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以后,中缅之间朝贡不断,往来频繁,贸易繁荣,两国人民均享其益。
________________
[1]《请高宗实录》卷850;页19、20。
[2]《清高宗实录》卷854,页14、15、16。
[3]《清高宗实录》卷859,页24。
[4]《清高宗实录》卷359,页30、31。
[5]《清高宗实录》卷871;页30。
[6]《清高宗实录》卷875,页9。
[7]《清高宗实录》卷875,页9。
[8]《清高宗实录》卷884,狱11、12、13、14。
[9]《清高宗实录》卷884;页12。
[10]《清高宗实录》卷1025,页5、6。
[11]《清高宗实录》卷1025,页2…8;《圣武记》卷6,《乾隆征缅甸记下》;《清史稿》卷318,《阿桂传》。
[12]《清高宗实录》卷1159,页14…17。
[13]《清高宗实录》卷1306,页10;《清史稿》卷528,《缅甸》。
[14]《清高宗实录》卷1306,页11、12、13。
[15]《清高宗实录》卷1306;页12、13。
[16]《清高宗实录》卷1303,页5、18。
[17]《清高宗实录》卷1312;页11、12。
[18]《清高宗实录》卷1351,页30。
[19]《清高宗实录》卷1363,页9、10。
“兴灭继绝” 出兵安南
第十章 误剿安南 先战后和
第一节 “兴灭继绝” 出兵安南
一、安南内乱 王孙失国潜匿民村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十七日,广西巡抚孙永清呈报安南大乱的奏折,送到了皇上面前。孙永清奏:据太平府知府陆有仁等禀报,安南国被阮姓攻破黎城,嗣孙黎维祁出奔。安南官员阮辉宿、黎炯保护王母、王子等避兵于博山社,被阮兵追杀,逃至河边求救入隘。经巡隘官员向其盘问,遥望隔河有一百余人,似系前来追赶,因见我方有兵,不敢过河,随即退去。守隘官弁将阮辉宿等男妇老幼六十二人收受入隘,拨与房屋,令其居住。孙永清“现以巡阅关隘”,前往龙州,查询实在情形,另行具奏。[1]
孙永清所奏,系指安南阮、郑二姓争权,国主黎维祁避乱潜逃。明初以来,黎维祁的祖先世为安南国王,定期入贡明帝。嘉靖中,权臣莫登庸逐主自立,旧主黎平走保清华。以后,其孙黎维潭依靠旧臣郑、阮二家,破莫复国,封郑、阮二姓之长为左、右辅政,后右辅政郑检乘机排挤阮璜出顺化,号广南王,而自兼左辅政,掌握国家大权,国王仅有虚名。这样一来,阮、郑二姓世为冤仇,争斗不已。顺治十六年,清军至云南,安南国王遣玉川伯邓福绥、朝阳伯阮光华赍启,赴信郡王前抒诚纳款。顺治十七年国王黎维祺奉表贡方物,清帝嘉其恭顺,赐文绮白金,并于十八年赐敕嘉奖其为识时俊杰,“特先遣使来归”。康熙五年安南国王黎维禧缴送故明永历帝赐与的敕、印,康熙帝遣使册封维禧为安南国王,赐镀金驼钮银印。此后,安南三年一贡,通商互市,关系十分密切。
乾隆中,辅政郑检杀害安南国世子,据金印,谋篡位为王,嫉妒广南王强盛,诱其臣阮岳、阮惠合攻广南王,灭于富春,阮惠自为泰德王,郑检自为郑靖王。乾隆五十一年,郑检去世,阮惠乘机发兵,攻破国都东京黎城,击杀郑检之子郑宗,阮氏执掌军政大权。五十二年老国王去世,嗣孙维祁继位。阮惠尽取象载其珍宝归,郑检之臣贡整欲图扶黎拒阮,以王的名义率兵夺回象五十只。阮惠遣大将阮任领兵数万攻克黎城,贡整战死,维祁出亡,匿于民村。阮任据东京,“四守险要,亦有自王志”。五十三年夏,阮惠复发兵,诛阮任于东京,请维祁复位,维祁知其心叵测,不敢出。阮惠以民心不附,尽毁王宫,挟子女玉帛回富春,留兵三千守东京。
高平府督阮辉宿护维祁之母、妻宗族二百余口,由高平登舟,远遁至博念溪河,乃广西太平府龙州之边。阮辉宿冒死涉水登北岸,其不及渡河之人,尽被阮氏追兵杀害。
二、“字小存亡” 派军远征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十七日,乾隆帝对广西巡抚孙永清所奏安南内乱之事,下达谕旨,讲了五个问题。其一,此事应予询明妥办。上年两广总督孙士毅曾奏,安南国“土豪构乱,国印遗失”,业谕查明后补给,今其国嗣孙之母、妻眷属,又被兵追杀,“求敕内投”,应该查明办理。其二,委派大臣。孙永清从未经历征战之事,难胜此任。两广总督孙士毅曾随赴军营,此次驻扎潮州,料理发兵赴闽攻打台湾林爽文之事,调度妥协,令其即赴广西龙州,办理安南国求救内投之事。其三,查明原委,酌情处理。安南若原为阮姓所有,被黎姓占夺,则现今阮姓是恢复旧业,也可从而安抚。