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乾隆帝-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断不可开”,命勒石为志,如果原来三座坝已过水三尺五寸时,才可以开后筑两坝,以减少湖水。《清高宗实录》,卷386,11~15页。    
    山东、河南、安徽三省河道的综合治理。乾隆二十年前后,黄河屡次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决口,虽然堵塞决口,但仍留下大面积积水。乾隆于二十二年再次南巡时,“宿迁一带贫民甚多”,见到水灾如此严重,他表示:“朕巡省所至,首在勤民,而河湖要工,所关尤钜,一切应濬应筑,奏牍批答,自不如亲临相度,得以随处指示也”《清高宗实录》,卷532,10页。,决定回程改变路线,前赴徐州实地考察。四月初,乾隆赴徐州,“所过桃源、宿迁、邳州、睢宁诸州县,鹑衣鹄面,相望于道,而徐属尤甚,朕心为之惄然增戚”《清高宗实录》,卷536,5页。。亲眼目睹水灾给百姓造成的悲惨情形,当即决定,对灾区的赈济粮加发到五月份,将徐、淮、海三府所属州县积年借欠口粮籽种,不分新旧一律豁免。乾隆说,水灾如此惨重,地方官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叫督抚甄别州县任职情况,该留任的留任,该调走的调走,“一二年后,朕将亲临考察,若仍入其疆而田野不治,则非守令之罪,将督抚是问矣”。乾隆经过与有关人员详细研究,感到光靠河道总督所辖官员,难于迅速完工,“所有应疏应筑事宜同时并举”。于是决定,尚书刘统勋率道员王鸿勋、钱度专管徐州一带黄河大坝加高培厚一事;侍郎梦麟率道员吴嗣爵、同知李宏专管六塘河以及沂、沐诸水下游形成的大面积积水;由江南副总河嵇璜率何煟专管疏浚各水入江入海河道;吏部侍郎裘曰修专管山东、河南、安徽积水宣泄。分工完毕之后,乾隆又告诫各官务必配合紧密,和衷共济,“盖治水非他政务可比,必卓识远虑,明于全局又不执己见,广咨博采,而能应机决策”《清高宗实录》,卷536,8页。。二十三年,各工皆如期完成。    
    确立清口水志。清口位于黄、淮交汇之处,黄河泥沙混浊,清历届河道总督为解决黄河下游水道淤塞问题,在清口两侧筑束水坝冲击黄河泥沙,这就是明朝水利专家潘季驯创造的“束水攻沙”、“以清敌黄”之法,即利用洪泽湖所出清水冲刷黄河河淤,保证下游河道通畅。乾隆二十七年三巡江浙时,发现河臣嫌筑坝费工费力,每当洪泽湖盛涨时,即全靠天然五坝往下河地区减水,乾隆乃亲自确立清口束水坝拆宽办法,以高堰五坝高于水面七尺以上,清口口门宽三十丈为基准,如果洪泽湖水再涨一尺,则清口束水坝拆宽十丈,“水递长,口递宽,以此为率”,秋汛结束后重新镶筑清口束水坝如前。自乾隆确定清口水志后,“河臣恪守此法,数十年来下河免受水患,田庐并资保护”。《清高宗御制文二集》,卷14,《南巡记》注。    
    改土堤为石堤。乾隆非常注意黄河堤坝的质量,他于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先后三次到徐州一带巡视黄河堤坝,发现此处黄河“南北岸相距甚迫”,一旦盛涨,极易溃决。乾隆下令一律改建石堤,共砌筑十七层,长九百七十丈。四十五年南巡时,乾隆还下令徐州韩山至奎山一带土堰一律接筑石堤,计四百五十丈,一直连接山脚下面,使这段堤防坚固无比。五次南巡时,河道总督萨载请求乾隆把洪泽湖高堰大坝三堡至六堡段卑矮砖砌坝加高,乾隆认为砖不如石头结实,“命毋惜帑费,一律改石工”,使大坝固若金汤,成为下河地区人民生命的保障。    
