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境,根本谈不上治国;一旦民怨四起,便很有可能发生暴乱。

孔子认为,“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就是说生于贫穷,困苦不堪,
能不生怨恨很难;处于富裕,宽裕顺逐,能无骄奢之气便较容易。

孔于主张先让民生富裕,而后施以教育。孟子和荀子继承了这个管理思
想。管子在“治国篇”中提到;大凡治国之道,必先使人民富足安乐。这个
主张和孔子的想法相当类似。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篇》)

说到供养国民的政治、企业,必需以谋福利为第一优先。

这表明了孔子的主张:以顺利推展经济管理为先,富裕人民的生活,强
化国防军事,获得人民的信赖。

孔子说道:“衣食足而知礼节。”管仲在《牧民篇》中扩充为:“仓廪
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认为,并不是衣食不虞匮乏,就知道
礼节;应该是如果民生富足了,再教以礼节,广立学校,施以教育。这是非
常必要的。

孟子曾说:“虽没有恒产,却有恒心,仍可有所成就;一般人却因有恒
产而没有恒心。”孟子私淑孔子,并宣扬孔教;没有祖传的财产和工作,就
无法安定的话,可说是没有一颗安定的心。中心思想仍然是为了让民生能够
富足,所以尽可能地减征税金,让人民多置家产;同时也应以教育人民作为
政治的基本。

减税则民富


减税轻徭是孔子“施惠与民”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孔子家
语·贤君》中有一段话:

减税轻徭是孔子“施惠与民”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孔子家
语·贤君》中有一段话:

孔子在这里强调,减轻劳役的目的在为使人民能够专事生产。这跟“使
民以时”有同样的旨趣。

鲁哀公曾向孔子的弟子有若询问:“饥馑荒年,国库预算不足,该怎么
办呢?”

有若说:“将现在的税租减半,只取一半,不是很好吗?”

哀公立刻就说:“目前的税收都不足了,如果只征一半,那还能做什么
呢?”

有若答道:“百姓的用度够了,您怎么会不够呢?百姓的用度不够,您
又怎么会够?”有若所提倡的说是孔子的思想也不为过。孔子一贯反对苛征
巨敛,现在就举个例子。

鲁国的大夫季孙主政时,比周公时代还要富有;自从冉求辅政后,协助
季孙横征暴敛,更增加了财富。

冉求是孔子第一个弟子。对这个不听自己教诲的学生,孔子非常生气地
说:“冉求已经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大家可以一起声讨他!”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孔子主张轻徭役少税租,还要让人民有更多的时间
从事经济生产,也让他们能更充分地享用自己的工作所得。这是能够促进经
济生产的经济管理原则。


组织方法

组织方法

儒家起于乱世,因而强烈要求组织的安定与和谐。他们认为,维持安定
及和谐关键即在于每一个成员皆能心甘情愿地“各安其位,各尽其分”。对
于这点,荀子做了许多阐释。

《荀子·富国》“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急者
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
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依荀子看来,社会组织的形成有其实质上的好
处及必要。如果人人皆独自生活,则个人的力量有限,能够完成的事情也是
很少的,结果是每个人都生活于穷困落后的境地。因此,为了使生活更为富
足,人们必须相互结合以汇集力量。但是,一群人若是不能组织妥当,人愈
多反而争执也愈多,相互争斗的结果,还是穷困落后,依然没有享受到群体
的好处。

《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
辨也。。。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礼论》:“曷谓别?曰: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荣辱》:“夫贵为
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执不能容,物不能
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
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
道也。”

荀子认为,在不节制欲望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贵为天子,富
有天下”。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名位及资源都是有限的。面对这种问
题,聪明的人类不应该采取野性的斗争,而是用理性的方法加以解决。荀子
及其他儒者在此提出的方法,并不是把一块大饼按人数平均分配。他们主张
的是有差等序位的安排,按照个人的年龄、能力、贡献而给予相称的待遇。
简言之,儒家有关组织的理论,在于强调等级划分重要性,而差序性的合理
安排必须表现在客观的礼法制度上。这就是荀子所说的“群居和一之道”,
亦即使组织达到和谐团结的方法。

