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物命运。不过《红楼梦》只是写宫中女子一个人的命运,而《推背图》则
借一位宫中女子昭示国运。
在我写《红楼梦韵文注释》的时候,有位老同学来看我。那时书在市面
上还很萧条,除开放了《艳阳天》等“17 年”的旧作外,就是一些极不景人
的新著,什么《虹南战斗史》《李白与杜甫》之类。因此大家得到书,特别
是不易到手的奇书还是要串换着看看。我说得到一本《推背图》,他听了十
分兴奋,便诡秘地对我笑笑说:“外面在传这本书。里面写到‘旗手’。”
他说的“外面”乃指当时社会上。我在远郊工作,一个月回京一次,对“外
面”的事知之甚少。我想:他说的是实话吧!这时候什么书不能流传呢?特
别是在高干子弟中间。而我这位同学当时正活跃于半解放、半未解放的干部
子弟之中。听到他言及“旗手”江青,我的脑中马上联想到《推背图》第四
十二象。我打开这页,他更兴奋了,连说道:“是她,是她。手持琵琶,自
然是搞文艺的。”那时社会上对江青满意的不多,人们从各角度去贬损她的
言论很多,当然都是在家中或与二三知己说的。我也说了江青祸国殃民之类
的话,谁也没在意,没有把这些当作石破天惊的反动言论。当时,他把《推
背图》借走了,我再三叮嘱他不要借给他人,因为我也是向人借的。不料这
位仁兄还是把此书借给了某干部子弟,他借到书后把它复制了(当时复印机
还很少),又听说他竟当着“板团”的人骂过江青,于是此事上闻,文化部
长于会泳说北京有几个反革命分子在恶毒攻击江青同志。自然我也就随着这
两位一并被揪了出来,放入监狱,先是拘留,1976 年“四五”事件后,法院
认为与天安门事件性质相近,7 月26 日被判有期徒刑13 年,这就是我与《推
背图》的故事。我想当时无论是我等小人物的信口雌黄;还是官方诸公的严
肃对待,出发点虽不同,爱恶有别,但心态都差不太多,在潜意识中有着对
不可知命运的期待或惶恐。
“四人帮”倒台后,我们都平反了,我对这场不虞之灾还有些怨怼。有
位朋友说:“你就念万幸吧!如果在上海或其他什么地方,你早就没命了。
北京毕竟是首善之区啊。”后来闻见渐多,果然如此。我的一位老同学在上
海被捕就因为说了一句“林彪与毛主席有矛盾”,于1971 年9 月被判死刑,
准备“十一”以前执行,以“庆祝国庆节”(当时口号是“人民大众开心之
日,就是反革命分子难受之时”),并告知本人、剃光了头、照了相,也通
知了家属。后因节前可处决的人犯太多,他便留了下来。“十一”之后,林
彪倒台的消息传到上海,他算拣了一条命,后来在剑桥大学得到三一学院院
士,还是中国人第一个得到这个学位的。当然这些都是题外的话了。
体会幽默
漫谈幽默
一
幽默作为文艺作品中的一个类型,其繁荣是空前的,它充斥着书摊、荧
屏、银幕、舞台。如果把幽默当做一种优雅的艺术品位,其不如人意之处也
是有目共睹的。也许是“幽默作品”的创作者或表演者只关注它令人发笑的
一面,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方面(譬如机智、宽厚、深沉等),以至于人
们在看完笑话、相声、喜剧等所谓“幽默作品”之后虽不能说没有笑,但总
觉得勉强,仿佛有被人胳肢的感觉;有时回味起来,甚至感觉恶心;也就是
说“幽默”完结之后,不仅没有给人带来愉悦,使人的精神得到点升华,而
是相反。于是“幽默”在稍有见识的人们心中如同市场上的货币一样不断贬
值,甚至谈及“幽默”则令人有肉麻之感。这是个幽默文学和幽默艺术表面
上红火,实际上不景气的时期。
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几十年前林语堂先生提倡幽默时的重演。“幽默”这
个概念系由林语堂在20 年代引进的,并引起了文坛的重视。30 年代初他又
创办了提倡幽默与刊载幽默文学作品的刊物——《论语》。当时如鲁迅先生
所说:“去年是‘幽默’大走鸿运的时候,《论语》以外也是开口幽默、闭
口幽默。这人是幽默家,那人也是幽默家。”(《小品文的生机》)又说:
“。。轰的一声,天下无不幽默和小品。”(《一思而行》)幽默本是只宜
邂逅不宜提倡的,林语堂一提倡,随之而来的便是形形色色的赝品,更令正
直的人们难以忍受的则是“化屠夫的凶残为一笑”。在这种氛围下,连最懂
幽默、在其作品中最富幽默情趣、而且在20 年代也曾积极引进幽默、翻译了
日本鹤见祐辅的《说幽默》的鲁迅也说:“我不爱‘幽默’。”又说:“中
国向来不大有幽默。”这些虽然都是忿激之言,但确实也是针对把肉麻当有
趣,针对把油滑、轻薄、猥亵、恶俗、嘻皮笑脸、贫嘴恶舌都加以“幽默”
桂冠的。这种感想不仅鲁迅先生有,当时尚很年轻的钱钟书先生在稍后也曾
写到: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成为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笑未必就表示
