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的习惯,那他就能比别人多一些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看到更多的风景,收获更多的果实!
第一部分:感受心灵涤荡永远不要失去热情
问:一壶煮开的水,如果不继续烧,能永远是热的吗?
答:当然不能了。
世界著名的励志大师拿破仑·希尔描述过他和他的母亲一起乘船渡江到纽约的经历。
那是一个有浓雾的夜晚,他们俩站在船上望着茫茫大海,母亲突然欢叫道:“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景观啊!”
“什么东西让您如此欣喜呢?”希尔问道。
母亲依旧充满热情:“你看呀,那浓雾,那四周若隐若现的灯光,还有消失在雾中的船带走了令人迷惑的灯光,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母亲的热情极大地感染了拿破仑·希尔,他也着实感觉到厚厚的白色雾中那种隐藏着的神秘、虚无及点点的迷惑。一颗迟钝的心得到了一些新鲜血液的渗透,不再没有感觉了。
母亲转过头,凝望着希尔,语重心长地说:“从你出生之日起,你就一直在聆听着我给你的忠告。不管以前的忠告你有没有听进去,但今天的忠告你一定要听,而且要永远牢记。那就是,世界从来就有美丽和兴奋存在,她本身就是如此动人、如此令人神往,所以,你自己必须要对她敏感,永远不要让自己感觉迟钝、嗅觉不灵,永远不要让自己失去那份应有的热情。”
母亲的这番话让拿破仑·希尔永远地记在了脑海里,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始终实践着。
真正懂得享受人生、把握人生的人,即使在生活平淡如水时也能发现激情的所在,他们会调整自己,他们能让平静的水面泛起涟漪,他们会时时刻刻让自己保持对生活对人生的热情和信心。这样,他们的热情就一直很饱满,思考力与创造力一直都很旺盛。如果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才能,那么,必定是更具热情的那个人取得更大的成就。
纽约有支橄榄球队,他们的热心观众很少,支持他们的力量很弱,结果他们自己也觉得没什么信心,比赛起来也没什么热情,表现很差。后来他们到了波士顿,这里的市民对这支新来的球队很是好奇,支持他们的热情十分高涨。比赛时球场挤满了人,这里的市民都相信这支球队一定可以取胜。望着场外热情的市民们,这支球队感到了一种很强烈的被信赖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于是,他们在比赛中重新找回了信心和热情,表现越来越好,次年他们就几乎跃登联赛的首位。
一个人的热情就如同油灯上的火焰,有人给它加油,它便能一直燃烧下去。那么,如何才能让热情之火不灭呢?拿破仑·希尔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 深入了解每个问题
☆ 做事要充满热忱
☆ 多传播好消息
☆ 培养“你很重要”的态度
☆ 强迫自己采取热忱的行动
☆ 身体健康是产生热忱的基础
☆ 要知道你是个天生的优胜者
☆ 要用魔法成分——希望来激励自己
记住:保持你对正确事情应有的热情,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第一部分:感受心灵涤荡享受读书的乐趣
问:你能把读书当成一种人生的乐趣吗?
答:这个好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呢。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籍,尽管网络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我们依然离不开书籍,因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而是书本的气息。
读书的乐趣,妙不可言。翻开书本,扑面而来的是阵阵醇醇的墨香,感觉就好像春日里走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感受着点点的水汽,看着湖边摇摆的柳枝,听着树上唧唧的鸟鸣声,脸上吹着柔柔的风,是何等的惬意!
