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球为目的的“武库”不同,“文库”是联系人群的,其长远的目标是要建
立一个具有完整的精神的地球。当前流行的“文库”一词,大约是舶来品。
本世纪初,日本就有《立川文库》、《新潮文库》等问世,后又诞生了著名
的《岩波文库》。风气传入中国,则有了《万有文库》之类。这些文库的编
辑大都以普及学术为目的,为人提供从内容到价格都易于接受的书籍,使读
者能更广泛地接受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融汇了全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化的
文明才会提供使人们聚合在一起的条件。从这点上来说,自有人类以来,先
圣时贤创造的所有的精神财富就是一个大“文库”。
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目的也是营造储存精神文化的仓库。虽然它还远不
能与那些无所不包的“大文库”相比,但以涉及问题的广泛和外观的朴素,
在编辑立意上是与“大文库”有一致之处的。在这座“文库”中,我们要把
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大家所乐于接受的形式储存
进去并推荐给广大读者。
以读书、写字、搞考证、做论著为职业的人们,面对人生、涉足社会、
融合自然时自有其感受。这些感受每每和其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有所关联,所
谓“三句话不离本行”者也。因此本“文库”所收虽为随笔、小品性质,但
却带有一定的学术性,也可称之为学术随笔、小品、短论。可以使读者在阅
读这些短小轻松、通俗流畅而富于趣味的文章时,受到学术的熏陶,获得一
定的知识。这种工作也是我们的前辈学者所不弃且非常重视的。如梁启超、
鲁迅、胡适、顾颉刚、闻一多、吴晗、邓拓等人创作的学术随笔,往往比他
们的专著影响更大、更深远。前辈学人的优良传统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本丛书第一辑的作者有从事文学、戏曲、文化、风俗、美学、美术史、
历史、经济、社会学、哲学、建筑学、饮食文化以及在国内刚兴起的农民社
会学研究的。这些学人在作品中既传播了知识,也阐明了学理。我们的编纂
原则是在不违反党的基本方针的前提下,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味。“有物”
指能阐明某个学理或生活准则;“有味”指写的生动、覃覃有味,读之令人
忘倦。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两点很不易,但它是我们奋力以求的。
我们希望本丛书能像春天无声的细雨般去滋润渴望新知的心田。“小楼
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似乎比“腾蛟起凤”“紫电清霜”更美丽,
更温馨。
王学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燕谭集/王学泰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学人文库/王学泰主编)
ISBN 7—5011—3649—1
Ⅰ.燕。Ⅱ.王。Ⅲ.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Ⅰ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97)第19007 号
学人文库
燕谭集
王学泰著
*
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华书店经销
新华出版社印刷厂印刷
*
开本:850×1168 1/32 印张8 字数193000
1997年10月第1版 1997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印数1—6000
ISBN7…5011…3649…1/Z·446 定价:14。80 元
燕谭集
谈文论史
一诺从来许杀身——从荆轲说起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是陶渊明《咏荆轲》中的最后两句,
也可以说是两千年来人们读完荆轲故事(包括《战国策》《史记》《淮南子》
中关于荆轲的种种记载)后的共同感受。古今游侠刺客,可谓众矣,而人们
对荆轲这个不成功者却情有独钟,谁说中国人只以成败论英雄呢?秦汉之间
就出现了两位古今传颂不衰的失败的英雄,一是项羽,一是荆轲。不难理解,
两人获得千古同情有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反对秦朝的。短暂的秦朝
在历史上不是“大一统”的象征,而是暴政的象征。
平心而论,如果拿秦王赢政(后来的秦始皇)与历代皇帝相比,并非属
于下下,然而他所受的批评与否定却远远超过比他更为暴虐凶残的皇帝和与
他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不成材的腐败皇帝。这也许是不公平的,但也是无可
奈何的事。因为赢政目标大,许多具有正面价值或负面价值的事,在历史上,
他都是始作俑者。具有正面价值的,多离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十分杳远。如
统一天下,对于秦始皇本人来说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快事;而平民百姓
的感受未必如此。诸侯之间消除了“热战”,人民可以不必死于战乱了,这
