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正的北伐,前期以陈泰后期以邓艾为对手。

    仔细算算,姜维出兵真的不算很少,以第三阶段姜维掌兵时正宗的北伐算,一共六次北伐,尤其前五次几乎是每年必出,比之诸葛亮几年才筹备一次,当真可说征战频繁。若要加上第二阶段姜维的四次有限兵力的出征,那都超过演义的次数了。当然,演义里面总是将这些北伐混在一起,这边的事放到那边,那边的人移到这边,还加上实际上没有与之对阵过的司马师等人,自然不能信之。

    我们看看姜维的历程,上文列了姜维的三阶段,其实这三阶段的姜维其实不如说是三个执政时期的姜维,第一阶段是蒋琬执政,此时的姜维比之当年在诸葛亮之下,虽然日渐重用,但是独立带兵不是很多,这也与蒋琬时期决定筹备东进计划有关,此时姜维多是在西边少量用兵骚扰而已,直到蒋琬病重,东进计划已不可行,才重新计划西进,姜维也得以重用。第二阶段的初期虽然蒋琬依然还在,但是实际上在蒋琬病重后基本上是费祎主政,直到费祎被刺。虽然姜维也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但是权力不可同日而语,其间姜维权位又得高进,而出征也日渐频繁,但是还是受到了费祎的限制,这和费祎主张保境安民也的战略大有干系,而直到第三阶段,才是姜维真正主政,也是他的战略得以实施的阶段。

    先把姜维的战略放在一边,我们先说说姜维与诸葛亮的不同,尽管演义里说两者是师徒,演义中将诸葛亮和姜维联系在一起,称两者为师徒。确实,历史上姜维很得诸葛亮器重,而且也同诸葛亮一样以北伐光复中原为己任,甚至连自表贬为后将军都一模一样。(还一样是以后将军之位行原来的事。)

    随便说一句,演义里同样让姜维和诸葛亮快速高升,诸葛亮在三顾后就成为了蜀汉的主心骨,而姜维在成为诸葛亮的徒弟后就步步高升,为此还干脆省略了十几年,让大家一看,才几章没见,姜维已经成为大将了。这总给人一个错觉,就是这些天才能毫不费力的成为主脑,而完全忽略或者掩盖了他们成为主要人物之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险。当然,这一点两人在历史上倒也差不多。

    还是再说回来,其实诸葛亮和姜维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人,诸葛亮在刘备时期基本上很少掌军,主要处理政务,直到刘备死后才不得不两肩一起挑。而姜维呢,他从曹魏那边起就是军人,到了蜀汉这边也没变化。诸葛亮,蒋琬费祎甚至姜维自己也把自己当作一个职业将领,只是打仗为主,很少参与政务,尽管蒋琬费祎姜维都为大将军,但是前两者的大将军和姜维的大将军完全是不同的,姜维这个大将军可以说是纯粹的作战大将军。(当然,连年在外作战,想管只怕也管不了。)

    从类型上说,蒋琬费祎和诸葛亮才是一个类型,才象师徒,而姜维只是演义中的师徒而已。从这个角度上看姜维的战略,我们就很清晰很多。蒋琬费祎执政时期,两者虽然战略有所不同,蒋琬主攻,还主张东进,费祎主守,但是两者在布置上都是很谨慎的,以政治为主,费祎限制姜维的用兵数量,而蒋琬虽然主攻,但是在他任上几乎没有大的征伐。而姜维不同,他主政后虽然有几次是因为曹魏东边有事乘隙进攻,但是更多的是主要出击,甚至不惜连年出兵征战。这与诸葛亮几年才出一次很大的差别。

    当然,尽管是连年出征,姜维的战略也是有变化的,前期,姜维的目的是收羌胡为羽翼,取陇西为用,与曹魏分而抗之。然则,这一计划没得到费祎的支持,尤其是前几次的曹魏境内羌胡叛乱,姜维的救援一来兵少,二来郭淮等人应对得当,没有获得大利,反而是郭淮等人借此剿灭了境内的羌胡势力。等到姜维大军再出的时候,已经很少有援力了。自然,这也和曹魏在边境有重兵大有干系,蜀汉在此留重兵守卫,当地后勤无法支持,不留重兵,往往是曹魏大军杀到,那些支持蜀汉的全部被剿灭或者迁徙到内地,所以姜维也往往迁徙当地的人入蜀,但是这最终也导致陇西能支持蜀汉的人越来越少。这一切,在延熙十七年的表现最为明显,此年姜维大胜,投降者众多,但是依然不能控制全境。

