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它向欧洲人表明,美国没有北约的支持也能过得去,没有美国欧洲人解决不了全球性问题。
(6)美国为解决自己的问题建立了多种形式空前广泛的联盟。
(7)美国分化了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加强了它在中东和波斯湾产油区的霸权。
(8)美国大大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这是它20年来的努力目标。
总之,阿富汗战争的大获全胜,再次激起了美国向“新的罗马帝国”进军的勇气和热望。为了给实施下一步的称霸计划提供最直接的理论指南和借口,布什总统于2002年1月29日发表国情咨文,提出了轰动一时的“邪恶轴心论”,在对朝鲜、伊朗进行了攻讦之后,对伊拉克进行了以下的指责:伊拉克继续叫嚣对美国的仇恨并支持恐怖。
伊拉克政权10多年来一直在策划发展炭疽病菌和神经性毒气及核武器。这是一个居然使用毒气杀害本国公民的政权,数千人被杀害,留下的母亲们的尸体紧紧偎依着自己死去的孩子。这是一个同意让国际社会进行核查工作,却又将核查人员赶走的政权。这是一个要对文明世界掩盖某些东西的政权。
这类国家和它们的恐怖主义同党构成了邪恶的轴心,图谋武装起来威胁世界和平。这些政权妄图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构成了日趋严重的极大危险。他们可能向恐怖主义分子提供这些武器,让他们得到发泄仇恨的手段。他们可能攻击我们的盟友或妄图胁迫美国。在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下,不闻不问的代价都将是灾难性的。
为规划全球性帝国的具体实施框架,2002年9月20日,布什政府出台了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它宣称目前“美国具有无可比拟的军事实力和举足轻重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美国将利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刻将自由的成果扩大到全球”。
第二部分 《不得不帝国主义》第8节 《不得不帝国主义》(3)
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如果有必要,美国会毫不犹豫地单独采取行动,通过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行使美国自卫的权利”,这表明,美国已经把“先发制人”战略正式确定为美国在21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选择之一(另外两个是“遏制”和“威慑”)。所谓“先发制人”战略,即“美国将在威胁完全形成之前就采取行动”,向恐怖分子和敌对国家发动主动进攻,以保证美国的“绝对安全”。当然,“先发制人”战略并非仅仅局限于军事打击,还包括外交孤立、经济制裁、金融封锁等手段,以及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
“先发制人”战略将严重挑战许多现行国际关系中的主导性准则:(1)按国际法的现行规定,双方在交战前应先寻求国际法庭或联合国的调解,交战前要正式宣战。对使用的武器和战争规范,国际法也都有明细规定。“先发制人”的实质,是用高科技武器摧毁敌人的作战能力。为保证效果,其行动必须是闪电式的“偷袭”,根本不可能事先“正式宣战”。这就带来“先发制人”战略是否符合国际法的问题。(2)“先发制人”战略是以假想敌为攻击对象,即美国只要给自己所仇视的国家贴上“心怀不轨”的标签,就可以以武力置该国于死地。这无异于为美国随意侵犯别国主权,颠覆别国政府开了一张通行证,显然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认可。(3)假如各国都按“先发制人”战略行事,国际社会就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现行国际秩序就会不复存在。
“先发制人”战略的危险还在于,美国依仗其独步天下的军事实力,如果在今后随心所欲地对敌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可能会迫使一些敌对国千方百计地尽快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为只有拥有这些武器,才可能对美国产生威慑作用。”这是一种极有可能出现的安全困境。另外,一旦美国认为它可以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它就无法制止其他国家效仿它的做法。”这就意味着国际稳定的丧失,如果这种局面成为现实,美国也必定会深受其害。
“先发制人”战略在本质上是一种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做法,美国是在借助该战略确立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先发制人”战略的实施,将使《联合国宪章》以及美国历届政府所承诺遵守的国际条约都显得可有可无。美国的“逻辑”是: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在任何时刻都必须严格遵守国际法和国际条约;而美国自身却可以在需要它们时,就拿来一用,不需要时就把它们抛在脑后,绝不愿意受到国际法和国际条约的羁绊和约束。
目前,布什政府已在着手实施这一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1)一直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声称要恢复小型核武器的试验;(2) 2001年9月出台《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明确规定美国不仅要打赢两场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性战争,而且要保证击败“任何威胁”;(3) 2002年1月份出台《核态势评估报告》,明确将中、俄、朝等七国列为核攻击对象;不再承诺“不对无核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而决定对敢于对美发起攻击的无核国家实施核报复;(4) 2002年6月6日,布什宣布将成立国土安全部,其雇员达17万,第一年预算为近375亿美元;(5) 2002年6月13日,正式退出《反导条约》,并在阿拉斯加州动工兴建陆基反导发射井;(6)出台“邪恶轴心”论,并积极部署兵力、制造舆论,以便对“邪恶轴心”的成员之一——伊拉克实施“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