是好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无尽无休的徭役、兵役,多如牛毛的苛细的律令,
繁重的剥削与沉重的压迫。平民所遭受的苦难未必就小于诸侯之间的战争。
如果天下分裂,诸侯对峙,百姓还可以用逃亡来躲避。可是当秦统一之后,
“君臣之谊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们只有忍受,无法再像春秋以前那样“逝
将去汝,适彼乐土”(《诗经·硕鼠》)。另外,战国七雄交锋时,有可能
统一中国的有秦、齐、楚三国。齐、楚两国的经济文化皆比秦国发达(近年
有人著文谈论如果齐或楚统一中国,中国发展走向的问题,其结论是两者皆
比秦统一为佳。)秦统一后不仅不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反而消
除百家文化的影响,焚书坑儒灭绝百家之言,以吏为师,只把文化限于耕、
战二途。因此,这种统一,无论是从当时平民百姓的感受,还是从历史发展
来看都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进步意义,不宜估计过高。
至于那些负面意义,则大多与平民百姓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例如秦统
一中国后立即上马的四大工程(长城、驰道、骊山墓、阿房宫)所动用的劳
动力有300 万之众,如果再加上零散的徭役与谪戍人员,总共在450 万以上。
这样大规模地征发百姓服役确实是史无前例的。当时全国人口总数为2100
万,这种超级规模的征发劳力对人民意味着什么,我想不必由动辄以进步或
反动划线来评论历史人物的史学家来证明,何况在征发徭役的过程中伴随着
残酷虐待与严刑峻法。用汉代政论家晁错的话来说,被征的役夫是“有万死
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汉书·晁错传》)。这使得平民百姓无法再继续
生存下去。陈涉就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既然
怎么都是死,还不如武装起义,或许还会有条生路。天下的役夫们都抱着这
种想法,那么秦王朝的垮台不是指日可待吗?
最为万世唾骂的是焚书坑儒。我们且不说焚民间书,其目的是愚化百姓,
与民为仇,也不说杀一无辜,也属残暴,就从秦始皇首开风气的文化专制的
示范效应来看也是极其恶劣的。后世的专制帝王都在明里暗里学习秦始皇的
一套。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与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的示范作
用,不是毫无关系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战国时期六国士人多称秦国为“虎狼之国”。它统一中国后,马上就向
被统治者展示了其锯齿利爪。最初还只是对“贫人贱民”,继而扩大到“富
人吏家”,最终连“宗室大臣”也不能幸免。真如汉政论家贾谊所形容的“执
敲扑以鞭笞天下”,公然与天下为敌。始皇曾幻想千秋万世永传其帝业,结
果是二世而亡,从而显示出被压迫者的力量、正义的力量。
上述就是“刺客”荆轲悲壮行为的背景。荆轲行为的意义早已超出“士
为知己者死”的范畴,更不在于“尽反诸侯之侵地”;而在于抗暴,在于为
伸张正义去赴汤蹈火。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吹始皇为“千古一帝”,是法
家代表人物,是促进历史前进的英雄。那么,荆轲只能是反派角色了。所以,
那时把《易水歌》改为“小丑一去兮不复还”,可惜未能如样板戏唱得那么
红火。历史虽说是人写的,但公道自在人心。两千年来的良知不是一下子就
能涂得漆黑的。一个孟姜女的传说(当时也考证出是为反动分子所编造)使
秦始皇的“伟大”减色;同样,一个荆轲的故事也使秦王失去许多光辉。
当然,感情的向背与理性的评价不是一回事(但也不能南辕北辙),也
没有人为拔高荆轲的必要,行刺暗杀从来也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燕太子丹
想通过两个刺客劫持秦王,与其订立契约,使其放弃侵略计划更是极其可笑
的。田光、樊於期、荆轲、高渐离等人前后赴死的献身精神,其中虽有对暴
政的痛恨,但主要的还是出于那曾长期存在而又即将消失的武士精神。荆轲
等人都是“士”。顾颉刚先生说:“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为低级之
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
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谓之‘君子’与‘都君子’
者,犹国士,所以表示其贵族身分,为当时一般人所仰望者也。”(《史林
杂识初编》)他们自幼在“庠、序、学、校”之中受礼、乐、射、御、书、
数的教育,他们还要“养勇”(见《孟子》)以尽武士的职责、维护武士尊
严。社会的尊重、人们的仰望使武士养成了尊礼重信的阶级道德。春秋中期
以后,士阶层虽然逐渐分为文士、武士(武士流落民间者则为侠),但世世
代代所养成的行为规范尚未完全沦丧。读西方与日本史籍,对中世纪骑士、
日本的武士,常因一言不和仗剑相斗,或为了些许小事拔刀自裁,感到不可
理解。其实,他们在主观上都是在维护武士的尊严与荣誉,否则生不如死。
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这类记载也很多,只是我们没有重视或做出符合实
际的解释罢了。如晏婴的“二桃杀三士”,过去读者嘲笑“三士”的愚蠢,
其实“三士”之自杀是由于他们感到在分桃问题上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