如其国本非阮姓所有,黎氏传国日久,“且臣服天朝,最为恭顺”,今被强臣篡夺,其旧臣带嗣孙眷属前来求救,“若竟置之不理,殊非字小存亡之道”。设若阮姓只攻占黎城等一二处,其余皆为黎姓所有,尚可恢复,如阮姓占据全部安南,或将黎姓子孙尽行杀害,则又当另为设法访查。著军机大臣与孙士毅查清上述诸事,提出对策。其四,安插逃人。安南来投的男妇老幼人等,“系避难来投”,且有国王嗣孙之母、妻,“俱应妥为安插,并优给廪膳,勿使失所”。其五,寻找王孙、遗臣。国王嗣孙黎维祁现在何处?其臣僚仍忠于故主者有谁?如有欲思灭阮存黎之遗臣,“可以资其力量,相机设法办理者”,需查明上报。[2]
过了两天,六月十九日,乾隆帝又谕军机大臣,除重申查明安南现在情形外,着重指出,如阮姓占据全安南尽杀黎氏子孙,则王孙黎维祁将无国可归。“安南臣服本朝,最为恭顺,兹被强臣篡夺,款关吁投,若其置之不理,殊非字小存亡之道,自当厚集兵力,声罪致讨矣,届期朕自有定夺”。著传谕孙士毅详细确询,筹画对策,据实具奏。[3]
又过了七天,六月二十六日,孙士毅的奏折到京,言及阮辉宿说:阮氏只占据了东京黎城和牧马、谅山等处,黎城西方、北方州县,“俱不肯降贼”,“阮岳一味犷悍,并无法令,嗣孙若能乘隙而动”,阮岳“即可一举成擒”。乾隆帝就此谕军机大臣:阮辉宿之奏,情词激昂,能知大义,可见该国境土既未尽归阮岳,“人心又戴旧足恃,尚可徐图恢复,办理尚易”。著传谕孙士毅,即令阮辉宿等回国告诉黎维祁:安南臣服夫朝,最为恭顺,今其被阮攻逐,“究系不能振作所致”。现安南国土,未被阮氏占者尚多,臣民亦拥戴黎氏,黎维祁当趁此招集义兵,力图恢复。“目下天朝已派调大兵”,在广西预备,若阮岳仍前“负固不服”,甚至杀害嗣孙,各镇官将亦甘心从逆,则“天朝即当派员统率大兵,四路会剿,将阮岳及党羽人等全数擒诛,明正其罪”。同时,他又传谕提督三德统兵驻扎边关,令总督孙士毅调兵数千,“以壮声势”。[4]
阮岳、阮惠弟兄遣官叩关进贡,两广总督孙士毅闻报,亲至镇南关,对其使“大声呵斥。并谕以天朝已调大兵,分路进讨,令该夷官归谕阮岳迅速悔罪自新,迎还故主”。乾隆帝知悉此事,于七月二十四日下谕嘉奖孙士毅说:“阮岳逐主乱常,差人进贡,断无即准其纳款之理”。孙士毅所办甚妥,著赏上用蟒袍料一件,以示优奖。[5]
从六月十七日得悉安南大乱,直到八月二十六日,这七十天里,乾隆帝虽多次下谕强调要“兴灭继绝”,“字小存亡”,帮助安南王孙逐阮复国,但仅只是谕令王孙黎维祁及安南臣民起兵逐阮,清政府以总督名义发布斥阮檄文,扬言要派大军出征,可是并未决定要出关作战,数千官兵均在边界屯驻。到了八月二十七日,乾隆帝对安南的方针,有了重大的变化。
根据孙士毅的陆续奏报,乾隆帝于八月二十七日下谕说:黎维祁亲赴山南,招集义兵,竟为阮军所逼,仅带跟随数人,入山藏匿,“看来竟是一无能为之人,难望其振作恢复”。阮岳、阮惠弟兄,见到孙士毅檄文,“畏惧遁逃”。阮惠的心腹潘启德,一接檄文,“即知去逆效顺”,遵孙之令,纠约七州人马及厂民,速即前进,“自无难直达黎城”。阮岳等系见檄文宣布天朝“调备大兵”,“声罪致讨”,而震惊远遁,若知清兵仅系“虚张声势,必益无畏惧”,将会故智复萌,“竟图篡夺”。因此,孙士毅奏请“先期调兵预备之处,自当如此办理”。但如用兵进讨,孙士毅系两广总督,关系甚重,“断不可亲领前往”。看来“阮岳等亦无须多兵剿办”,著令广西提督许世亨及总兵一、二员,带兵数千名前进,孙士毅再预备数千,在关隘驻扎,“声言续发”,谅阮岳、阮惠不敢负隅顽抗。[6]
乾隆帝这次决定要正式出兵了,因为黎维祁无能,而阮岳、阮惠一闻檄文即逃,可见出兵易于成功。就这样,他下了出兵之谕。
孙士毅继续奏报黎王旧臣起兵和阮惠属下官将反正投诚的消息,以及处理办法。牧马土司闭阮律擒献伪官阮远犹。数万厂民接到孙士毅札谕及闻皇上恩准发给口粮,“俱踊跃欢欣,情愿前驱杀贼”,孙士毅委派曾在厂上工作年久“为群情所服”之幕友林际清统领攻敌。播启德统率七州人马,不断向前进军。阮氏兄弟遣攻谅山之将陈名炳,看到沿途檄文,“心生悔惧,情愿归顺嗣孙”,恢复故主之国。乾隆帝十分高兴,先后下达三谕,嘉奖有功人员,赏给林际清知县职衔,论述用兵方法。他着重指出,潘启德等官将和厂民,“皆因闻天朝声罪致讨,是以群起响应。”伪官朱廷理供称阮惠离开黎城后,仍“意存观望”,留兵七八千分守黎城及各处要隘,一待清兵进攻,即退守富春。因此,内地官兵若不及时前进,则阮惠将“妄思窥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