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榻中。
第三部分第90节 桂永清
1954年,海军名将桂永青逝世于台北,遗族披麻戴孝瞻仰其遗体。桂永清,1900年出生于江西贵日溪县农家,年长后考上黄埔第一期,表现深得总教官何应钦赏识。随着黄埔军东征北伐,桂永清身先士卒,职务也扶摇直上。1933年,桂永清奉蒋介石之命令成立「中央教导师」,采全新德式装备与训练,形同蒋介石的御林军。抗战末期,桂永清被派往英国,学习英国海军体制。1946年国民党重建海军总司令部,桂永清任海军总司令,积极扩大海军编制,不过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海军却失利连连。1949年桂永清去台以后,对海军重新整顿,仍受蒋的重用。
第三部分第91节 胡适(1)
1952年,胡适博士(前排左一)由美国来到台湾,与老友重聚合影。图中为(前排中、右)陈诚、王世杰。(第二排右起)张历生、叶公超、吴国桢、陶希圣。(后排右起)张南如、黄少谷、张其旳、沉昌焕。胡适,祖籍安徽,1891年生于上海东门外,入上海中国公学,后赴美入康乃尔大学,先习农,后转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实证主义大师杜威,获哲学博士。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实证哲学,次年任《新青年》编辑,鼓吹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其名言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成为「五四运动」主要人物,对中国思想界有深远的影响。1949年,胡适赴美,1952年首次应邀去台湾演讲,照片的人士堪为去台文化界的一时之选。
第三部分第92节 胡适(2)
1954年,胡适来台参加国大会议,「中国公学校友会」在台校友到机场迎接。中国公学为清末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的学校,1905年底,中国留日学生为抗议日本政府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愤而离日归国,抵沪者三千余人。为使学业不致中辍,留学生中的姚洪业、孙镜清等多方奔走,促使两江总督端方拨款建校,设大学班、中学班、师范速成班等。胡适早年曾入中国公学,1928年复任中国公学校校长,并代编校歌一首。
第三部分第93节 胡适(3)
1958年,中央研究院在台湾重建,由胡适任院长,继续在台湾散播思想与文化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最早于1928年成立,作为中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但因内外局势动荡,战祸连年,以致当时的研究院是由全国各学术团体选出的评议员的组合,并非一实体的研究单位。直到1948年3月,原来中研院评议会投票,选出81名院士,才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胡适是人文组院士,首届代院长为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
第三部分第94节 胡适(4)
1958年,中央研院在台湾重建,首届院士合影。前排左至右为程天放、张道藩、王宠惠、胡适、朱家骅、王世杰。胡适在中研究的致词中说:「中央研究院原有十几个研究所,从大陆运来台湾的只有两个研究所,由于传斯年先生和朱院长的远见,将最强的部份历史语言研究所搬了出来。这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另一个搬出来的研究所是数学研究所。其余十几个研究所因为设备重,当时政府已没有交通工具可以帮助中央研究院搬运…,今天要挑起中央研究院的任务,真觉得胆怯。」
第三部分第95节 胡适(5)
1958年,胡适博士与于右任相见欢。这一段时期,中国大陆发起了大规模的清算胡适思想的运动,胡适响应说:「那时我觉得世界上二、三百年来有一种公开的趋向,朝科学民主这个方向走,朝新的科学方法走。那个时候,我朋友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拥护『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我表示过这样的话;把这个抽象名词人格式,把他看作人,最容易错误的,容易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偶像化了,便会盲目崇拜。…当时,我的朋友陈独秀因只认得两个名词,不知道科学是一个方法,民主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
第三部分第96节 胡适(6)
1958年,胡适与陈诚闲话家常。有关自己的主张在大陆遭到大规模清算一事,胡适继续说:「我几十年来对学生讲:我改证『红楼梦』、『水浒传』是要借这种人人知道的小说材料提倡一种方法,教青年人有一种方法,等于『孙行者』身上三根救命毫毛,可以保护你们不受任何欺骗,什么东西都要拿证据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种方法可以不受欺骗,不受人牵着鼻子走。」
