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宋-十字(没看,但一共有3部)-第3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功勋极大,但是到了朝中说话,不仅比不上文彦博、吴充这样的元老重臣,门生故吏甚多;甚至也比不上郭逵,时时有人声援。”
  “郭逵?”李清笑道:“宋朝整军经武,兵部之事,有赖于郭逵。听说他与石越走得甚近,那么将来还有高升之日。”
  “不错。”史十三也笑了笑,道:“不过王韶也并非不理事,方才你说起熙河地区的羌人,可知道熙河羌人,十之八九,原是汉人?不过与中土隔绝久了,染上夷俗,竟然也以夷人自居了……”
  史十三说到此处,微睨李清,见李清的脸色已经变了。他却不以为意,只从容说道:“因此,自王安石起,宋朝便已曾议论,要让熙河羌化之汉人,化羌复汉。不过王安石罢相后,此议便罢,眼下却是王韶在力主此议……”
  李清冷冷的看了史十三一眼,目光中竟似散发着寒意,冷笑道:“若以为教会羌人吃鱼便是可复羌为汉,却也只能是痴心妄想。”
  李清虽然感于夏主知遇之恩宠,在西夏参预军机,深受重视,平素里也似乎并不在乎是党项人还是汉人,但是表面上越是显得不在意,内心深处,华夷之防却越是根深蒂固。他以一汉人,能得夏主之青睐,成为西夏的重要人物,心机城府,不可能不深,若是旁人话带讥刺,他脸上绝不会有一丝一毫显露出来。但是他既与史十三交同莫逆,话中哪怕是带上这一丝半点的讽喻之意,也已足以让李清变色。
  史十三却似乎只顾着吃鱼喝酒,一面笑道:“我不曾如你读过那么多书,但是也听人说过史书,也曾装模作样读过几天《春秋》,自有华夏以来,胡夷变成汉人的也有过,汉人变成胡人的也有过——若是汉人不曾变为胡人,孔夫子又何必说什么‘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呢?可见东周之时,已经有中国入夷狄的人了。”李清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史十三却只是指着脚下的土地又说道:“不过天下之事,有时候也说不清楚。你看这块地方,原本是中国的,现在却入了夷狄。这究竟是夷狄入中国,还是中国入夷狄呢?”
  李清心中的怒火,听到这几句话,不免稍稍平息了一点。他疑惑的望着史十三,不知道他究竟打的什么主意。一时间无缘无故用话语来撩拨自己,一时间又似乎只是无心之语。倒让李清有点弄不明白了。但李清毕竟也算是博闻多识之人,立时说道:“故辽主耶律洪基曾让人读《论语》,读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一句,便没有人敢读。反是耶律洪基说,古时夷狄不知衣冠礼法,故称之为‘夷’,现在大辽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所以也不必以这些话语为嫌。契丹虽是夷狄,却也常常以中国自居的。”
  史十三听李清说完,猛喝了一口酒,赞道:“若如此看来,现在的辽主英睿有为,颇重儒教,凡宋朝之一切典章制度,无不留心,择善而改,我等倒应当待之以中国之礼,而不便以夷狄视之?”
  “理当如此。”
  “你心中果真是如此以为?”史十三的语气中颇有不信之意。
  李清微微颔首,淡淡说道:“这等事情,又何必欺骗于你。”
  史十三笑道:“我并非是疑你骗我,而是不敢相信。须知在宋朝,也有一个人与你有一样的观点。”
  “哦?”李清嘴角微翘,露出讥讽的笑容,道:“宋朝人也会将别国人当成中国来看待么?”
  史十三注视李清,含笑道:“我也知你绝难相信,不过这人不是旁人,正是石越!”
