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文字冤狱的制造者

第十四章 严父慈祖 多情帝君
 第一节 多子多孙的老寿星
  一、严令“天家金玉”习文练武 “讲求大义”
  二、戒责皇子非理之行
  三、两立嫡子未遂
  四、疼爱子孙、慈祥可亲的老祖宗
 第二节 “友爱昆仲” “体恤天潢”
  一、优遇和王、果王
  二、平反睿王“谋逆”等冤案
 第三节 ‘敬重元后 宠爱香妃
  一、孝贤皇后富察氏
  二、香妃、惇妃和慧贤皇贵妃

第十五章 盛极渐衰 英君病逝
 第一节 自诩千古明君 佞臣乘虚而入
  一、《御制古稀说》
  二、《御制十全记》
  三、学士尹壮图直言时弊
  皇上错估政局文过拒谏
 第二节 奸相和坤专权乱政
  一、蒙君特宠 位极人臣
  二、势倾朝野 “揽权纳贿” “蠹国病民”
  (一)曹御史巧幼相奴 庇和坤帝责谏臣
  (二)“政以贿成”贪污盛行民不聊生五省起义
 第三节 盖棺并未定论 高宗功过 待人评说
  一、《遗诏》自述一生 讳过扬功
  二、瑕不掩瑜业绩辉煌
前言
前言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系清朝的第六个皇帝,是中国古代执政最久、年寿最高、影响较大、又是颇有争议的一位封建帝君。他多次用兵,创造了“十全武功”。他酷爱狩猎和出巡,六下江南,四谒盛京,西幸五台山,南朝孔府,岁岁秋狝。他还喜欢吟诗撰文挥毫写字,有文三集、诗五集,是中国著作最多的诗人和题字遍海内的书法家,也是巨型丛书——《四库全书》的主持者。他既以“乾纲独断”疾恶如仇开创了“大清国全盛之势”的明君自诩,又于晚年重用奸相和坤以致其专权乱政盛极渐衰。凡此种种,皆引起人们注意、思考甚至揣测和争议。
  乾隆皇帝在我国还是一个家喻户晓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民间广泛流行着有关他的各种传说。比如,乾隆帝并非雍正帝胤禛的亲生儿子,而是浙江海宁陈姓尚书之男;香妃系新疆小和卓霍集占之妻,战败被俘收入宫中;孝贤皇后富察氏因谏夫君不要寻花问柳,被帝推下河中淹死;乾隆帝与小姨妹私通,从而宠信其夫傅恒、其子福康安;和坤之受宠,是因其系帝之某位已死爱妃的转世投生,以及其六下江南之风流韵事和奇谈异闻,等等。
  乾隆朝是清朝的一个关键阶段,是人们称之为“康乾盛世”的“全盛”时代,又是盛极渐衰的时代。乾隆帝在执政六十三年中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他在促使清朝进入鼎盛时期及其盛极渐衰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重大行动,制定的重要政策,包含了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历史经验教训。全面叙述清楚这类重要的历史事实,给予深刻的分析和正确的、科学的评价,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是很有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
  迄今为止,国内评述乾隆皇帝的文章还不多,还未出版一部学术专著性质的传协因此,广大群众对其所做之事、所建之功、所犯之过知之甚少,许多人对他还存在着不少误解。应将笼罩在乾隆皇帝身上的迷雾拨开,澄清误解,消除加于其身的不实之辞,还其以本来面目,给以充分的肯定。
  由于全面评述乾隆帝是一项颇为艰巨的工作,个人才疏学浅,兼之集中撰写的时间又只有两年,比较紧迫,因此拙著必有不少欠妥之处,一些问题(如中外关系等)也未能详细论述深入剖析,敬请读者指正和批评。
纵观百年 胸怀大志
第一章 乾隆初政

