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宗一手制造的,所加之罪,大多缺乏根据,基本上难以成立。雍正帝给允禩定上大罪四十款、允禟二十八款、允禵十四款。归纳起来,这些罪状大致是三个方面,一系对皇父圣祖玄烨不孝,欲谋争夺嗣位立为太子,因而遭到圣祖多次严厉斥责甚至欲处死允禩、允禵。二为对新君雍正帝不恭。三是骄横敛财。这些罪状都没有说服力,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姑以所谓第一大罪来看,如果康熙帝真把允禩等人当作忤逆不孝之子,那么许多问题就无法解释。比如,以允禩而论,他在康熙三十七年被父皇封为贝勒,四十七年九月署内务府总管。同月,允禩虽因大哥允□向皇父奏举自己为太子而被圣祖锁拿,随即革爵,但十一月帝命满汉文武大臣推荐皇太子人选时,康熙帝的亲舅舅一等公佟国维,大学士马齐,孝昭仁皇后之兄领侍卫内大臣、理藩院尚书、一等公阿灵阿,康熙帝之亲表弟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鄂伦岱,以及户部尚书王鸿绪、礼部侍郎揆叙等人,均主立刚被削爵的闲散宗室皇八子,与参加会议的各大臣“暗通消息”,最后一致推荐允禩。尽管圣祖不赞同此议,但仍命复其贝勒爵,并在召见诸皇子和大臣时指出,“诸臣奏称其贤”。[6]此后允禩因事被父皇几次申斥,但爵位照旧保持。如果允禩真的犯了忤逆大罪,圣祖怎能不重惩他?他怎能受到满汉大臣的一致推荐?
  再就允禵而言,这位被世宗指为遭父厌恶甚至拔刀欲杀的“昏庸狂妄”之“孽子”,却深受父皇宠爱。康熙四十八年允禵封贝子,五十七年任抚远大将军,统领大军征讨准噶尔部。圣祖特命允禵用正黄旗的纛,“照依王纛式样”来往文书称“大将军王”,当其离京时还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他仍率出征大军坐镇西北。当时不少大臣认为允禵受圣祖如此重任,是表明他将被立为皇太子。这与世宗所述,完全两样。
  其他罪款,情况与此类似。可见,允禩、允禵等人被雍正帝扣上的那些大罪,实难成立。
  第二,雍正帝对允禩等人的处治,太野蛮,太残酷,史无前例。他不仅对允禩等人肆意辱驾,革爵拘禁,甚至将允禩、允禟阴谋杀害,称之为“冥诛”,还黜其宗籍,另改名字,称允禩为阿其那、允禟为塞思黑。虽然阿奇那与塞思黑不是传说所谓猪、狗的意思,但确实是很难听的名词,塞思黑就是令人厌恶之意。堂堂至高无上的皇帝,竟不念骨肉之情,废除父皇所定的名讳,给同父所生的兄弟赐与卑贱名字,实为中外罕有。对于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允禵,雍正帝也不轻饶。尽管允禵调兵遣将,驱逐于准噶尔在西藏的军队,册立六世达赖,留兵驻守,增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统辖关系,立下了功勋,深受圣祖嘉奖,特撰《御制平定西藏碑文》,但雍正帝不言其功,反以为过,指责其浪费帑银贻误军机。他本欲将允禵加重惩处,但因亲母孝恭仁皇后坚决反对,据说以死相争,才未斩杀,而革其爵,与其子白起并拘禁于寿皇殿左右。
  雍正帝对允禩等人的处治,在朝野中引起的反应十分强烈,被扣上“逼母”、“屠弟”之罪,政治上十分不利。乾隆帝对此案作了重大的修正。他当然不能全部推翻父皇的结论,而只能以“从宽”的形式进行新的处理。他在雍正十三年十月初八日下谕说,阿奇那、塞思黑的子孙是圣祖的支派,如俱削除宗籍,则与庶民无异。他将此事推到当时王大臣身上,说是他们的再三要求,不是世宗的本意。他责令八旗王公和满汉文武大臣确议具奏,不久决定,将二人的子孙给与红带,恢复宗籍,收入玉牒。同月二十四日,他又下谕说:允□、允禵已被拘禁数年,现欲酌量宽宥,令总理事务王大臣、宗人府、九卿会议具奏,随即释放,并于乾隆二年四月下谕,封赐二人为辅国公,以示“笃厚宗支之意”。后来允□死时,用贝子品级祭葬,允禵连升四级,晋为恂郡王。[7]
  乾隆帝对所谓允禩集团的成员延信、苏努等人,也采取了宽大的政策。延信是雍正帝之伯祖父肃武亲王豪格之孙、温良郡王猛峨的第三子,初封奉国将军,后任都统、平逆将军,摄抚远大将军事。他率军进入西藏,赶走了准部士卒,立下大功,康熙帝盛赞其功,下诏说:平逆将军延信领满洲、蒙古、绿旗各军,“经自古未辟之道,烟瘴恶溪,人迹罕见。身临绝域”,“勇略可嘉”,封辅国公。对于这个有功于国、同一曾祖的弟兄,世宗因其与允禩、允禵相好,而定上二十条罪状,其中包括进藏之过数条,革职削爵拘禁,削宗籍。苏努的高祖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乃广略贝勒褚英的曾孙,初袭父杠努文镇国公爵,后晋贝勒,亦因附随允禩被革爵黜宗室。二人的子孙俱连坐黜宗籍。乾隆帝命恢复他们子孙的宗籍,赏给红带子,收入玉牒。[8]
