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东道主,朱可夫责无旁贷地陪同美国客人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并一起返回柏林。 这次访问,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作为军事家,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交流他们在反法西斯战 争中各自进行的许多重大战役的情况。艾森豪威尔对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柏林 等各次会战很感兴趣。他问朱可夫,在莫斯科会战期间担任方面军司令员时,在高度紧张的 日子里,体力上的负担能否吃得消。
朱可夫回答说:〃对于士兵和司令员来说,负担同样沉重。在交战特别激烈的20天里,我每 昼夜睡眠不超过两个小时,就连这点时间也是硬挤出来的。为了维持体力和工作能力,只有 经常在寒冷的室外作一会儿体育活动,或喝浓咖啡。〃朱可夫接着说,莫斯科会战的危急阶 段一过去,他一下子就死一样的睡了过去,以至旁人都无法把他唤醒。当时斯大林两次打电 话找他。得到的答复是:〃朱可夫在睡觉,我们没法叫醒他。〃斯大林说:〃别叫他,让他 自己醒吧!〃在朱可夫熟睡的时候,他的部队向前推进不少于10公里。他醒过来后,感到十 分满足和愉快……这种情况,对于有相似经历的艾森豪威尔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此 ,艾林豪威尔后来写道:
〃由于朱可夫元帅若干年来在红军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他作为一位指挥若干重大战役的负责 首长的经历,比我们时代的无论哪一个人都长。无论哪个在当时看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俄国 战区,都要派他去指挥,这似乎已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做法。从他对俄国军队的编成、部队作 战地区地形,以及他据以作出战略性的决定的种种理由的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位 造诣很深的军人。〃
在一路的访问中,两人还谈到双方战斗部队的兵力配制等问题。朱可夫得知,美军的师一般 保持在17000人左右,而苏军的师一般在8000人左右。在交谈中,两人对战争的许多看法是 不尽一致的,它反映了两种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的差异。在评估战争代价时,苏联人最关 心的是对国家的领土、领海和其它资源的总消耗,而美国人则是以人的生命,即伤亡多少作 为主要标准来估计战争代价的。在提高部队士气方面,美国人很重视部队轮换、免费乘车、 短期休假、娱乐设施,特别是避免不必要的过度疲劳和战场牺牲。而朱可夫则对此并不太看 重,他认为巨大的胜利不可避免地要求付出高昂的伤亡代价。
体育节检阅那天,艾森豪威尔及其一行前往红场。当他们走向检阅台时,人群中自发地响起 了欢呼声,一直持续到他登上检阅台。艾森豪威尔刚刚站定,苏军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将军来 到他面前。
安东诺夫说:〃大元帅说,你若愿意的话,他邀请你和另外两位同事一起到列宁墓的检阅台 上去,跟他在一起。〃
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急不可待地立即告诉艾森豪威尔:〃这可是一次破例的盛情邀请,我从 未听说有哪一位外国人被邀请登上列宁墓。〃经哈里曼一说,艾森豪威尔似乎也有点受宠若 惊,他笑容满面地与哈里曼大使和迪恩将军跟安东诺夫走去。
凡是参加检阅的人,都必须站着看表演。艾森豪威尔他们在列宁墓上足足站了5个小时。斯 大林不时通过翻译同艾森豪威尔交谈。话题多是希望美国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
在检阅台上,艾森豪威尔凭自己的观察力看得出,朱可夫明显得到斯大林的器重,他们两人 交谈起来亲密融洽。他同斯大林的每一次谈话,都有朱可夫在场。这使艾森豪威尔感到高兴 ,因为有朱可夫这样的朋友,有利于美苏间的友好合作。
趁着斯大林高兴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决定促请斯大林赋予朱可夫在柏林以更多的权力。他婉 转地对斯大林说:
〃当然,朱可夫和我相处得非常好。这是因为像我们这样两个伟大强盛的国家,能够赋予它 们的地方军事长官以足够的权力,就当地的具体问题和行政事务达成协议。比较弱小的国家 也许做不到这一点,因而就会出现种种困难。可是,朱可夫元帅和我在达成协议方面有很大 的灵活性,所以我俩通常总是能够克服我们所碰到的那些小障碍。〃
斯大林同意艾森豪威尔的看法。他说:
第十七章战后余烟(10)
〃如果派到那个地方的代表,只是个跑腿的,那么派代表就没有意义了,他必须有采取行动 的权力。〃
检阅结束时,艾森豪威尔和朱可夫正准备离开,这时人群向他们热烈欢呼。可能受这种场面 的影响,艾森豪威尔激动地把手臂搭在朱可夫的肩膀上,而朱可夫则紧紧拥抱了艾森豪威尔 。这时广场上的欢腾场面达到了顶点。