第一节 纵观百年 胸怀大志

一、七龄曾祖入主中原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三日清晨,北京紫禁城内庄严肃静,正在举行清朝第六代皇帝登基大典。一位头戴皇冠身着龙袍的英俊君主,端坐在太和殿的宝座上,接受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八旗王公文武官员和外藩蒙古王公的叩拜。这个新的天子,就是在位最久、寿命最长、对中国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弘历后来被尊谥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简称纯皇帝,庙号高宗,清代的官书、笔记、文集称他为纯皇帝、纯庙、纯皇和高宗,蒙古王公尊他为“大皇帝”,西藏达赖喇嘛敬书“大君”,而民间一般习惯则称其为乾隆皇帝、乾隆帝,有时又简称为乾隆。
  弘历虽因父皇世宗胤禛刚于十日前逝世而不无悲伤之感,但值此登基之时,肩负重任,当然要专注于国政的治理,首先是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祖宗留下的“遗产”,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明智的方针和政策,解决存在的间题,使大清国更为巩周,更加富强。
  纵观清朝历史,俯瞰全局,乾隆皇帝无疑会忧喜交加,既为九十一年前,弘历的年方七岁的曾祖父世祖(顺治帝)福临,由三十二岁的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辅佐,入主中原,于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在北京紫禁城即位,宣布明亡清兴中国归属爱新觉罗家族统辖。但是,这个自命为主宰天下的新皇帝,处境并不美妙,甚至可以说是荆棘遍地,危机四伏。此时他连一个象样的宫殿都没有,专供皇帝上朝的太和殿已毁于兵火,他只能在紫禁城西隅的小小武英殿暂且安身,对全国颁行的即位诏,也只能在皇极门宣读,实在是不够威严。
  更为严重的是反清势力非常强大。福临即位之时,只辖有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部分地区,长江南北乃南明福王、鲁王、唐王之地,陕西、甘肃和四川,分为大顺、大西农民军所有。大顺军多达百万,大西军七八十万,福王江北四镇有兵数十万,湖北左良玉水陆士卒八十万,各地反清武装风起云涌。这些部队曾给予清朝以沉重打击。大西军勇将李定国大败清军,“两蹶名王”,斩定远大将军敬谨亲王尼堪,逼定南王孔有德自尽。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统率水陆大军十余万围困南京,使“东南大震,军报阻绝”,清帝几乎想迁都辽宁回居旧地。清廷拥有多少军队来对付这二三百万敌军?说来也少得可怜,入关时,八旗满洲只有三百一十个牛录,按每牛录二百丁计算,不过六万丁。顺治五年,满洲壮丁有五万五千三百三十名,加上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四万余丁,才十万余丁,就算是全部男丁皆披甲为兵,也只有十万余名士卒,怎能迎战二三十倍于己的敌军?,脚而且,即使将敌军全部、消灭,“马上得了天下”,但全国有一百四十个府,一百九十三个州,一千一百三十多个县,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人口约一亿,一这十万余军队分布各地,平均每县不到一百名,怎能坚持下去,清王朝怎能长治久安?
  同时,清兵多路出击,甲胄弓箭刀枪马匹和粮草,花费很大。顺治八、九年,每岁收入额赋只有一千四百八十余万两,而各路兵饷岁需一千三百余万,加上八旗王公和文武官员俸禄二百余万、缺银八十七万五千余两。顺治十三年以后,军费激增,岁需二千四百万,而一年所入,除去各省存留款项外,只有一千九百六十万两,缺饷额达四百四十万两,还有其他必须开支的用费,如王俸、官禄、河工、赈灾,等等,需银数百万以至上千万两,确实到了入不敷出、财源枯竭、司农束手无策的地步。
  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和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盘剥,以及灾害频仍,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社会混乱,百业凋敝,田园荒芜,人口大量死亡,直到顺治八年,官方簿册所载全国户口才一千零六十三万余丁,田地山荡二百九十万零八千余顷,比起七十三年前明万历六年(1578年)的耕地面积,减少了四百多万顷。另外,许多汉族士绅留恋故明,对清政府消极抗拒不愿合作,广大汉民痛恨清廷推行的“薙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五大弊政,人心动荡不安。兼之,“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威压幼君,福临时有被废的危险。
  面对如此万分险恶的困境,多尔衮、福临及其亲近王公大臣,知难而进,想尽种种办法,以五、六万满洲兵丁为核心,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军数万,又充分利用较早归顺的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部队,总共约有二十万人,先后打败了多达二三百万的南明军和农民军,于顺治十六年夺取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都城昆明,迫使永历帝逃往缅甸,除大顺军余部“夔东十三家军”尚在川东荆襄地区坚持以外,消灭了其他抗清武装。随着国内战争的减少和推行恢复经济的政策,农业生产逐渐发展,手工业、商业也有了进步,人丁相应增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顺治十八年全国民田增至五百四十九万余顷,加上旗地、官庄、屯田,约五百八十万顷,比十年以前增加了一倍。
  福临因国事操劳过度和痛悼爱妃董鄂氏的去世,又患上了天花,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离开了人间,终年才二十四岁。

二、英明祖父奠定盛世之基
  乾隆皇帝弘历对他的祖父康熙帝玄烨推崇备至,经常讲要“体皇祖之心为心,法皇祖之事为事”,[1]自然要了解皇祖当年的境遇及其克服困难创建光辉业绩的经验。在弘历即位的七十四年前,六龄幼童玄烨,根据父皇福临的遗诏,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继位为帝,由索尼、鳌拜、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四位辅政大臣佐治国政。
  被称为圣祖、仁皇帝、康熙帝的玄烨,比起先皇福临来说,处境当然要好一些,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中和殿等宫殿早已修建完毕,金碧辉煌,景象一新,他就是在文武官员叩拜下坐在太和殿宝座上颁行的即位诏。这一年的十二月,清军入缅,擒获了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两年以后又剿灭了大顺农民军余部“夔东十三家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