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芏啵瑹o如是等一切分別,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無分別故)。菩薩成就如是甚深般若功行,可謂無處不是般若,無時而非般若!願行者無失其時!(這裡要注意的「時」勿作菩薩正在修習甚深般若時解。因為此句是連貫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句為一段,其意是說菩薩修習般若,成就功行甚深之時,故能照見五蘊皆空,而度脫一切苦厄,如作正在修般若時解,則不在修習般若時,能否照見蘊空,度一切苦厄,則成問睿耍!
    【合釋】拢哂^自在菩薩,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點,證到究竟涅槃(彼岸)的時候,故曰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丁二明所修行竟。
 
    丁三:明所觀境
    
    【預釋】由前行深般若,故能照見五蘊皆空,但是這裡所說的空並不是斷滅空,或邪見空。若斷滅空者:則無一切善惡因果可言,同時也不須要修一切福德善行,乃至莊嚴佛果。若邪見空者:邪見人所執之空,聞空解脫之法,則不行諸功德但欲得空,且認為究竟,是為邪見空。像這樣,則和那以為芰钪T食物味美,便認為晕侗囟啵粘贷}吃,鹹劇傷口,自討苦吃的這一類痴人還有什麼差別呢?楞伽經三曰:「我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不墮「斷滅」「邪見」二空始可與言般若空義。然而般若空義的深奧,並非簡單可能盡致發摚У摹F澛约s二義預為說明: 
    一、就方便門中說(屬事方面):空是虛妄不實的意思,因為字宙萬有,皆依眾緣所成,是一種生滅無常之幻相,洠в袑嵲诘淖泽w,故謂之空。大論六曰:「因緣生法是名空相」。根據這句話就可以證明空是緣生不實的意思。二、約真實門中說(屬理方面):「空」指真空實相之第一義空,謂五蘊虛妄相中當體即是真空實相。非偽為真,離相曰空,以真如理性離一切迷情妄相(雖離一切迷情妄相,而一切迷情妄相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故曰真空。「實相」是對幻相說,幻相假現故說有(假相名幻有),實相無相故說空(實相本空寂),雖空而自性不無,所謂無相無不相,故名實相。總之萬有緣生非實,此為虛妄之空,萬有當體即真,此為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即是實相,實相即是真如佛性,亦即涅槃妙心。觀佛三昧經曰:「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涅槃經十七云:「佛性名第一義空」;三藏法數四十六曰:「涅槃之法空無有相,是為第一義空」。此則佛性,真如,實相,涅槃,皆為空之異名,今取實相解釋空義,這是有所根據的。此則對於第一義空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第一義空的道理更無可疑了。當知,虛妄之空,是般若之消極的破壞作用;第一義空,是般若之積極的建設方面(以下經文中凡談空者皆依此二義)。 
    按前一屬漸門,後一屬頓門,般若正義當取後者——第一義空。雖然如是,但對小乘人說法,則當用前一說(虛妄不實之空),對大乘人說法,當用後一說(真空實相之空),方合如來隨機施教之旨。語云:「藥不分粗妙,貴在對症;法無論溕睿谕稒C」。這是確實的話。 
    同時又要知道照見蘊空一句即是入實相般若之微妙觀門,合上行深般若二句,可為全經之要髓,學者幸勿忽略。!
 