  乾隆帝又宽待父皇所定年羹尧一案的株连人员。年羹尧原受世宗特宠,任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封一等公,在康熙末年进军西藏、尤其是雍正元年、二年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对雍正帝的继位为帝和钳制皇十四弟允禵,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样一个有功于国,更有功于雍正帝的朝廷重臣,也被世宗定上九十二条罪状,革职削爵赐死籍没,其幕客邱鲁、汪景祺亦处死,亲属给宁古塔披甲为奴,并以冒滥军功为辞,将一批立功于西藏、青海的文武官员革去职衔。乾隆帝命吏部、兵部复查,将革职官员中的“才具可用”之人,保送吏部兵部,酌量录用,将汪景祺的兄弟及侄子从宁古塔放回,其族人牵连监禁者,悉予宽宥。
  乾隆帝对皇父晚年崇信佛道、迷信祥瑞等错误做法,也予以纠正。雍正帝信奉佛教,年轻时就令人代他出家为“替僧”。他自比“和尚”、“野僧”,自命为“释主”(佛教教主),号称破尘居士、园明居士。他与章嘉胡土克图、迦陵性音等高僧交往密切,论说佛法,还曾于雍正十一年在宫中举行法会,亲自收了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平郡王福彭、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左都御史张照、文觉禅师元信觉鸿、妙正真人娄近垣、与皇子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等八俗五僧一道共十四人为门徒。他把道士贾士芳、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养在宫苑,修炼丹药,医治疾病。不少僧道利用皇上宠幸,横行于地方,招摇生事。乾隆帝一即位,就采取措施,改变这种不良风尚。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即世宗去世后的第二天,弘历就命都统莽鹄立传谕,将张太虚等道士驱回原籍,斥责他们“平时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有干法纪”,并严厉警告他们今后要安分守法,不得“在外招摇煽惑”,否则,必严行拘拿审问,立即正法。[9]九月初六日,他即位后的第三天,下谕指责不肖僧徒“借佛祖儿孙之名,以为取利邀名之具,好诈盗伪,无所不为”,令礼部传旨,谕告曾在内廷行走的僧人,不得“招摇不法”,不得夸耀世宗时所受恩遇和教诲,违则必按国法佛法加倍治罪。[10]过了半个月,他宣布实行度牒制,裁汰僧道。他下谕说:“近日缁流太杂,品类混淆”,各省僧徒“真心出家修道者,百无一二”,佛法日衰,因此颁发度牒,情愿出家之人,必须领有度牒,才能“披剃”。不久,又降旨取缔“房头应付僧”与“火居道士”。后又规定,领到度牒之僧,每人只准收生徒一名。直到乾隆四年,因各省领牒者达三十余万,合师徒计六十余万人,又再次谕告各省总督巡抚,命他们体会皇上“渐次裁减”僧道之意,设法使僧道日渐减少。[11]
  雍正帝酷爱讲求祥瑞,臣僚迎合帝意,频繁奏报嘉禾、瑞麟等吉祥景象,诸如一茎十五穗,万蚕同织瑞茧一幅,牛产毓麒麟,凤凰出现,甘露普降,五星联珠,黄河水清,五色卿云,等等,一而再,再而三,名目繁多,祯祥万千,用以表明大清天下是一派升平吉祥景象。乾隆帝十分厌恶这种自欺欺人的拙劣做法,一即位就谕示总理事务王火臣,令其传谕各省总督、巡抚、将军、提督、总兵官等,今后“凡庆云、嘉谷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许陈奏”。[12]
  雍正帝为了鼓励农民积极生产,特创老农制,责令州县官每年或三年在每乡择选一二个勤劳朴实没有过失的老农,赐予八品顶带,“以劝民稼穑”,豪猾好民乘机贿嘱钻营,谋充此位,大耍威风,甚至有的自称“左堂”,传呼农民,横行乡里,乾隆帝批准了云南巡抚张允随的建议,取消了这一制度。同时,还废除了“钱粮总吏”、“提牢典吏”,使他们不能借此科索民财侵没官赋欺压狱犯。[13]

________________
  [1]《清高宗实录》卷4,页3。
  [2]《清高宗实录》卷14,页21。
  [3]《清高宗实录》卷4,页30,卷14,页22。
  [4]《清高宗实录》卷4,页37,卷7,页19,卷23,页16。
  [5]《清高宗实录》卷23,页16…21;《清史稿》卷294《王士俊传》、卷303《史贻直传》。
  [6]《清圣祖实录》卷234,页23、24,卷235,页2、5、18…28。
  [7]《清高宗实录》卷5,页31,卷41,页14。
  [8]《清圣祖实录》卷289,页16;《清世宗实录》卷64,页8…11。
  [9]《清高宗实录》卷1,页19…21。
  [10]《清高宗实录》卷2,页18。
  [11]《清高宗实录》卷3,页19,卷6,页9,卷94,页4。
  [12]《清高宗实录》卷2,页44。
  [13]《清高宗实录》卷22,页25。
征剿黔苗 坚持改土归流
第三节 征剿黔苗 坚持改土归流

一、古州苗变 黔省大震
  乾隆皇帝弘历于宣读父皇令其继位的遗诏后的第三天,雍正十三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