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786册,第264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赵友钦做了正确解释:“烛光斜射愈远则所至愈偏,则距中之数愈多,围旁皆斜射,所以愈偏则周径愈广,景之周径虽广,烛之光焰不增,如是则千景展开而重叠者薄。所以愈广则愈淡,亦如水多则味减也。”《革象新书》卷五《小罅光景》,《四库全书》第786册,第264页。这一实验结果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光学思想,即在平行光线照射下,被照面上的照度随光线入射角的大小而变化。    
    第四,赵友钦再次改变了一下实验装置:“去其所悬之板,举其左NFDC5连板之烛,撤去NFDC5内桌案,复燃连板之烛,置于NFDC5底而NFDC5蒁(掩)之。”《革象新书》卷五《小罅光景》,《四库全书》第786册,第264页。即保持光源强度、孔的大小和像距不变,改变物距。其实验结果是:“窍既远于烛,景则敛而狭。”《革象新书》卷五《小罅光景》,《四库全书》第786册,第264页。对这一光学现象,赵友钦做了探讨,指出:“所以敛铗者盖是窍与烛相远则斜射之光敛而稍直,光皆敛直,则景不得不狭,景狭则色当浓,烛远则光必薄,是以难于加浓也。”《革象新书》卷五《小罅光景》,《四库全书》第786册,第264页。    
    第五,赵友钦又改变孔的大小和形状,对大孔成像也做了实验研究,并与小孔成像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一系列实验研究,赵友钦归纳出小孔成像的规律:“景之远近在窍外,烛之远近在窍内。凡景近窍者狭,景远窍者广;烛远窍者景亦狭,烛近窍者景亦广。景广则淡,景狭则浓。烛虽近而光衰者,景亦淡;烛虽远而光盛者,景亦浓。由是察之,烛也、光也、窍也、景也四者消长胜负皆所当论者也。”《革象新书》卷五《小罅光景》,《四库全书》第786册,第264页。这里,赵友钦通过实验实际上已经定性地得出了光学的一个基本定律思想,即照度随光源的强度增大而增大,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这一照度随距离成反比的光学思想早于西方科学四百年,这充分说明道教科学家赵友钦在天文、物理领域内所具有的深邃而先进的科学思想。    
    关于赵友钦光学实验在科学思想史上的创新意义,为避免所谓的“道教情结”嫌疑,笔者在这里仅仅援引杨仲耆、申先甲主编《物理学思想史》一书里的有关评论作为本章的结语:赵友钦“是中国古代最接近现代物理实验思想的科学家。他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条件可控,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结果可靠。不足的是他还没有进行定量分析。如果赵友钦的实验思想有一小部分在中国得到发扬,中国明代以后的科学可能会有更加令人嘱目的成就。”杨仲耆、申先甲主编《物理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第92页。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1)

    金丹术是道教的一种重要方术,包括外丹黄白术和内丹术。道教金丹思想是道教徒从事金丹活动的思想依据、思想方法。隋唐至北宋时期,道教外丹黄白术发展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外丹黄白术著作,外丹黄白术的理论与方法日臻完善;与此同时,道教内丹炼养也逐步兴盛,内外丹合修逐渐成为道徒修仙证真的一条主要途径和手段。道教外丹黄白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变化之术。这种变化之术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就是万物自然嬗变论,即认为各种物态、物质之间,包括有情之物(有机物)和无情之物(无机物)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南唐道士谭峭著有《化书》六卷,分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化,共一百余篇。其主题思想是自然万物之间可以互化,所谓“化化不间,由(犹,笔者注)环之无穷”: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    
    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中华书局,1996,第13页。    
    《化书》认为,自然之道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变化,《化书》称之为道化。道化有两种变化趋势,一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化书》名之为“道之委”:“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中华书局,1996,第1页。二是从有到无的过程,《化书》名之为“道之用”:“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丁祯彦、李    
    似珍点校《化书》卷一,中华书局,1996,第1页。不仅有无可以转化,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可以互化,而且存在“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丁祯彦    
    、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中华书局,1996,第2页。,这段话若转换成近代化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有机物也可以转化为无机物。这一认识在五代时期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科学思想,要知道西方近代化学一直到19世纪之前,始终认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直到1828年德国青年化学家维勒用无机小分子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才打破了这一陈旧的思想。道教认为只要通晓造化之源,在适宜的场合和时间里,选择适当的原材料,经过一定的中间手段处理,就完全能使物质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炼制出仙丹和金银来。    
    外丹黄白术从内容上分炼丹术和炼金术两部分。它以丹砂、铅、汞、硫、砒霜为主要原料与其药物相配合,置于炉鼎之中。运用“飞”、“抽”、“伏”、“点”、“关”、“养”、“煅”、“炙”、“封”、“研”、“沐浴”、“渍”、“烧”、“淋”等手段加以烧炼,以求制得服饵后能使人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以及能点化铜铁等贱金属为贵金属的丹药。从历史渊源上分析,外丹黄白术滥觞于春秋战国的神仙方士,在秦汉时便有了原始雏形。道教创兴后,原始外丹黄白术为道教所承袭并加以发扬光大。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不断充实和发展,道教外丹黄白术在隋唐、北宋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2)

    道教丹家从事炼丹作金活动有其特有的金丹理论思想和方法。道教丹家在长期的炼丹烧金实验中逐步形成一整套以阴阳五行说等道教哲学为统摄,以万物自然嬗变等金丹思想为核心,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死为目标的系统化理论体系。具体说来,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思想和经验方法构成。最高层次是道教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道、阴阳五行说等,它构成了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的“硬核”;其次是中间层次,由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以及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为核心的三大金丹思想构成;第三层次是道教外丹黄白术的一些具体经验总结、操作方法、步骤等。    
    道教外丹黄白术在南宋金元时期仍有一定的持续发展,但随着服食外炼丹药中毒致死和伪造黄金事件的负面影响,外丹黄白术在社会上遭到越来越多的抨击和诟病;特别是随着道教心性论的兴盛,道教修仙思想开始从注重外炼服食以求举形升仙向内炼成仙转化,但道教中人从事外丹黄白术的努力和活动始终没有停止。从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有道门中人在不懈地探索,但最终也未能挽回道教外丹黄白术渐渐消亡这一历史趋势。    
    道教外丹黄白术在中国盛行了近二千年,道教金丹家顽强不息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客观上刺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我国著名的化学史专家袁翰青先生认为:“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它所用的实验器具和药物则成为化学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质准备。”袁翰青:《推进了炼丹术的葛洪和他的著作》,《化学通报》1954年5月号。虽然道教外丹黄白术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道教丹家顽强不息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客观上却刺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纵观整个世界化学发展史,正如在西方,在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化学在炼金术的原始形式中出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第27页。一样,在东方,道教外丹黄白术则孕育了中国灿烂的古代化学,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就是最初在唐代道教炼丹家“伏火”实验中孕育出来的,在北宋时期率先应用于战争之中。而道教外丹黄白术中的金丹思想在中国古代化学思想史上则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道教外丹黄白术的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说和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等金丹思想,就以思辨的形式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相互变化结合方式的认识,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化学思想的萌芽和原始形式。    
    道教外丹黄白术金丹思想的形成,不仅巩固了人类对自然界物质元素组成与性质的认识,同时也以思辨的形式抽象概括了物质性质变化之规律。尽管在道教金丹思想中不乏臆测成份乃至神秘主义的种种谬见,但这些金丹思想无疑可视为中国古代朴素的物质组成论、物质结构论和物质反应论的原始形态。所以,如果我们要探究中国古代化学理论的思想渊源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追溯到古代道教外丹黄白术那里。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原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