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颉昂窳惨獭保芭坝闷涿瘛保构愦蟆盎厝恕贝釉础澳钇湎仁溃拼骺趾蟆保湮胄睦氲路子烟印#17]自身的基地动荡不稳,已经使霍集占坐卧不安,而二十三年六月的库车之战和十月开始的黑水营之战,更使他感到清军之可畏。尽管由于庸帅雅尔哈善的指挥失妥,影响了官兵的锐气,但领队大臣、副都统爱隆阿却率部以少击众,大败霍集占应援库车的八千“最精巴拉乌枪”兵,打得他落花流水,率残兵八百逃入城内。尤其是黑水营之战,兆惠仅带四百余骑冲过木桥,就敢于与霍集占、布拉呢敦一万余士卒拼死厮杀,后又以三千疲兵伤卒牢守大营,坚拒二万余兵回军于营外,“掘井得水,掘窖得粟,三月不困”,使围营的回军大惊,“骇为神”。既然区区三千之军都无法应付,又怎能抵挡号称数万的雄师?何况,在乾隆帝正确指挥下,三军勇往直前,军威远扬,大部分回城已降顺于清,喀什噶尔、叶尔羌处于三面包围之中。内外交困,局势险恶,大、小和卓只好率领二万人口,在清军进攻之前,逃往巴达克山,企图暂避一时,待清军粮尽撤兵时,伺机返回,重据旧地。
兆惠、富德虽然不知道二和卓的详细情形,但根据降使和逃人提供的消息,均分别作出了前往受降和征抚的结论。兆惠向帝呈报了喀什噶尔众伯克遣来使人求降之事后,奏称:
“臣等议先攻喀什噶尔,原欲断其逃窜,今约计趱送和阗马,闰六月初十间可到,阿里衮、巴禄之兵亦可抵巴尔楚克,叶尔羌、喀什噶尔既差人分途迎降,想富德等自必闻知,速往追袭。现在来投人等,虽无可疑,而受降如受敌,自应倍加谨慎,不必轻骑先进,即领现在马兵三千名,前往安抚。一面侦贼踪迹,若果赴巴达克山,即直入其境,宣示军威,晓以利害,相机索取擒拿。”[18]
兆惠想必记取了前两次轻兵前进遭敌围困的沉重教训,这次采取了“受降如受敌”须“倍加谨慎”的态度,不轻骑前进,而率马兵三千开往喀什噶尔受降和安抚,准备应付突然事变。富德却与兆惠不同,处事简单得多,他仅仅得知“脱出回人”的供述,就立即向帝奏称,于闰六月初旬,即领现在马兵一千二百余名和绿旗步兵一千二百余名,“空赶马匹,径行戈壁”,向固芍榍敖胝谆菰计诨峤耍蘼碇税儆嗝卧薮蟪及⒐鹚吐淼酱锸保肫渌谅碇甙儆嗝坏浪婧蟾侠础#19]
兆惠与富德的上述奏折,于二十四年闰六月二十六日同时送到乾隆帝面前,他立即下谕说:令兆惠留阿里衮驻于喀什噶尔,其本人前往抚定叶尔羌,富德、额敏和卓、明瑞迅速领兵侦察霍集占逃窜之路,“穷追务获”。此兵丁必须挑选两路军队的“健锐者”,每名兵士给马三匹,并多备口粮。如天气寒怜,难以前进,即暂于叶尔羌过冬,明年再办理,“总以务获逆贼兄弟,始可告成功。若仅取二城,则事仍未竣”。霍集斯与鄂对,俱熟悉回部情形,追擒霍集占时,须令其中一人随同前去。将来两军会合时,“毋论贼为谁获,皆同功一体,务宜和衷集事,不可稍分彼此。”[20]
乾隆帝的这道谕旨,大体上确定了下一阶段进军的基本方针和策略,一为进军目标,一定要擒获大、小和卓,不达此目的,决不罢休,今年办不到,明年继续用兵,不能以收降喀什噶尔、叶尔羌便潦草结束,收兵还朝。二为用兵方法,立即于两路军队中挑选精兵,多带战马,备足口粮,以便迅速前进,抓住霍集占弟兄,并让霍集斯或鄂对随军行走。三为将帅分工,令兆惠留驻叶尔羌,安抚二城及所属小城村庄,命勇将富德偕额敏和卓与明瑞率军追剿。四为告诫诸将要和衷共济,不许分彼此互相推托,擒获和卓,两军皆有功。这些安排是相当妥善的,正确地吸取了一征金川、两平准部的经验教训。讷亲与张广泗各怀私意,将帅不和,贻误了军机。阿睦尔撒纳久未捕获,很多厄鲁特台吉、宰桑因而受其影响降后复叛。所以乾隆帝特别强调一定要击毙或擒获霍集占,一定要同心协力不分彼此,一定要遣派回部大伯克随军征抚。后来的事实证明,乾隆帝的这些要求,对迅速获胜起了很大作用。
七月初一日,兆惠的奏折到京,呈报军情说:从听到喀什噶尔来投之人报告的消息以后,即领兵前进,先遣额敏和卓之子茂萨等驰往安抚城堡,查明地亩。喀什噶尔所属牌租阿巴特城伯克呢雅斯遣人来报:六月间,霍集占派人告诉布拉呢敦,将叶尔羌、喀什噶尔城堡焚毁,令回人迁往巴达克山,“我即闭城据守”。同日到达的参赞大臣阿里衮的奏折说:据俘获的回人廋默特供称:霍集占弟兄商议,“欲从巴迭克山路往痕都斯坦。”[21]乾隆帝谕告军机大臣,再次强调必擒二和卓,指示臣下说:“二城即定,而逆贼兄弟未擒,难云竣事。兆惠、富德自应穷追务获”。[22]第二日,他谕告军机大臣,进一步具体指出擒捉霍集占的办法。主要是三条,一是“迫袭最为紧要”,要紧急追袭。霍集占携带上万人口,夹杂有妇女儿童,行走不便,我军“马力有余”,容易追上。如果派兵堵截,迂回拦堵,要绕很多道路,将“徒疲马力”。二是“恩威井用”。逃人人多杂乱,“易生变乱”,我军前进时,遣人招抚,或施用离间,逃人“必自溃散”,“或有擒献者”。三是谕令巴达克山献送。巴达克山是一小部落,“断不能收养如许逋逃”,也不肯“自招罪累”。最后,他督促兆惠、富德“悉心奋勉,以奏肤功”。[23]