随同艾森豪威尔的迪恩将军深有感触地说:〃这种场面绝不是预先排练的。这同意识形态或 政治目的毫无关系。这由衷地表现了俄国人民各阶层的代表对艾森豪威尔所代表的美国人民 的热爱。这使我们在场的美国人心里感到热乎乎的,也使我们对未来感到放心。〃
就在朱可夫陪同艾森豪威尔访问期间,传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1946年3月底,朱可夫正在柏林主持同盟国管制委员会工作。斯大林打来电话,他对朱可夫 说:
〃美国政府从德国召回了艾森豪威尔,留下克莱将军接替他的职务。英国政府召回了蒙哥马 利。〃然后他问朱可夫:〃你是否也应该回莫斯科?〃
朱可夫略微考虑了一下说:〃我同意回去。我建议由索科洛夫斯基大将接替我,他最了解管 制委员会的工作,并且也熟悉部队情况。〃
〃好吧,我们考虑考虑,你等待指示吧。〃说完,斯大林放下了电话。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斯大林打来电话通知朱可夫,政治局同意由索科洛夫斯基接替朱可夫的 职务。接着斯大林又说:〃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决定撤销第一国防人民委员这一职务,而设 常务副国防人民委员。这个职务由布尔加宁担任。华西列夫斯基担任总参谋长,库兹涅佐夫 担任海军总司令。你想担任什么职务呢?〃
〃我可以在党中央委员会认为我最适宜的任何岗位上工作。〃朱可夫不加思索地说。
〃按照我的意见,你应当负责陆军的工作。我们认为,陆军应有一个总司令。你不反对吧? 〃
〃同意。〃朱可夫回答。
〃很好,同布尔加宁、华西列夫斯基一同回莫斯科,在各自的职务上同人民委员部领导成员 工作一段时间。〃
1946年4月,朱可夫满怀留恋的心情告别了与他有着特殊关系的柏林市,告别了生死与共的 战友们,回到了苏联。正是:拼将一生许战争,几经沙场几经成。载誉授首归朝日,已在权 柄擘划中。
第十八章政坛风云(1)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
当苏联人翻开1946年的第一页日历,人们才真正地发现阔别4年的和平之神又降临在他们的 身边。莫斯科卸去了战争的盔甲,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巨大的红五星在克里姆林宫上熠熠闪 光,辉煌的彩灯把莫斯科的大街小巷重新装扮起来,红旗、横幅标语牌和领袖像醒目地挂在 各个重要场所,人们在街上安祥地走来走去。这一切都意味着一个由和平建设代替战争的新 时代的开始。
就在这一天,即1946年1月1日,颇具权威的《红星报》在头版刊登了巨幅照片。照片上,斯 大林身穿大元帅军服,神采奕奕,紧站在旁边的就是喜气洋洋的朱可夫和伏罗希洛夫,靠后 一点的还有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布琼尼、铁木辛哥,他们个个面带微笑,笑得那么开心 ,那么惬意。
这些从腥风血雨的沙场上走出来的苏联红军中的统帅们,他们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 丰功伟绩,他们理应获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同时,也不可否认,正是由于战争,由于千百 万人血肉之躯的搏杀,才使他们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且在战后的漫长岁月里,始终保持 着一种优越的政治资本。
此时的朱可夫正是春风得意。他作为苏联卫国战争统帅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而受到斯大林的 青睐,他已经成为斯大林身后最耀眼的一颗星。
战后的苏联,当务之急是使国家体制尽快从战争状态转入和平建设。1946年的首要事情是召 开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确立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建设的大政方针。
新年伊始,全国各地就大张旗鼓地举行集会,选举最高苏维埃代表。按照选举程序,朱可夫 首先被鲁别日诺耶化工联合企业等单位提名为候选人;与此同时,朱可夫的名字多次出现在 《红星报》上。一周后,朱可夫被660号特别选区推举为最高苏维埃联盟院的候选人。显然 是为了选举需要,《红星报》于1月24日精心安排发表了朱可夫的长篇传略。文章颂扬了这 位驻德苏联占领军总司令,并称他是哈勒欣河、耶尔尼亚、列宁格勒、莫斯科、华沙和柏林 各个战役的英雄。文章说,如今,〃这位斯大林培养的著名军事首长已被选为最高苏维埃 候选人。〃
确实如此,朱可夫的名字犹如上述这些辉煌的战役一样,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朱可夫 的汗马功劳,得到那些从战争中被解放出来的苏联人民的最充分的承认,在当时,他的名声 仅次于斯大林。几天后,当朱可夫会见选民的时候,人们纷纷发言赞扬他,高呼〃乌拉〃来 称颂他。
但是,此时的朱可夫,面对的已不是实枪荷弹的法西斯军队,不是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战 场。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带领群众尽快地医好战争的创伤,与美、英等西方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