男性(也是他电影中经常有的典型),是来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法国文学传统,永远夹杂在证明自我及存在的苦恼中。    
    不仅男人,女人也一样分享这种疏离、寂寞、孤绝的内心。特吕福的电影除了《四百击》和《野孩子》之外,大多专注在男女关系情感上。他们之间的关系经过复杂的社会干扰,才能在纯净及遗世独立中找到彼此。所以,片中路易和玛丽安去看《约翰尼吉他》就不奇怪了。《约翰尼吉他》是手册派影评人最爱的一部西部片,因为它里面蕴含的炽热、毁灭性情感,以及一种孤立于人群之外、不容于世的爱情,即使在鲁莽、暴力的西部,《约翰尼吉他》仍流露出一份典雅诗情,也成为《骗婚记》在世俗纷扰中历练出真爱的一个注脚。    
    


第六部分:女人·爱情·回到品质传统野孩子

    《野孩子》    
    这部电影的素材及其主题吸引我,现在我了解《野孩子》和《四百击》与《华氏451》的关系。《四百击》中我拍的是不被爱的小孩,他的成长欠缺温情;《华氏451》是被剥夺书本的男人,也就是被剥夺了文化;但维克多的欠缺更激烈,他没有了语言。所以这三部电影都是建立在一个重大的挫折上。即使我的其他电影,角色也是社会之外的人,他们没有拒绝社会,是社会拒绝他们。    
    ——特吕福①①②Nicholls,David,Franois Truffaut,London,B。T。Batsford Ltd。,1993,p。123。    
    到《野孩子》为止,只要我的影片出现小孩,我都认同他们,可是这次,也是首次,我认同的是成人,是父亲,所以剪完后,我把影片献给让皮埃尔·雷欧。    
    ——特吕福②    
    20世纪60年代, 特吕福去看玛格丽特·杜拉斯改编自海伦·凯勒生平事迹的舞台剧, 内容是沙利文老师如何教又聋又盲又哑的凯勒沟通。特吕福自始至终热泪由特吕福自导自演的《野孩子》(1970)描述一个医生对未经文明洗礼的小孩施教,启蒙他对声音、触觉、温度、视觉、语言的认识。这不啻为一个导演与演员的关系,也是特吕福对自己童年经过启蒙进入文明(电影)世界的忆旧及对巴赞的礼赞。    
    盈眶,第二天他立即打电话到纽约要求原著改编电影权,无奈,电影版已经开拍,即亚瑟·潘所执导的《热泪心声》(The Miracle Worker)。这使特吕福怅惘不已。几年后,他读到伊达医生和维克多已绝版(1806年初出版)的互动回忆录Memoire et Rapport sur Victor de l’Aveyron,其感动不下于看《热泪心声》舞台剧。于是,他着手将这个19世纪法国在森林中发现12岁未经文明洗礼的野蛮人,由伊达医生对他进行教育的真实故事改编搬上银幕。其中,维克多学习“牛奶”的发音,与凯勒学习“水”的意义几乎异曲同工。    
    这孩子其实是在1879年被发现的,喉咙上尚有很深的刀痕。他先被村民送往聋哑学校,被巴黎人当作马戏班的畸人欣赏称奇。伊达医生由报上读到这则新闻,争取由他来做这野人的文明化及记录工作。他为他取名维克多,并留下丰富的教育过程记录。    
    18—19世纪是西方文明史上对理性及启蒙产生若干争议的时代。理性的文明人面对着高贵的野蛮人,科学和自然碰撞,逻辑与浪漫对抗。这是西方长久以来的困扰。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青年及嬉皮运动,强调以花代替战争与人工,崇尚自然,这是20世纪人类最后一次追求浪漫神话的行动。特吕福在浪潮的尾巴来拍《野孩子》,也算是在消逝中的浪漫人文时代勉强祭出的眷恋与回顾吧!    
    由于是古装戏,特吕福刻意采取长镜头、远镜头,赋予本片一种有距离的历史感。特吕福自己披挂上阵,扮演细心指导及记录的伊达医生。他坦承片中舍弃他一向爱开玩笑的习惯,严肃而正经地讲述一个野蛮人在教育及爱的洗礼下,如何文明化,懂得沟通,认识感官及语言,有道德判断,也有价值取舍。    
    将《野孩子》与《四百击》和《零用钱》对照看来,即可知特吕福对小孩多么热爱及关心。对他而言,让·维果的《操行零分》是有关教育及小孩子行为最杰出的诗意写实电影。由于特吕福少年失学,不被父母及社会谅解,他的一生是被他视为养父的巴赞及电影拯救的。论者咸以为,此片虽是讲述他自己(伊达医生、特吕福导演)如何“领养”了一个遭人唾弃的小孩(维克多、雷欧),但特吕福却以为此片更似他自己与巴赞的关系。    
    的确,一个医生对未经文明洗礼的小孩施教,启蒙他对声音、触觉、温度、视觉(抽象与文字)、语言的认识,不啻一个导演与演员的关系。电影中的教育并非单方面的,维克多的种种反应,也不断为伊达展开新的知识及理解,他争取让维克多有学习能力,争取不将他视为低能儿而住在精神病院,他热情地记下维克多所有的发展(宛如《巫山云》中的女主角),是一种相互的教育。特吕福在此也特别强调,他赞成研究个体间的“政治关系”,一种偏重个人、小的政治情况(micropolitics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