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锥>湍谩缚杖A」來說,空本無華,而病眼人則妄見為有,淨眼人則唯見澄空(空喻真心,華喻無明,病眼人喻凡夫,淨眼人喻菩薩,唯見澄空喻無明當體即空)。能了悟到這點(無明無性),則無明當下瓦解冰消——成為烏有。 
    無明一滅,則真心顯現,於是對於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會迷執我法二相,生出種種顛倒取著而去妄造一切惡業——行(無明滅則行滅)。既不造業,那還有依業受報的業「識」呢(行滅則識滅)?洠в袠I識,自然不會產生在胎的名色(識滅則名色滅)。既無名色,則安有六入的構成(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既無,誰去接樱霚鐒t樱鼫纾'有接樱跄茴I受(樱鼫鐒t受滅)。領受既無,便不生貪愛(受滅則愛滅)。既無貪愛,怎能妄取(愛滅則取滅)。既不妄取,自無有業(取滅則有滅)。既無有業,誰去投生(有滅則生滅)。既不投生,那有老死(生滅則老死滅)。所謂前者滅除,則後者不起,故曰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蓋無明為生死根本,所以一滅了它,其餘十一支則不斷自斷了。這好像砍樹一樣,從根砍斷則全樹皆倒。因此,所以斷了無明,便可「還」復真性(真性被無明蒙蔽不顯故),「滅」除生死(生死被無明牽累故),故曰還滅門。 
    吾人如順著生死潮流,則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於是乎永受生死。反之能逆了生死潮流,則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於是乎獲到解脫。 
    上來所說流轉門是觀察世間生死之緣起,屬解方面的;還滅門是進修出世解脫之法門,屬行方面的。雖則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為原則的十二因緣,能令有情流轉生死;卻也幸有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為原則的十二因緣,可使眾生還滅生死。雖然如是,但在般若照見皆空下卻一律洠в兴拇嬖凇_@裡或許有人要發生疑問說:還滅門是出世拢呓饷撋赖姆ㄩT,為什麼也不許它的存在呢?因為解脫是對生死而言,一有對象便是妄想——凡夫心想。蓋自性覺照本無無明,自性無俊豁毥饷摚o無明盡)。所謂既無無明,自然洠в猩溃兰葻o,還有什麼解脫可言?換句話說:既洠в猩懒鬓D之法,還用得到滅生死的還滅法門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道理,即此可以明白了。 
    菩薩行深般若用一心三觀,照了一境三諦,了達無明當體即是真空實相,行識乃至老死亦莫不一一皆然。 
    永嘉大師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性法身就是實相)。這對於無明當體即實相的道理,可說是一個極有力的證明(前是約無明虛妄不實,此乃約無明當體即真,正與前文破五蘊時約虛妄不實之空,及第一義空之意同)。 
    無無明句,是空流轉十二因緣;亦無無明盡句,是空還滅十二因緣。前者須用觀照工夫對治,有能有所,這是空法未圓。後者則連能空之空亦空,是更進一層以顯般若真空義,此則非但破除我執無明,那法執無明亦被遣除無餘。 
    復次當知此十二因緣也就是四諦法,不過一種開合而已,名詞上雖有差別,性伲蠀s是相同。無明、行、愛、取、有,此五者合為集諦;識、名色、六入、樱⑹堋⑸⒗纤来似哒吆蠟榭嘀B;觀因緣智為道諦,十二支滅為滅諦。又流轉門,即是苦集二諦;還滅門即是道滅二諦。或問:既然名異義同,何故重說?答:為適應眾生的機宜故。 
    【合釋】真空實相的理體上,究竟清淨解脫,非僅洠в蟹卜蛄鬓D的十二因緣,同時也洠в新}者還滅的十二因緣。因為它既名為緣起之法,則在諸法空相中也要否定它的自性。既然洠в袩o明,乃至洠в欣纤溃匀灰簿蜎'有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故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己初破緣覺十二因緣法竟。 

列表如後
 
 ∥過去二支因┬無明……一念不覺,障蔽真心(1)     (1)煩惱道
 ∥     └行………因不覺故,妄造諸業(3)
三∥     ┌識………業種發識,牽引投胎(2)
世∥     │名色……識心是名,精血是色(2)
十∥現在五支果┤六入……六根完具,隨境入塵(2)
二∥     │樱鶋m相偶,名之為樱2)     (2)苦 道
因∥     └受………對境分別,感覺苦樂(2)
緣∥     ┌愛………於所對境,起貪愛心(1)
表∥現在三支因┤取………欲望開展,追求妄取(1)
 ∥     └有………因妄取故,即成業有(3)
 ∥未來二支果┬生………依所造業,償報受生(2)     (3)業 道
       └老死……既然有生,難免老死(2)
 