着幽默。刘继庄《广阳杂记》云:“驴鸣似哭,马嘶如笑”。而马并不以幽默名家,大约因为
脸太长的缘故。老实说,一大部分人的笑,也只等于马鸣萧萧,充不得什么幽默。
(《写在人生边上》)
又说:
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没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渐丧失;
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变成了幽默的贫乏的遮盖。于是你看见傻子的呆笑,瞎子的趁淘
笑——还有风行一时的幽默文学。
(《写在人生边上》)
鲁迅和钱先生所说的是不是使我们有点似曾相识之感?笑与幽默的背离,使
它缺少感染力量,这样的“幽默文学”,实际上是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笑
只有出自幽默,才具有超越力量,才能使人们从中得到真正的愉悦。
二
那么什么叫幽默呢?虽然“幽默”这个词古已有之。《九章·怀沙》中
就有“孔静幽默”的句子,但那时“幽默”作“寂静无声”解,与现代意义
上的幽默不相干。现代意义的幽默是林语堂于1924 年从日本引进的。当时他
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这里
的幽默是英语humour 的音译。一般英文词典把“幽默”解释为“滑稽、可笑、
有趣”。《英国大百科全书》把“幽默”和“机智”列为一个词条。这可以
视为一种广义的幽默。但这个解释并没有被中国学术界认可。幽默又是从日
本转口的二手货,所以日本关于幽默的理论对中国文坛有很大影响(日本则
是受到德国哲学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没有幽默正是根据日本理论家对
幽默的理解而做出的论断。日本《万有百科大事典》对幽默的解释颇有代表
性,书中写到:
曾经有人把‘幽默’译成‘有情滑稽’,这虽不成熟,但却有一定道理。幽默中的笑并
不是那种(笑别人的愚蠢、笑自己所看不起的人)无情的嘲笑。它凝聚着对人类,包括自身的
可悲性格的爱怜之情,这是比较高级、复杂的笑。
这可以说是对“幽默”的狭义解释。这种理解在中国的理论界与文艺界占主
导地位。因此,人们不把一些廉价的笑料——诸如丑角的插科打诨、矫揉造
作的喜剧动作、智力上的自我炫耀、变着法骂人的低级笑话、对弱智者或残
疾者的恶意捉弄等等——看作幽默。“论语派”作者的许多文字流于此道,
所以受到鲁迅、钱钟书等人的讥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幽默”这个词在中国存在并流行了近七十年,其间虽然也是几经风雨,
但对它逐渐形成了共识。幽默从高层次说,是人的一种气质、一种心态、一
种人生态度,具有幽默感的人们善于以温厚的诙谐和同情的愉悦接人待物,
克服人我之间的隔阂。从浅层次来说,幽默是一种艺术手段,是一种特殊的
喜剧形式,是一种轻快、诙谐而且意味深长的笔调,是一种风趣而机智的思
考问题的方法。它的本质是用“神形倒错”的方法来表现美压倒丑的优势。
其表现效果则是一种轻松而有深意的笑。只有具有幽默感的人才能有幽默艺
术的表现,幽默不是挤出来的。所以鲁迅说,一个月挤出两本的幽默刊物本
身就不幽默。
幽默与诙谐、机智、讽刺关系最近,它们的表现效果都是令人发笑。如
果仔细审视,它们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诙谐或者说滑稽一般没有什么深刻的内容和对现实的针砭意义,有的只
是逗人一笑。一些喜剧、闹剧的夸张动作,滑稽戏、相声、幽默小品中的噱
头,如无社会含义皆属诙谐,而幽默一般具有严肃的社会内容。
机智主要指人们在应对时反应敏捷,能言善辩、随机应变、富于机趣。
这种品质是构成幽默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它本身并非幽默,过分卖弄机智甚
至可以说是一种反幽默现象。机智只有伴之以思想与宽容,又能把握好分寸,
才能构成幽默。
讽刺也有人称之为“硬性幽默”。它与幽默十分近似,都具有较严肃的
社会内容。有的幽默也含有批评之意。但一般说来讽刺在批评丑恶现象时比
较尖锐,所指也较为具体,而幽默则较为温和,较为虚泛、含蓄。这里我们
可以举两个例子体味一下幽默与讽刺的区别。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
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
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
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