兆惠、富德、阿里衮、明瑞等遵照帝旨,迅速前进,受到维吾尔族人员热烈欢迎,“经过村庄”,“沿途回人扶老携幼,道左跪迎”,“献牛酒果饵,情词恭顺”。闰六月十四日,兆惠率马兵三千名进入喀什噶尔,十八日富德领马步兵二千余名至叶尔羌,“各回人皆具鼓吹进羊酒迎以入”。两位将军“入城抚慰回众,令各安生业”,然后兆惠留驻叶尔羌,富德,明瑞等领兵追剿。[24]
明瑞于六月下旬率兵九百名追至霍斯库鲁克岭,霍集占军六千余人“负隅固守”,清军不顾敌众己寡,“整阵奋勇鏖战”,长达三个时辰。回军大败,越岭撤退,死五百余人,“受伤遁走者无算”。随即富德与明瑞、阿里衮三队官兵会合,拣选四千人往追,七月初七日赶到阿尔楚山,霍集占将辎重妇女藏于安全地方,以精锐六千埋伏于谷口,而以疲弱兵士前来引诱清军。乾隆帝早就谕示明瑞“临阵须当慎重”,因此,清军“严阵为备”,富德以火器、健锐营居中,明瑞、阿桂(工部侍郎、副都统)为左翼,阿里衮、巴禄为右翼,别派奇兵、援兵各二队,“且以兵殿,如墙而进”。奇兵先夺取回军所据的左右两山,从上往下俯冲,回军“阵动”。清军三面进攻,再次以少胜多,追击二十余里,斩敌一千余人,获炮纛器械牲口无算。”[25]
富德领兵乘势追剿,七月初十日行至叶什勒库勒诺尔,此系巴达克山界,山足有路,仅能容一骑通行,过一大岭,名叫和什珠克岭,两涯皆山。大和卓将家属安排在河西岭,战局不利即撤走。小和卓领兵万余据北山及迤东诸峰,准备决一死战。富德尾随回军,乘其未进入其他部落,先行分路堵截。富德先令阿里衮等由南岸趋西岭,自击东峰回兵,仰攻逾时未克,便选铳手数十名,缘山北岭往下俯击,阿里衮军亦从南岸山上以火器遥击山北回兵。山麓狭窄,回兵辎重家口拥挤堵塞,去路又被清军截断,无法逃走,人心惶惶。富德等将一面督军猛攻,一面命霍集斯、鄂对树回纛大呼招降,“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霍集占竭力拦阻,严禁部下投降,甚至手刃降者,仍无法阻止,“而降者益多”。清军共收获降人一万二千余名、军器二千余件,驼骡牛羊一万余只(匹、头),两和卓只好携带家眷和旧部四五百人匆忙逃往巴达克山。富德令阿里衮带兵追赶,自己随后策应,未能追上,遂遣使晓谕巴达克山部落献送大、小和卓。[26]
乾隆帝得悉捷音后,既予以嘉奖,自将军到领队大臣,均交部从优议叙,侍卫、宫兵及阵亡受伤人员,俱送部议叙议恤,又责备富德未立急拣选精兵数百骑快马,穷追深入,致使二和卓逃入巴达克山。他严令富德行文晓谕巴达克山部落缚送二和卓,如若不献,即遣兵索取,一定要“剿绝根株”,天如寒冷,来年再行进征,并谕告军机大臣和有关臣僚,备办军需诸物及马匹,以供支用。不久,富德奏报:巴达山部部长素勒坦沙已遵将军之谕,击毙霍集占,生擒布拉呢敦,“但回部信奉经典,从无自擒族类转送与人之例”,如果将其擒献天朝,恐其他部落“必来滋事”,请求免送。乾隆帝不从其请,命兆惠、富德“克期勒兵向索”,如若该部违命,来年大举征剿,并于九月三十日、十月初十日两次敕谕巴达克山汗素勒坦沙,嘉其擒拿大、小和卓,“慕化归诚”,“具见恭顺”,“深用嘉悦”,讲述送献与否的利害关系,劝其“将霍集占兄弟俘馘以献”,定当赐以殊恩,使其“永荷无疆之福”。[27]
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富德的奏折至京,呈报巴达克山汪素勒坦沙送献“霍集占首级,全部纳款捷音”。[28]霍集占、布拉呢敦弟兄掀起的大乱,终于被乾隆帝派遣的清军削平了,广大回疆重新安定下来。
________________
[1]《清高宗实录》卷574,页31、32。
[2]《清高宗实录》卷581,页5、6、7、8。
[3]《清高宗实录》卷581,页12、13。
[4]《清高宗实录》卷585,页10…14。
[5]《清高宗实录》卷587,页13;卷601,页31。
[6]《清高宗实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