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二,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第二》中明确提出医家要身怀“救济之志”,要有不为名不为利、扶危救急的高尚情操和伦理修养: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精诚第二》。    
    孙思邈指出,行医者不仅必须具备全面、精湛的医疗知识和技术,而且还必须有一颗“大慈恻隐”、“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济世活人之心。他主张医家对待病患者要不论贵贱、贫富、长幼、美丑、亲疏、种族,是聪明还是愚笨,都要本着同情和怜悯之心,像看待自己亲人一样认真对待。医家要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为病人治疗时应聚精会神,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即使遇到凶险病症,也不能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瞻见顾后。而要做到不畏险阻,不分昼夜寒暑,不怕饥渴疲劳,全身心地投入救治工作,这样才不愧是一名“志存救济”的苍生大医。    
    孙思邈还特别强调,作为一名医家要树立“人命至重”的思想,要有不为名不为利的高尚品质,即要把抢救患者生命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孙思邈之所以把他的医著取名为《千金要方》,也正因为在他看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并且在书中对那些利欲熏心,借行医之便来“邀射名誉”、“专心经略财物”的不义之徒予以严厉斥责: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候,至意深心,详察形候,丝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精诚第二》。    
    上述文中反复强调:医家治病一定要认真负责,切不可粗枝大叶;诊断病症要一丝不苟,扎针下药不得有半点差池。虽说病宜速治,但尤须深思熟虑,不能不顾病人安危,草率诊治,只图快捷以捞取个人名誉。更不能借行医之便,凭借一己之专长,邀功牟利。孙思邈明确表示,作为一名医生,只有树立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的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才能在行医中做到“至意深心”、“审帝覃思”地为病人排忧解难和去病除疾。    
    其三,孙思邈认为作为一名医师还要具备谦逊的品质,不要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更不能医人相轻。他在《大医精诚第二》中云: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名声,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邈,谓天下无双,此医生之膏盲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精诚第二》。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药食两攻”的食疗学思想(3)

    孙思邈在这里告诫医生要十分注意品德修养,切忌在行医时高声谈笑,自我吹嘘炫耀,随意诋毁同行,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偶然治好一病,便“昂首戴面”,自以为天下无双。孙思邈尖锐地指出这些都是从医者致命的弱点。孙思邈本人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表率。他在济世行医过程中,如遇“一事长于己者”,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他也必定会“不远千里,服鹰取诀 ”,虚心讨教;为了获得一个单方、验方,不惜花费重金,真可谓到了为求一方“岂惜千金 ”的地步。孙思邈也正是靠着这种谦虚好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使得他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及按摩、卫生保健、食疗、老年病学等诸多领域都积累了渊博知识,并取得辉煌成就,从而成为医术精湛的一代医学大师。    
    最后,孙思邈根据自己一生济世行医经验,总结并提出了“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的行医准则,并把“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作为医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最高要求。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是这样概述他的行医准则和医德伦理规范的: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方伎·孙思貌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6册,第5096页。    
    文中所谓“胆欲大”,系指医生要有战胜病魔的胆略和勇气;所谓“心欲小”,则是指医生为病人治病时要谨慎小心,要认真负责地予以诊治;“智欲圆”,就是医生处方用药要周密考虑,要对症下药、辨证施治,力争做到药到病除;所谓“行欲方”,就是医生要有“救济 ”之志,处处以仁为本;所谓“不为利回”,即不为私利而心回意转,抛弃正确目标;所谓 “不为义疚”,就是不因为没有见义勇为而内心羞愧,意思要见义勇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孙思邈堪称中国医学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所著的《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不愧是中国医学史上系统阐述医学伦理思想的经典著作,堪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相媲美,它奠定了中国医学伦理思想的基础。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隋唐道教养生著作及其思想特点(1)

    隋唐时期,道教养生理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的完善,其临床医疗价值和养生保健功能日益为社会所认识和肯定,引起医学界人士的兴趣和重视,许多医家都积极汲取道教养生方术的精华,纳入医药方书之中。这在孙思邈的医著中也表现的很突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单列一门《养性》,其内容分为“养性序第一”、“道林养性第二”、“居处法第三”、“ 按摩法第四”、“调气法第五”、“服食法第六”、“黄帝杂忌法第七”、“房中补益法第八”,就养生保健的意义、途径和宜忌作了总结和概述。此外孙思邈还撰有不少养生专书,仅见存于《道藏》中的就有《孙真人摄养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枕中记》等;唐代有影响的道教养生著作还有司马承桢所撰的《服气精义论》、女道士胡? 所撰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等,纵观这一时期的道教养生著作,其养生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在养生指导思想上不但强调了养生方法的预防保健作用,而且普遍突出了道教养生法治病除疾的临床治疗价值。    
    如前所述,孙思邈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强调通过养性之法来预防诸疾,其《保生铭》就云:“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保生铭》,《道藏》第18册,第459页。《孙真人摄养论》则通篇论述了一年之中正月至十二月的摄养防疾方法,例如正月,“肾气受病,肺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 《孙真人摄养论》,《道藏》第18册,第491页。书中还对每月的饮食禁忌作了论述。但是孙思邈作为一名医家,还认识到道教养生诸法在临床治疗中的独特作用。例如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七《养性》中就论述了通过调气法来去除疾患,指出:“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诸痾兢起。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调气方疗万病大患。”《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调气法第五》。文中还具体阐述了运用吹、呵、唏、稲、嘘等调气方法治疗五脏冷热诸病。唐代著名道教学者司马承祯在《服气精义论》中也对服气疗病作了专论。司马承祯(公元64 7年~735年),唐代著名高道,曾师事潘师正,传其符咒及辟谷导引养生之术。司马承祯一生云游名山,曾隐于浙江天台山,自号“白云子”。司马承祯一生著述甚丰,仅保存于《道藏》中的就有《坐忘论》、《天隐子》、《服气精义论》、《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上清含泉剑鉴图》、《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天地宫府图》等。司马承祯作为一名道教学者,其道教思想极为丰富。众所周知,司马承祯作为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又传南岳天台一派。南岳天台派以上清大洞秘法、《黄庭经》为主要传授经典,故南岳天台派其道脉源自上清派。而上清派素有重视医药养生的传统,能自觉地将医理与道教修炼方术结合起来。上清派的出现及其兴盛在道教与医学关系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开启了后世道教借医理弘扬道法之先河。上清派这一借医弘道的传统为司马承祯所发扬光大,其著《服气精义论》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作。《服气精义论》收入北宋张君房编辑的《云笈七》卷五十七《诸家气法》中,题为天台白云撰,卷前有序,全书分为九篇,依次为《五牙论第一》、《服气论第二》、《导引论第三》、《符水论第四》、《服药论第五》、《慎忌论第六》、《五脏论第七》《服气疗病论第九》。现行《道藏》第18册所收《服气精义论》只有前面2 篇,第4册所收《修真杂义论》乃后面7篇。下面我们主要以《云笈七》本来探讨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的服气疗病养生思想特色。道教养生技法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养生功效也不尽相同。道教特别重视服气之术,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道教养生家眼中,服气之术不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