    而到了延熙十九年,可以说是姜维战略的转折点,当年姜维大败,陇西骚动,对蜀汉的信心大幅度下降,从此时起,姜维要控制陇西,与曹魏争锋难度已经大大增加了。

    其实,控制陇西进而与曹魏抗衡有两大难点,其一者:若夺取陇西,为保此地,不单要在此地留守,还要在汉中多驻兵力,一来为后备,并可牵制之,二来防止曹魏入侵。若是当年蒋琬费祎在,正好可以姜维在外,其两者在汉中,内外相顾,可如今姜维率领主力在外,在内可有谁呢?所以说还是兵力实力的问题,打下来要兵,占领要兵,守原来的要地还是要兵。

    其二者:就是前面说到的曹魏大军,只要曹魏大军在,陇西就是一个随时会跑的鸭子,其实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两个难点也就是一个难点:曹魏的军队太多了,这是从诸葛亮时期就开始的难题。

    每次诸葛亮都想和曹魏决战,只要大军被灭,那地盘就少不了,但是曹魏就是龟缩。等到姜维这次来了也是,每次占了优势想和曹魏决战,就找不到人出来,而一分兵曹魏军队就象潮水一样涌了过来,更糟糕的是,延熙十九年的大败让姜维发觉自己需求决战的实力都不足了。在延熙二十年再做了一次努力后,姜维做出了后期的决定,也就是以获利为主。

    获利?这是姜维的话,“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这里的获利就是说杀兵。这里说的就是那个汉中守备战略,姜维放弃了魏延王平定下的实兵诸围战略,而采取了放弃外围,守内战略。

    “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固壁清野,打击后勤补给线。虽然说日后备受批评,但是其实姜维这样想并不是没有道理,当时三国战争,进攻方往往受制于后勤补给而失利,东边曹魏东吴多有此例,西边更不用说了,曹爽当年入侵,就是因为后勤不畅,惨败而回。姜维每次出兵,也受到了粮尽的苦头。现在既然无法主动出击消灭曹魏军队,那就干脆放他进来。

    当年曹爽退兵,费祎扼其险要,差点让曹爽退不了兵。其实姜维此法就是一个翻版而已,只是一个被动一个主动。姜维的主动其目的还是和他那个想获利有关,假如可以将曹魏大军消灭在内,内部必然空虚,那他正可以出兵夺取雍凉,成就诸葛亮当年的计划。

    这想法应该说不错的,利用了汉中蜀地多天险的特点,尽管开始时就遭遇当头一击,乐汉两城倒是没破,但是蒋舒叛变,关口在姜维到前就被破,钟会大军得以补给后勤,长驱直入。不过之后姜维扼守,钟会大军果然发生了后勤补给的问题,要是没邓艾那一出奇兵,钟会大军还真的进退两难。

    不过,将敌人放进来这一招本来就是险招,也是没办法才用的吧。若是当年准备夺陇西的姜维,也是不会用这一招的,时世易之,此时的姜维也只能指望这种险招杀敌了。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家族的形成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二章家族的形成

    (演义第一百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取长城伯约鏖兵)

    三国之中哪一个家族最强,有一个说法是诸葛家族,确实也有道理,诸葛亮在蜀汉一代名相,诸葛恪在东吴也一度权倾朝野,这两人是叔侄两,诸葛恪的弟弟还一度过继给诸葛亮。而本回演义说到的诸葛诞其实和诸葛亮诸葛恪也算是一族的,虽然没那么近的血缘,但是也是诸葛丰之后,他没有诸葛亮诸葛恪那样的权力,但是权力也算不得小,在曹魏也做到了征东大将军,统领扬州一带,封疆大吏。诸葛家族在三国都拥有如此的权力,考虑到当时天下三分,诸葛家族确实不凡。

    只是诸葛家族的结局不是很好,诸葛恪被孙峻所杀,在东吴的诸葛谨家族都被屠尽,过继给诸葛亮的诸葛乔之子诸葛攀又重新回到诸葛谨一族。诸葛亮一系大家应该比较清晰,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长子诸葛尚战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迁移到河东,在东晋为官,至于诸葛诞,三族被夷,不过送到东吴的人质诸葛靓活了下来,后来东吴被灭,诸葛靓东躲西藏,后来还是被司马炎找到,司马炎与其是好友,赦免了他。其后人诸葛恢在东晋时为官。

    这样看来诸葛家族都算不得什么好的,在东吴曹魏的两家都被自己所在朝廷灭族,诸葛亮这一家虽然不算灭族,但是亡国也算不得好。而且真要说三国那大家族的话,还应该是那三家,刘曹孙,这三大皇族自然是毫无疑问的大家族,自然,最后的胜利者不用说还是司马家了。

    确实,自古以来,说到大家族,那些能够最终称帝建业的才都是真正的大家族。那些原本就以家族为核心从而问鼎江山的自不用说,如魏国之曹家,晋朝司马家,唐朝李家,那些少数民族政权更不用说,都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以一己之身成就霸业如刘邦朱元璋等人在其建立皇朝几代后也建立了庞大的家族。我们常说封建王朝一家一姓治天下,这说的不是那皇帝一人,而是包括了整个皇族。

    为什么要以家族治理天下,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