依孔子看来,一个组织内部的动乱出于组织成员的不能各守其分。因此,
他提出正名思想。“君君、臣臣”,就是要求做君主的要守君主的本分,做
臣子的要守臣子的本分。此外,“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也都要求严守各自的分际,不得逾越。荀子也说:“治国者分已定,则主相
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不务视其所不见。
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亲隐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台
国之惩也。”(《荀子·王霸》)。此外,为了达到团结和谐,荀子认为权
力中心的单一化是个必要条件。《荀子·致士》:“君者,国之隆也;父者,
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儒家这种强调团结和谐的主张,不仅运用于组织的内部,也运用于组织
的外部。孟子劝告主政者,要重义而不重利,否则,上下交争利的结果必定
导致动乱。组织内的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要以仁义为基础,而不是单纯地


建立在利害之上。彼此要相互扶持,而不是相互斗争。同样地,对于其他国
家的交往,儒家也不主张以利害为唯一的考虑,反而要求济弱扶倾。如此,
儒家理想中的组织要做到对内对外都维持安定和谐:“近者悦,远者来”,
组织内的成员有强大的向心力,组织外的成员也对它向往。以今天学者常讨
论的“企业之社会责任”的问题来说。儒家显然会主张企业应该担负社会责
任。


“群”:儒家的组织功能观及其现代启示
——既“尊贤”,又“亲亲”,如何辩证平衡?

“群”:儒家的组织功能观及其现代启示
——既“尊贤”,又“亲亲”,如何辩证平衡?

荀子接着指出:就人类而言,论力气比不上牛,论行走的速度比不上马,
而牛和马却为人类所役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荀子的回答是:“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在荀子看来,
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生物,关键在于人类的社会性——“群”。“群”是人
类生来就具有的功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分”
是社会组织的构成,而要合理地形成一定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义”——
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群——分——义”。在荀子的“群论”思想体系中
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三个层面。

“人能群,彼不能群。”这里的“群”是在狭义上说的。实际上,在荀
子用语中,广义上的“群”,不仅适用于人类。也可以适用于动物。例如,
荀子说过:“草木在一块儿生长,禽兽紧群而居,世间万物都伴随它的同类。”
这里的“群”,相当于类,即像成语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
中的“群”和“类”是可以相置换的。孔子也说过:“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
禽走兽合群共处,如果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打交道呢?”这里的“群”
也是适用于动物和人类的。现代科学则证明,集群而居是一般生物(包括植
物的“群落”)的基本生活状态。

但是,荀子清楚地看到,人类之“群”与鸟兽之“群”是不可以相提并
论的。他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他身上不长毛,并用两条腿走路。
猩猩身上也没有毛(或很少毛),有时也能用两条腿走路,但人们却剥它的
皮,吃它的肉。这就表明,人之所以不同于别的动物,其根本区别不在于此。
荀子指出:“禽兽有‘父子’的关系,却没有人类父子之间那样的亲情;禽
兽有雌雄的区别,却没有人类男女之间那样的情义。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在
于‘辨’,辨的关键在于“分’,分的关键在于‘礼’,礼的建立则取决于
‘圣王’。

荀子这里所谓“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有上下、贵贱、长幼、亲疏之
别;所谓“分”指的是社会分工及其相应的社会组织;所谓“礼”指的是社
会的制度规范;所谓“圣王”则指社会组织的领导者。这些因素,在荀子看
来,正是人类之“群”与鸟鲁之“群”的根本区别。用现代语言来说,人是
社会化的动物,人类不仅能够聚群而居,而且具有自觉的社会组织形态。正
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人何以能群?曰:分。”荀子十分强调“分”对于人类社会组织的重
要作用。首先,“分”即社会分工,它是人类生存的保证。荀子指出:“一
个人的生活所需,要靠各行各业的制成品来供养;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有限,
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