  “石越?”李清微觉吃惊。
  “正是。我在宋朝时听人议论过,说石越曾经撰文,言道若夷狄用中国之礼法,学中国之文物,则与中国无异,中国便不当歧视他们……”
  史十三将石越这番言论说出来,若是别人听到,最多不过以为石越故作高论,甚至鄙为书生之见,但是这话入到李清耳中,却有伯牙遇钟子期之效。李清入夏日久,虽然心中念念难忘的,是自己是汉人这一事实,但是他在西夏取妻生子,身居高位,又得夏主信赖,而他在宋朝,不过默默无闻之辈。可以说他人生的辉煌,与西夏是分不开的。所以一方面李清最忌讳人家骂他是夷狄,一方面他心里却会隐隐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确是夷狄了!但是这却是李清最难接受的事情。
  李清平素读书,最爱读的便是《汉书》的《李陵传》。他心中未始没有以李陵自期之意,但是毕竟夏主秉常对他信任有加,人之一物,不能无情,让李清为了一个自己又看不起又内心充满羡慕与怀念的宋朝,而去背叛秉常,对于李清来说,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所以,李清从《春秋》中找到了精神的依托,他希望能说服夏主秉常,在西夏国推行汉礼汉化,以此来赢得宋朝“中国之”的待遇,这也是对自己流落“夷狄”的一种补偿,同时也可以做为一个政治口号,来与反对汉礼汉化的梁太后一党斗争,帮助秉常独柄大权,报答秉常的知遇之恩。
  这也是李清所能找到的三全其美的办法。
  但是身为汉人的李清也知道,即便是西夏真正的汉化了,但是在宋朝人的眼中,甚至在李清自己的心中,西夏依然只是夷狄。
  华夏的正朔,在千年之后,也许并不在重要;但在熙宁十年的时代,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重要的。
  而这个正朔,此刻正在汴京城。
  大辽国、高丽国、大理国、西夏国,甚至交趾那种小国,以及极远的倭国,都喜欢自称为“中华”,因为“中华”是文明之象征,是优秀之代名词,是合法之基础,但是无论表面文章如何,所有人都知道,正朔在哪里。
  那种言辞之上的自负,不过是深藏于内心的文化自卑的表露而已。
  对于这些,李清虽然经常在心中回避,但是他却是明白的。
  所以,虽然李清也会经常的劝说夏主秉常,告诉他中原的富庶与文明,希望他能在西夏推行汉礼汉仪,但是李清的心中,时常也会有一种无奈,一种感觉自己所作的事情,只是徒劳的无奈。
  但是他还是在做。
  因为无论如何,骄傲如李清,聪明如李清,内心深处,是永远无法接受自己是夷狄这一事实的。
  而此刻,从史十三口中,李清突然听说,在宋朝被视为学术宗师的石越,竟然说,如果夷狄能中国化,那就是中国,应当给予等同于“中国”的礼遇!
  李清在这一瞬间,竟是完全怔住了。
  “石越真的如此说么?”
  史十三不置可否的笑了笑,放下手中的烤鱼,从身边的包裹中翻出一本揉得皱巴巴的小书,递给李清,笑道:“我知道你不信,所以特意找来证据,这是宋朝的《国子监学刊》,石越的文章便在这里面。”
  李清疑惑地看了史十三一眼,一把抢过那本杂志,快速翻阅起来。史十三只是含笑望着李清一页页翻过那本皱巴巴的小册子,默不作声。以石越的身份地位,给《国子监学刊》撰文,自然是排在前面,因此李清没翻几页,便停了下来,目光定格在某页之上,不再移动。
  史十三这时候才悠悠说道:“我之所以不再行刺石越,这便是原因之一,整个宋朝,能有这样的胸襟气度的人,也许只有石越一个。但是我相信,以石越的身份地位,他既然是对《春秋》经做出解释,那么此后就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有这样的看法。另有一个原因,却是我在潼关时,曾经无巧不巧的邂逅石越……”
  “啊?!”李清听到这句话,立时抬起头来,凝视史十三,问道:“你见过石越?”
  “不错。”史十三微微点头,便说起在潼关路上,遇到石越“作词”的事情来。
  李清默默听完,沉吟良久,不由抬头叹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史十三也喟然叹息了一声,抓起酒囊又灌了一口酒,说道:“这样的人,哪怕他是伪君子,我也想给他一个机会。我想看看他能做出什么样的事业,我想看看他有没有办法,让百姓不再苦!”
  李清没有说话,只是抬头远望闪烁的星空,那墨色的天鹅绒一直沿伸至大地与苍穹衔接的远方,黑暗中,有无数星星正在散发着亮光,闪着磷色的光辉……李清没有立场来评价史十三是对还是错,但是如果换成是他,他也会愿意给石越一个机会,看看石越究竟能做成什么样的事业,能不能走出历史的怪圈……
  与史十三谈论着石越的李清,并不知道,就在这天晚上,在某处金碧辉煌的府宅中,也有人在谈论他。
  “爹爹!”梁乙逋戴了一顶尖锥形毡帽,身着蜀锦裁成的右衽交领长袍,袖口较小,用金线绣着花纹,捍腰则用丝绸制成,一双乌黑的长靿靴,鞋尖上弯,如同弯弓一般。这是当时西夏贵族典型的穿戴,与宋人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宋人戴的帽子一般是平顶,而衣袖也更为宽松。西夏在元昊时推行胡制,禁止穿宋朝的丝锦制品,但是这样的制度,很快就名存实亡,贵族们对丝绸锦缎的喜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即便是大力鼓吹推行胡制的梁氏家族,若让他们改穿皮制衣服,只怕也不可能。
  梁乙埋只是看了梁乙逋一眼,用鼻子“嗯”了一声,算是答应。他此刻,正全神贯注的盯着一幅宋夏边境地图屏风。
  “儿子觉得,把李清放在前线,不是好事。”梁乙逋走近几步,开门见山的说道。
  梁乙埋没有理会,手指从地图上的绥州开始,往西南移动。
  “若是让李清建功,则他威名日甚,日后必然成为我家的威胁;若是他无能,让宋人建成城寨,那么爹爹的大计就……那座城池,能让我大夏睡不安,坐不稳。”
  “继续说。”梁乙埋的手指在萧关停了下来,他抬头盯着梁乙逋,严厉的说道。
  梁乙逋几乎吓了一跳,忙继续说道:“何况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