    己二:破聲聞四諦法
 
    【原經】無苦、集、滅、道。
 
    【預釋】此空四諦也,苦、集、滅、道,謂之四諦。又名四拢B,謂拢咚蛑胬恚来怂姆ǘ蘅梢猿踩肼},故名四拢B;此為聲聞所修之法。聲聞為佛教中的一類小乘拢撸麄円驗槁劮鹬暯潭_悟的,故稱為聲聞。到底悟得什麼?受了佛陀的開示,了解到三界生死無限「苦」迫(苦諦);同時又知道苦的根本是由貪瞋痴等,縱身口意造諸惡業積「集」而成的(集諦);能夠把它——貪瞋痴斷滅,即能離苦而獲到解脫寂「滅」之樂(滅諦);但要離苦斷集,必須修「道」(道諦)。 
    這裡有個問睿豢刹恢模∷^聽聞佛陀四諦道理而開悟的一群眾生叫做聲聞,當知佛在世時有佛說法,佛滅後,雖無佛直接說法,卻有佛的遺教——一切經典流傳的間接說法。得著這些遺教啟示而覺悟四諦真理的眾生,都可以稱為聲聞拢撸瑏K不一定要親聞佛聲,否則終洠в蟹饻玑岬穆暵劼}者了。那末,三乘拢呤欠鹪谑罆r方有的,佛滅度後就洠в辛藛幔窟@是講不通的。 
    【分釋】一、苦諦:苦是逼迫性(亦即痛惱義),是說眾生身心常被種種痛苦迫擾不安,故曰逼迫性。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眾苦充滿」。取要言之有下列五種:一、依自身方面則有疾病老死,铮势冢h陋殘廢等苦。二、依內心方面則有貪瞋痴慢,嫉妒怨恨,憂悲怖懼等苦。三、依外界方面則有水火雷電,寒暑風雨的襲擊;以及旱潦瘟疫的災患,虎狼蛇蝎的毒害等苦。四、依人事方面則有刀兵盜伲耆枨趾Γ{壓迫,譏罵嘲誚,怨毀仇殺,妒忌失戀,拘禁刑罰,乃至內亂外患等苦。五、死後則有墮落惡趣苦的可能。總而言之,纏身的有老病死苦,擾心的有貪瞋痴慢,隨時有天災人禍,死後有地獄鬼畜。 
    以上依自身和內心所受的苦為之內苦;依外界所受的苦為之外苦;依人事所受的苦為之共苦;死後所受的苦為之後苦。人們生在這五濁惡世的當中,其所感受的,無論正報(身)和依報(國土及一切外境)都是逼迫的,束俊模kU的,痛苦的,無常的,所以說它為苦諦。 
    既被看出了這些苦,當急設法取消它而去追尋苦的泉源,於是便找出了一個集來。 
    二、集諦:集是招感性,上面所說的那些苦到底從何而來?非從天降,不是地生,亦非神賜,更不是人與;乃吾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由自心所起的貪瞋痴等所驅使去妄造一切惡業,依業受報而招集來的,故曰招感性。以其能招集生死等苦所以說它為集諦(它的本身就是見思惑,為招感一切苦法的業因,同時也是三界生死的根源)。
     為了感覺著依業受報,生死無盡的痛苦,因而急求解脫的真理——滅。 
    三、滅諦:滅是可證性,謂「滅」去煩惱生死之苦,「證」得涅槃寂「滅」之樂,故曰可證性。亦即「寂滅」的意思,謂煩惱既「寂」,自然生死永「滅」,所以說它為滅諦(指聲聞所證之果——涅槃)。 
    為了要滅苦斷集求證涅槃,因而急求辦法——道。 
    四、道諦:道是可修性,既然了解到生死等苦,是由集的業惑所釀成,同時又知道有寂滅涅槃可證,因而向上追求斷集的方法(道)。當知業惑一除,則斷證(斷煩惱,證涅槃)兩問睿憧闪r解決了。然而方法是什麼?就是修諸道法,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道品,依之實地真修,便可達到目的——了生死,證涅槃,故曰可修性。又道是能通義,依諸道法而修,可由凡地通達拢兀哉f它為道諦。 
    總之生死等苦無非逼迫為苦諦;貪等業惑能招生死為集諦;涅槃寂靜遠離生死煩惱為滅諦;道品觀法諸修行法門為道諦。亦可說:感受生死業報叫做苦;身心積聚罪惡叫做集;所證涅槃叫做滅;修行門徑叫做道。若連在一起來說:這現實人生畢竟是痛「苦」的,其苦從貪等煩惱招「集」而來的,想達到寂「滅」解脫安樂的理想世界(涅槃),應要修「道」而斷滅煩惱。苦是集的結果;集為苦的原因;滅為修道的目標;道為求滅和斷苦的工具。又苦集二諦屬現實界,滅道二諦屬理想界;苦諦是人生問睿B為緣起問睿瑴缰B是證悟問睿乐B是修養問睿
 
苦諦……生死 集的結果。    現實界┬苦諦─人生問睿
集諦……業惑 苦的原因。          └集諦─緣起問睿
滅諦……涅槃 修道目標。    理想界┬滅諦─證悟問睿
道諦……法門 斷證工具。          └道諦─修養問睿
 
     綜觀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感果。例如種子為因,結實是果,若無種子怎能結實。今就四諦來說,集諦是因,苦諦為果。道諦是因,滅諦為果。換言之,集為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為滅之因,滅是道之果。洠в胸澋鹊募颍跄苷懈猩赖目喙蝗魺o精修道法為因,安得涅槃寂滅之果。苦是眾生所感的業報,乃三界生死苦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