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571-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游做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发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澹台灭明,他不抄小路,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行不由径,合了后面“无欲速,无见小利”的意思,非公事不见邑宰,很廉正,必不会有什么屈己徇人的私情。二者都是小事,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个刚正方大之人。    
    读了这一章还要知道如何择人。现在不少人,喜欢进领导家门,给领导办私事,在这种人里头找正人君子不太容易。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伐本意是砍,《诗经》有“坎坎伐檀兮”。引申为攻打、讨伐。《尚书》有“武王伐殷”,攻打就可能取胜,取胜则有功,故伐又可以当“功劳”讲。《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且旌君伐,意思是,将要表彰你的功劳。从功劳又引申为夸耀,就是这里的用法。    
    孔子说:“孟子反不自夸,大军失败,他押后,快进城门的时候,拿鞭子敲着马说:‘不是我敢在后面拒敌,是我的马不往前跑啊。’”    
    东汉的冯异大胜之后,别的将领争相言功,他一个人站在树下,一声不吭,人称“大树将军”。宋代曹彬灭掉南唐,辟地数千里,给朝廷进奏通报说:“奉敕勾当江南公事回。”真洒脱。    
    这都是看得很轻的人。诸葛先生讲:“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多大的功劳,不过是职分,这就看得开,心地平,这就高明。    
    那天在海王村转,看到一副对联: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孟之反两种说法说什么都行,这就看心平不平了。


里仁第四雍也第六(3)

    6。16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祝,是卫大夫,有口才。宋朝,是宋公子,有美色。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像祝那样有口才,反而有宋朝般的美色,在当今之世,恐怕难以避免祸害了。”    
    有人把而解成与。意思是:如果没有祝的佞,和没有宋朝的美。这样看,下文似乎多了个有字,文法不顺,不如前解。    
    这一章孔子感慨世衰道微,不是论祝宋朝为人。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说:“谁能出外不经过门户?为何没有人由这个道呢?”    
    道不是高妙峻绝而不可由,道之为道,正是说它是日用当然之理,正如户是出之必由。不由道,肯定行不通。为什么不由斯道呢?    
    《孟子·万章下》: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同砥,磨刀石),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这是对本章的发挥。    
    看这章是不是想起了佛家“不二法门”这个词?    
    现代的学者说孔子是实用理性,有道理。孔子的东西是好用的,不好用就不是孔子了。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内容胜过形式就都鄙野了,形式胜过内容就华而不实,内容形式配合得合适了,这才是君子。”    
    现在我们讲“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偏重于文了。    
    依我看,不得其中的话,不如先质而后文。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一个人之生是由于正直,不正直而生存,不过是幸免于难。”    
    人生下来直立而行,异于禽兽,人性直,出生时已然。这也是孟子所以说“性本善”,不直之人多同于禽兽,常常是不得其死,能活着不过是侥幸。    
    《论衡·幸偶篇》:    
    孔子曰:“君子无幸而有不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    
    韩愈说:惟君子得祸为不幸,小人得祸为恒。君子得福为恒,而小人得福为幸。    
    这就把道理讲明白了。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地:“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结构上是相似的。顺便说一下,王国维的话现在流传很广,然而“必经”二字说得似乎过了。再说他也就是“先难后获”的意思,表达得新巧而已。    
    这个“之”可以指学问,也可以指道。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跟他讲高深的;中人以下,就跟他讲不了高深的。”    
    这一章是因材施教的意思。又或者说仁与不仁?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什么是知,孔子说:“致力于百姓之事,对鬼神敬而远之,就是知了。”问什么是仁。说:“仁者难事做在人先,获报退居人后,可算是仁了。”    
    这一章大概是樊迟出仕时的问答。    
    《礼远》上说: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先难后获。可解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是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曾国藩的“但求耕耘,不问收获”,跟它也很近。还有一种解释是,让老百姓先做难事,然后获得成功。这是就为政治民而言。古人说“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差不多这个意思。两种解释都说得通,我喜欢前者。    
    敬鬼神而远之,是很好的一种态度。    
    啰嗦两句,不难而获的东西未必是好东西,是好东西也未必在手里留得住。你看,我们中国的武术,以前学拳的,诚心诚意,毕恭毕敬,老师还不一定教,教了还不一定明白。像杨露蝉,在陈家沟白当了多少年长工才学成了功夫。现在的人,暑假里报个班,充其量上个武校,隔三岔五练一练,就说自己会这个会那个,这也能算会么?


里仁第四雍也第六(4)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皇疏》里说,首句是明仁知之性,次句是明仁知之用,第三句是里显仁知之效。说得很好。    
    读这一章,可以感受真善美的东西,可以体会一下天人合一的道理。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孔子说:“齐国一变就达到鲁国这样,鲁国一变就达到王道。”    
    这一章论齐鲁两国政治,可以看《集注》。朱熹说: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尔。道,则先王之道也。言二国之政俗有美恶,故其变而之道有难易。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说:“觚早已不是觚了,觚啊!觚啊!”    
    觚,音gū,酒器。    
    这一章有三种解释。    
    一说觚原是有棱的,现在没有棱了,礼制败坏了。    
    一说觚寡音近,饮酒少量的意思。当时沉湎于酒,杯子小不耽误喝得多。    
    还有一说觚是木简,这种说法是秦汉后起的,当然不可取了。    
    第二种说法最为可取。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道:“有人告诉仁者说井里有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何会这样呢?可以诱骗仁者去看,但不能陷害他;他可以被欺骗,但不会因受骗而糊涂。”    
    “井有仁焉”的仁就是“人”,以前讲过了。    
    仁者急人之难,然而也不是糊涂蛋。仁者能“杀身成全”,如果无益于人,肯定也不会做。这种事情一方面要尽力而为,一方面又要分清轻重缓急。    
    《孟子·万章上》: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难以用不合道的事情迷惑他。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学习诗书典制,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道了。”    
    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这些东西都要是自然而然的。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会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了不合礼不由道的行为,老天也会厌弃我!老天也会厌弃我!”    
    还有一种解释,如果我不是为求行道的话,老天厌弃我。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名声不好,然而按礼是当见的。子路没必要怀疑自己的老师。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之德,大概是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关于这个,要读一读《中庸》。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