第三部分第97节 胡适(7)
1958年,胡适抱着孙子胡柏堂,自己也露出赤子的笑颜。胡适到了晚年时常感叹过去没有花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这张照片显现胡适含饴弄孙的快乐情景,十分珍贵。
第三部分第98节 胡适(8)
1961年,胡适在书房会见友人时所摄,这幅照片中的胡适悠闲散适,谦和的笑容,如沐春风,十分符合他温和的性格与思想主张。这里摘录胡适所写的新诗《梦与诗》;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语言,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化出多少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第三部分第98节 胡适(9)
1961年,胡适夫人江冬秀由美国返回台湾,胡适到机场迎接妻子。江冬秀为里脚的乡下姑娘,婚事由胡母安排。当时许多城市知识分子崇尚自由恋爱,纷纷毁掉婚约,另觅真爱,不过胡适经过内心的挣扎,决定维持婚约,他后来在日记上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胡适过世时,蒋介石送了一对意义深远的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第三部分第99节 胡适(10)
1961年底,胡适在病床上过了七十大寿,财政部长严家淦前往台大医院探视。胡适患了多年的心脏病,这年11月病突然恶化,赶紧送进台大医院疗养,一住就是四十多天,直到隔年1月才出院。
第三部分第100节 胡适(11)
1961年底,胡适在病床上过七十大寿,举手向道贺者答礼。事实上这年春天他已经住过一次院了。2月间,胡适参加台大校长钱思亮的宴会,才抵达时即感身体不适,送到医院时,脉搏跳到135次,痰中带血,是心脏衰弱的现象。医师诊断为冠状动脉栓塞症加上狭心症,这次住院有两个月,后来胡适回到自宅静养,但生命似乎慢慢走到了尽头。
第三部分第101节 胡适(12)
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突发过世,江冬秀病哭不已。尽管胡适心中另有他爱,但两人毕竟做了一辈子的夫妇,虽无他人称羡的目光,但自己仍无怨无尤。这里附上胡适的一首小诗,作为其一生小脚注:「刚忘了昨儿的梦,又分明看见梦里那一笑。」
第三部分第102节 胡适(13)
1962年,胡适出殡之前,台北有上万人前来胆仰他的遗容。10月15日,胡适安葬于南港中央研究院大门对面的山坡山,这天是入秋以来最凉的一天,细雨霏霏,万余人陪着灵柩出殡,一起送走了这位在中国现代史上散发智能光芒与温煦气息的学者。
第三部分第103节 胡适(14)
1972年,胡适逝世10周年纪念会。他的墓碑上刻着一段白话文:「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于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胡适去台定居的第4年过世,不过他的精神遗产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他散发着阳光的身影仍令人频频回顾。
第三部分第104节 胡适(15)
第四部分第105节 张学良(1)
1986年,「少师」张学良(后左)赵四小姐(后右)游览桃园小人国。这张照片由外电发出刊登在报端上时,深深吸引了社会大众的目光,少帅仿佛是从时光隧道中突然出现,由一位充满英气的将军变成一位挂着慈详笑容的老人,赵四也从美艳的少女变成端庄的老妇。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遭到软禁,抗战胜利后,他被移到台湾,从此消失在世人的目光,仿佛成为一则遥远的传说,因此1986年张学良与赵四突然又露面时确实惊醒了所有中国人。
第四部分第106节 张学良(2)
1990年,张学良九秩寿辰(中),由张群(左)在台北圆山大饭店设宴。蒋介石时代,张学良的行动遭到较严格的限制,蒋经国时代,张学良有了较多了自由,但仍不能公开活动,不过1986年张学良游小人国的照片刊在报刊上,显示情况已有所改变。1988年初蒋经国过世,代表张学良与蒋氏父子的恩怨也跟着走进了历史,张学良完全恢复了自由身。至于张群,1928年曾规劝张学良归顺南京中央政府,同时亲自到火车站迎接这位新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司,如今整整60多年后,两人竟意外地在宝岛共享九秩寿宴。
第四部分第107节 张学良(3)
1991年,张学良夫妇由旧金山返回台湾。张学良恢复自由身后,东北沈阳老家即多次邀请他返乡探亲,中共中央亦表达热忱欢迎之意,不过考量当时台海两岸的微妙情势,张学良最后还是没有回去。这段期间,张学良接受学者的访谈,开始逐步揭露「西安事变」的秘辛,提供了史学界重要的参考资料。后来,张学良、赵四移居美国檀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