啃读着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总有一种大快朵颐的感觉,就如同蚕在吃着桑叶,一口一口地把营养消化了。同时感到有个声音萦绕于耳旁,时高时低,时远时近,有时如同大海上的惊涛骇浪席卷而来,有时好像山谷间的涓涓细流叮咚作响。或许,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心灵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吧。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当你徜徉于唐诗宋词里时,你会觉得正在和李白、苏轼对酒当歌;当你漫步于那些长篇小说里时,你会觉得像是坐在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面前听他们诉说;当你步入哲学的殿堂时,你会觉得是在听爱默生、黑格尔讲课。每每与作品产生共鸣时,我们就能深深地体会到这种乐趣。
很多名人都谈到过读书的乐趣,其中以欧阳修的读书三乐——马上、厕上、枕上最为著名。欧阳修的读书法的确是人生至乐之境,这也说明读书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有兴趣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而没有必要非要求得一个好的环境——读书是个人的兴趣所至,一个不爱读书的人,给他任何好的条件也没用;而喜欢读书的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随手翻开书来阅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诚然是古代那些清贫的读书人为了慰藉自己而给自己的鼓励,有点阿Q精神。但是我倒不觉得这三句话是对古代读书人的讽刺,我认为,这是他们坚持十年寒窗苦读的精神动力,没有了这动力,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苦?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欧阳修那么洒脱,社会上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像李白、欧阳修、苏轼等这些人那么愤世嫉俗,大部分的穷书生是从这三句话中得到了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这也是一种读书的乐趣。
读书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喜欢读也喜欢炫耀的。他们很热情,总是担忧其他人不会读、读不懂,因此,他们很乐意向别人介绍自己读书的方法;第二类是那些纯粹的书呆子,他们食古不化,读书只是为了背诵“圣人”的句子,然后摇头晃脑地陶醉于书中的精彩道白。这种人看的书基本上都是“名著”,并常常把自己定位为“精神贵族”,也因为如此,他们一般是很孤独的。李白云:“古来圣贤皆寂寞。”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最后一类是那些老学究,他们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当成是做学问,有时会因为一个词语、一个标点而把自己弄得很疲惫。
这三种类型的人对读书的乐趣可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体会。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都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从读书中得到乐趣。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那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了。
第一部分:感受心灵涤荡顿悟生活中的禅
问:你懂得顿悟吗?
答:神经,我又不是佛。
怀让禅师有一个弟子,名叫马祖,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怀让便问:“你这样盘腿静坐是为了什么呀?”
马祖说:“我想成佛。”怀让听后便拿了一块砖头用力地在地上磨。
马祖问:“老师,你磨砖做什么?”
“我想把砖磨成镜啊。”怀让禅师答道。
马祖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呢?”怀让说:“砖既然不能磨成镜,那么你盘腿静坐岂能成佛?”
马祖说:“要怎样才能成佛?”
怀让答到:“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
马祖哑然。
佛,太高深,离生活太远,让我们有敬畏的感觉,不敢亲近。但禅应另当别论。
虽说佛是禅的本源,但禅更平易些。因为禅近于生活,是佛的平民化。
禅,不是让你去敬畏,而是让你拈花微笑,让你去顿悟。顿悟,顾名思义,就是汲取瞬间的领悟,不用整天去什么庄严宝刹参禅礼佛。也许,不经意间的一个动静,便可让你妙悟,参透生命的玄机。
汲取瞬间的领悟,是一个求真的过程,须得放下虚幻。有所贪恋,便不会有所领悟,因为一切你所贪恋的,便是你的烦恼的根源。顿悟,就是要你摆脱羁绳,自由自在地生活,那不是宗教上的意义,而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是清净的,谈不上被尘埃污染的问题,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心是纯粹的,经不起尘埃的玷污。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要随自然得来,若用心智,便中了枷锁。
人一旦戴上了名缰利锁,一生都要受制,难返自由。就算你拥有一切,没有自由,便还是一无所有。做自由的人,要有一颗平常心,自然处事,淡然为人,超然物外,方能泰然自若,坦然无惧。这样的人生,不可谓逍遥吗?这样的人生,不可谓哲学之最高境界吗?
汲取瞬间的领悟,悠然地品味流逝的生活,在流逝中体味看似寻常实则不寻常的生活玄思。用不着拉出架势来钻研,钻研是乏味的,而顿悟是美妙的。也许很多事情你很长时间一直看不透想不明白,而瞬间而至的妙悟,如醍醐灌顶——原来如此,从此人生一片豁朗。
顿悟,犹如神来之笔,用平常之心书写着不平常的收获。我们为什么要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是一味地受苦受累吗?不是的,我们是来生活的,生活的本质是快乐、充实。荣华富贵不是快乐的源泉,弄不好反成痛苦的起因,真正的快乐源自对于生活的顿悟。生活不是用来过的,而是用来品的。
人该怎样生活,不是存乎一心吗?要逍遥,要羁绊,要快乐,要苦痛,要充实,要空虚,都在自己心头。汲取瞬间的领悟,把浮躁剔去,装一颗平常心,人生悠然。
第一部分:感受心灵涤荡把生活简单化
问:你会洗脸吗?
答:废话,谁不会洗脸?
时代在变化,事物也在变化,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情也变得复杂起来。比如洗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