    【原經】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是能觀之智,五蘊是所觀之境。一切眾生皆為五蘊身心所迷,以致生死無盡,故本經首先以照見皆空一句以警覺之!令其仔細觀察身心二法皆從虛妄因緣而生,既能識破妄源自然不被所迷而獲到解脫矣。 
    【分釋】照是觀照。見即徹見。當觀之時叫做照,了了證理謂之見(照為三智之用,見為五眼之用)。又照即般若智照,不是凡夫黏妄發光之妄照。見即圓明真見,非同凡夫隨塵流轉之妄見。 
    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積聚義,究竟積聚什麼?即是積聚五法——色受想行識,為原素而成眾生;積聚三惑——見思、塵沙、無明之煩惱而受生死。又名五陰(新譯五蘊,舊譯五陰),陰是遮蔽義,是說這五法能夠遮蔽吾人本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故。說詳細一點,五蘊於每一蘊當中都有他的獨具本能——積聚。色蘊,是由四大五根和合積聚而成身。受蘊,是由五識與五塵和合積聚而有受(眼受色,耳受聲,鼻受香……)。想蘊,是由意識與六塵和合積聚而有想(意識著色想色,著聲想聲……)。行蘊,意識思維塵境造作善惡諸業,念念不停和合積聚以為行。識蘊,是了別諸法之本體,執持一切染淨種子,和合積聚以為識。 
    扼要的說:「色」以集合而有,「受」以接樱桑赶搿挂跃売岸感小挂员橛嫸缸R」以了別為相。茲再詳細說明如下: 
    一、「色蘊」,是伲K義,凡有形伲姓系K者都叫做色。遠指世界一切萬物為外色,近指吾人目前四大肉體為內色,乃至虛空等都屬色法所攝。概括的說有三種:(1)可見可對色——如顏色方面的青黃赤白等之顯色,形狀方面的長短方圓等之形色,動作方面的取捨屈伸等之表色,這都是有形伲劭煽吹玫降模手^之可見可對色。(2)不可見可對色——如聲、香、味,它雖不可以眼見,然而耳鼻舌,都有接受的可能,故謂之不可見可對色。(3)不可見無可對色,又名無表色(雖分別明了,而無可表對,故云無表;雖無所表示,而於所緣境執著不忘,故謂之色)——即指第六法塵,既不可以眼見,又不可以耳鼻舌接樱手^之不可見不可對色。現在單取吾人地水火風四原素所構成之色身而言。 
    二、「受蘊」,受是領迹x,即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者,謂內之五根對外之五塵而起五識去領迹磺芯辰纾茼樉辰凶鰳肥埽瑒t能引起貪心;受逆境叫做苦受,則能引起瞋心;受不樂不苦境叫做中庸受,則能引起痴心;這叫做受,即指前五識(因五識受力偏強故。本來受蘊具足六受,通於六識,今欲以四蘊分配八識,故文中單明五受,將法塵一受攝於想蘊之內。又在眼等五識領迹樉硶r謂之樂受,如在意識領迹邉t謂之喜受。在眼等五識領迹婢硶r謂之苦受。若在意識領迹邉t謂之憂受。苦樂二受弱,屬前五識所攝,因前五識想力弱故,憂喜二受強,屬第六識攝,因六識想力強故)。 
    三、「想蘊」,想是想像義,即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者,謂對於已受境界,重加分別想像,這叫做想,指第六識(六識想力最大故)。 
    四、「行蘊」,行是遷流造作義,常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善惡之心之作用者,前滅後生,念念不停,所以叫做行,指第七識意根(七識思力極勝故)。 
    五、「識蘊」,識是了別義,體則八識心王,即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者,能別諸識性境,執持一切種子,及一期壽命,指第八阿賴耶識(八識執持全身,若無八識見分映在諸根,則前七識,皆無了別功能。在小乘宗中唯明眼等六識,大乘宗中則明八識)。 
    總之「色」是物伲囊磺鞋F象。受等四者,是精神的一種作用——「受」是塵境接樱杏X(有苦受,樂受);「想」是取境分別之知覺;「行」有造作思懀У淖饔茫弧缸R」是統一前四之心力(八識均有了別的功能:前六識了別一切事相,故六識又名分別事識,即分別色等六境(第六識兼緣法塵);七識了別一切妄相,緣過去五塵落射影子;八識了別真實自體,常能了別自識所現之境)。此五蘊若在有情界徵之,色蘊屬生理,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餘四蘊屬心理,乃樱乘鸬幕猛摹IN為生理上的現實生命體,已如上說。受等四蘊則相當於心理學上所說的感情(受),觀念(想),意志(行),認識(識)的道理相同。 
    依五蘊相生之次第當云:識、受、想、行、色,這是怎麼說?由於有了「識」心然後才有領「受」;有了領受,然後才有「想」像;有了想像,然後才有造作(行);依所造業,然後才感得「色」身。今以色蘊列先者,意謂色蘊麤相易生執著;此蘊乃我執之大本,萬惡的淵源,眾生執之堅固難破,若此執一破,則其餘諸執皆可迎刃而解,有這種意思故色蘊列在先。 
    以上五蘊的內容總算略略講完了,現在再來說明五蘊為什麼皆空的意思?說一句簡單話:因此五蘊身心,皆是因緣所生法,所謂色從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識由妄想分別而有,究竟洠в袑嶓w,無一不空,故曰皆空。維摩經說:「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若詳細言之:總觀三界萬有不外色心二種,色屬物伲模膶倬竦摹!
    先就物伲矫嫜裕悍灿钪骈g所有的一切形形色色,都屬物伲默F象,外而山河國土,內而身體形骸,那一件是真實的呢?世人迷故妄生執著,認為實法實我,茲單約吾人這個埽鼩碚f,它根本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組織而成的,元無自體,焉有實我,骨肉爪髮之堅伲鼘俚兀缓寡蛞褐疂裾邔偎恢苌頍湚鈱倩穑缓粑鼊愚D屬風。四大和合而身生,分散而身滅,成壞無常,虛妄不實。試看!死時此身潰爛無存,骨肉歸地,濕性歸水,煖氣歸火,呼吸歸風,此時身在那裡?所謂我者究竟安在□圓覺經云:「四大各離,今此妄身,當在何處」?故謂之空(此約預釋文中虛妄不實之空義以明色蘊)。再進一步說,並不待死後四大分裂始說它是空,就是未死時,四大假合莫不當體即空。 
    次就精神方面言:凡舉心動念,都屬精神的作用,佛經說為六識妄心。此心之生起,亦須藉眾緣——六根,六塵之和合,虛妄不實,況且剎那生滅,轉變無常,當根塵不偶,一念未生之時,那末,誰去領受(受蘊),誰去想像(想蘊),誰去貪念(行蘊),誰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