乔治敦大学教授约翰·伊肯伯瑞在美国《外交》上发表了《美国的帝国野心》一文,把布什政府目前推行的大战略总结为以单边主义为核心的新帝国大战略。伊肯伯瑞指出,二战以来,美国逐渐形成了对外政策的两个大战略:通过国家间相互遏制和保持势力均衡达到国际体系稳定的现实主义,以及通过推广民主观念和市场一体化保障国家间稳定关系的自由主义。但是,现任布什政府认为,以上两种战略无法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国家安全的现实,前者的遏制和威胁手段对并非国家的恐怖组织无效,后者可能具有远期效果但难解燃眉之急。由此,布什政府转而采取以单边主义为核心的新帝国战略,其内容包括维护单极世界,彻底消灭恐怖主义,实施先发制人,裁定别国主权,轻视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和国际准则,等等。不需要理由的理由 “美国的帝国野心”为什么执意要拿伊拉克开刀呢?概括来说就是:美国试图挟反恐之余威,以推翻萨达姆为契机,彻底改组中东政治面貌,独霸“三洲五海”交汇之地中东,独占“世界石油宝库”,进而掌控全世界。
第二部分 《不得不帝国主义》第9节 独霸“三洲五海”交汇之地
伊拉克所处的中东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位于东半球的中心附近,处于欧、亚、非三洲的交汇处,又被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所环绕,因此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此外,中东地区拥有许多重要海峡,是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和亚洲、东方和西方的咽喉要道,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美日欧等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主要就依赖波斯湾经霍尔木兹海峡的通道进行运输,因此有“石油海峡”之称。
正是因为中东是世界上的战略要冲,陆海空交通枢纽,东西方的重要通道,因此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列强视为称霸世界而必须要首先占领的关键地区。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将中东并入版图;公元11世纪,罗马教皇发动“十字军东征”,以夺取被异教徒控制的中东;公元13—14世纪蒙古帝国的铁骑征伐中东;16世纪,奥斯曼帝国开始统治中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东地区各国相继沦为英法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又在中东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在美国人看来,中东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而且又位于欧洲的侧翼,是北约防御力量较薄弱的“软腹部”地区,是美国两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战略的中间环节。因此,美国历届政府都认为,无论从军事的或经济的角度来看,中东都是“美国、欧洲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生存的基石”,为保证美国在该区能源基地的安全、油路的畅通和欧洲侧翼的稳定,美国必须利用其所有的力量、手段来获得这一地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抛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以便加强对中东的军事和经济渗透,为此成立了中央条约组织,并加强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援,将其作为美在该地区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和主要战略支柱。同时,美国竭力阻止苏联势力在中东地区的渗透,因为一旦苏联控制了波斯湾,不仅控制了西方国家燃料库和海上运输线,而且可形成对欧洲的钳形包围。因此,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迅即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声称:“任何外部势力想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将被视为对美国重大利益的攻击,对于这种攻击,将采取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其中包括使用军事力量。”卡特总统下令组建了一支“快速部署部队”,以保护海湾石油航道的安全。后来,里根总统将其升格为中央司令部,以加强对中东及周边地区的军事控制。1986年2月美国里根政府宣布,为了确保美国对世界主要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控制,以便保证对美国及其欧洲和远东盟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海洋战略交通线的安全,并扼制前苏联,要在全球范围内控制16个海上咽喉要道。而中东地区的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便被纳入其中。
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惟一超级大国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