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章有另一种断法: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其实前一种常用的句读也很通顺,后一种必要性不大。
或说,三月是“音”的讹文,子在齐闻《韶》音,不知肉味。这个没有根据,但也不敢说没有道理。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权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说:“先生是否会帮助卫君呢?”子贡说:“好,我会去问一问。”子贡到孔子那里,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说:“他们心里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也得到了仁,又有什么怨恨呢?”子贡出来,说:“先生不会帮助卫君的。”
卫灵公无道,逐出太子蒯聩,蒯聩逃到了晋国,蒯聩之子蒯辄立为出公,晋国把蒯聩送回卫国,卫人拒绝。当时孔子在卫,冉有想知道孔子的立场。
伯夷叔齐是商代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要把国家交给叔齐,叔齐要让给兄长伯夷,于是两人先后逃了。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二人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子贡不想指斥卫君,所以借伯夷叔齐而问。
孔子说他们想要仁义孝悌,没什么好抱怨的,也就是说,不赞成卫出公以子拒父。
仁,求则得之,不求则不得之,富贵,求未必得,不求未必不得。所以我们不如求仁得仁。
仁,讲浅近一点,就是个心安理得。我们为人处世,就是求一个心安理得,心安理得了,还有什么好追悔抱怨的?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疏食,或认为疏是蔬,恐误,或认为疏是粗,疏食就是粗饭。
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就浮云一样。”
这一章风情高邈,潇洒已极。
我和我父亲讨论这一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么义而富贵又如何?我认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父亲认为义而富贵,也当如浮云。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一章解释太多了。
皇侃认为:当孔子尔时年已过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也。所以必五十而学《易》者,人年五十,是知命之年也。《易》有大演之数五十,是穷理尽命之书,故五十而学《易》也。《集注》认为,加作假,五十作卒,当时孔子年已近七十。
有人认为,五十以学《易》,不是五十岁学《易》,而是以五十之理数学《易》,五十是天地之数。用五用十学《易》,是说错综变化以求之。
还有人认为易是亦,这一章是:五十以学,易(亦)可以无大过矣。这个太穿凿了。
还有人认为《易》理至深,必有数年之功,且在五十之后,方可纂述。
《汉书。儒林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考之史实,第一种解释是正解。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集注》训为常,没什么道理,经有《尔雅》,《诗》有《大雅》,都训为正,雅言就是正言,现在叫普通话。
孔子平时用雅言的,诵《诗》读《书》及执行礼仪,都用雅言。
这一章另一种句读我觉得更顺一点。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意思一样。
里仁第四述而第七(3)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没回答。
孔子说:“你何不答道:‘他的为人,发愤时忘了吃饭,快乐时便忘了忧愁,连自己老境将至也不知道。’”
皇侃认为叶公想请孔子做官,孔子自明其志。这个解释未必有什么根据,简单地理解为孔子自述就很够意思了。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的人,我是好古,勤奋学习去求得的人。”
大概时人以为孔子是生而知之,孔子说不是,都是勤学来的。
好古两字很有深意,好学就必好古,不学古还有多少东西可学?我也觉得应该“不薄今人爱古人”,然而学还是要学古。当然好古与简单的复古是两回事。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讲怪异、强力、悖乱、神道。
《集注》说:圣人语常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有人这样断句:
子不语怪力、乱神。
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
这个不如《集注》。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一章在初中时学过,当时讲,几个人走,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长处跟他学习,看到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讲得很好。
《集注》说,我和两个人一起走,两个人一善一恶,我从其善而改其恶。这个死板了。
这一章与“德不孤必有邻”可以联系起来看,天下的道德是相通的,天下的学问也是相通的。张旭看公主担夫争路领悟笔法,牛顿看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所以真是韩愈讲的“圣人无常师”。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说:“天生下此德在我,桓魋能把人怎么样?”
《史记》载: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子,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郑。
孔子虽然知道桓魋奈何不了自己,但是该躲就紧躲了,躲虽然躲了,但处之未尝不闲暇,这就是所谓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二三子,是孔子称弟子。
孔子说:“诸位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我没有隐瞒啊,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和你们在一起,这就是我孔丘。”
弟子们觉得圣人至高至大,怎么也学不到,怀疑圣人是不是有所隐匿,不教他们。孔子就说,我们朝夕相处,有什么隐瞒的?提醒学生们不要尽在言语上求高远,而要从行事上求真实。
我从学武术上也有这个体会,有的人学武术老是缠着要学秘技绝招,其实武术更重要的是基本功,是一起一落,是减少错误动作,不是所谓绝招。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典籍辞义,行是为人处世,忠信就是忠信。有人说这是圣人教人先浅后深之序。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有人认为第二个“子曰”是衍文,有人认为这里两章谈合为一章,这个不必争论,顺着讲就是了。
《集注》说:圣人,神明不测之号。君子,才德出众之名。
我觉得圣人君子善人有恒,在这一章,可能是指当时夫子诸候。后面有“善人为邦百年”,也是以地位而言。
孔子说:“圣人,我不可能见到了,能见到君子就可以了。”
孔子说:“善人,我不可能见到了,能见到有恒心的人就可以了。没有装作有,空虚装作满足,穷困装作富裕,所以这样很难有恒心。”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说中了好多人的症结,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人始终不过是个伪君子,最终流为无忌惮的真小人。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只图好看,只图好看,不旋踵的功夫不好看就来了,前面的好看又成了别人的口实,又不如没好看过的,人家也不觉得他不好看。
里仁第四述而第七(4)
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纲有两说,一是长绳系多钩横遮于水而钓,一是大绳系网绝流而渔。我偏向前说。
宿,是宿鸟。
孔子钓鱼但不用长绳系多钩的,孔子射鸟但不射宿鸟。
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
异竹不锄当路笋,
伐薪教护戴巢枝。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大概有无知妄作的,我没有这样的事。多听,选择好的学习它;多看,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知了。”
这都是讲修身的。这个知是人所自具,不是外来的,说闻见择识是“知之次也”,这就是真知。
或说,次是次序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解释牵强了。
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乡名,这里风俗不好,很难说话。有人认为十室邑必有忠信,不会一乡之人都难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