    “海塘乃越中第一保障”,这是乾隆帝的经验之谈。浙江省杭州、嘉兴、宁波、绍兴、温州、台州六府与大海相邻。温州、台州两处海塘蓄泄之利多,冲决之患少,地方政府完全有能力治理。杭、嘉、宁、绍四府江水(指钱塘江)顺流而下,海潮逆流而上,“加以回溜汕刷一日两次,非巨石长桩密排深砌不足以资捍御”。海宁、仁和两县处于钱塘江入海的喇叭口处,潮汐一日两至,“海水直逼塘下”《南巡盛典》,卷64,7页。,全恃海塘保护当地人民生命田庐。先是十五年,乾隆就表示:“浙江海塘为捍卫民生要务,朕明春巡幸浙省,意欲亲临阅视”《南巡盛典》,卷55,1页。,命令当时在江南审理案件的户部尚书舒赫德赴浙江查看准备。不久,舒赫德报告说:“南北两岸不特塘工毫无受阻之处,抑且塘之内外桑麻遍野”,根本没有阅视的必要。舒赫德还报告说,天晴时,海塘上可以勉强行走,若一遇春雨,南方道路泥泞,土性胶黏,行走甚难,一句话,乾隆想去,也没那条件。所以前两次南巡,乾隆并没有前往海塘阅视。


秋狝和巡谒效法康熙南巡:巡视河工海塘(2)

    解决柴塘、石塘之争。海塘兴修始于宋,有土塘、柴塘、石塘之分,清代人认为石塘最坚固,开始改土为石。乾隆二次南巡之后,浙江沿海潮汛渐迫北岸,海宁一带塘工告急,地方官计划在老盐仓一带改柴塘为石塘,但引起一些人的反对。乾隆倾向改建石塘,“即多费帑金,为民间永久御灾捍患,良所弗惜”。但有的人提出海宁沿岸均是浮沙活土,石料建筑施工困难。二十七年,乾隆三次南巡时,一到杭州,就让大学士刘统勋、河道总督高斌、浙江巡抚庄有恭在施工现场准备好签试桩木。第二天,乾隆亲往海宁施工现场,实地观察打桩情况,“一桩甫下,始多扞格,卒复动摇,石工断难措手”。虽说将施工地点后移几十丈,即可建筑石塘,但必须毀坏许多土地村庄,“欲卫民而先殃民,其病甚于医疮剜肉矣,朕心不忍”。乾隆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反复权衡,唯有修缮柴塘,“得补偏救弊之一策耳”,他要求“岁修以固塘根,增坦水石篓以资捍护”。尽管定策柴塘,乾隆并不否定石塘的好处,将来机会成熟,还要改成石塘的。如乾隆在视察尖山、塔山之间的旧存石坝时指山:“就目下形势而论,或多用竹篓加镶,或改用木柜排砌。……如将来涨沙渐远,宜即改筑条石坝工,俾屹然成砥柱之势,庶于北岸海塘永资保障。”《清高宗实录》,卷656,6页。这表明,乾隆对于海塘工程,的确耗费了不少心血来研究,对根除海潮的危害有着长远打算。    
    添筑海宁绕城坦水坝。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次南巡,又来到海宁阅视海塘。乾隆注意到环绕海宁县城的五百三十丈石塘对保卫该城起着极大的作用。但为加固石塘所筑的坦水坝(紧靠石坝的缓坡,起减少海潮冲击作用)只有两层,唯在最险要处建有三层坦水。他下令一律改为三层石坦,“其二层旧坦内,有桩残石缺者,亦著查明补换”《清高宗实录》,卷730,6页。。经过三层坦水的保护,海宁护城石塘愈加坚固。    
    老盐仓鱼鳞石塘的完工。乾隆三巡江浙时,已亲临海宁老盐仓一带实地考察解决柴塘、石塘之争,命令因地制宜,先修柴塘。四十五年南巡时,乾隆又来到海宁,看到经过十几年时间,涨沙渐远,地基结实,已经具备改建石塘的条件了,命令督抚实地调查,能建石塘的地方一律改成石塘。乾隆大驾回銮时又突然想到,该处地方官及百姓知欲建石塘,或视柴塘已经无用,不再加以保护甚至拆毁挪用,在石塘未竣工时可能先遭到海潮的侵害,“不几为开门揖盗乎”?而留此柴塘,对沿塘居民来说是双重保险,于是下令:“著该督抚严饬地方文武官员,将现有柴塘仍照前加意保固,勿任居民拆损窃用,将来石工告竣,迟之数年,朕或亲临阅视,尔时柴工倘有损坏,惟该督抚是问。”《清高宗实录》,卷1104,7~8页。经大学士阿桂、闽浙总督陈辉祖赴工地勘查,提出筑成十六至十八层鱼鳞大石塘,乾隆拨给三十万银两,由工部侍郎杨魁负责施工,于四十八年七月完工。    
    海塘的加固与增修。四十九年,年已七十四岁高龄的乾隆又来到浙江海塘工地。他果然检查了改建的四千二百丈老盐仓石塘,虽然地方官遵照他的指示,保留了柴塘,而他却不满意。原来石塘虽砌得很坚固,却没有修坦水坝以保护,而柴塘靠近石塘之处,已经出现沟槽一道,存有积水,“将来日积月甚,石塘根脚势必淹侵渗漏”。乾隆下令将石塘上为美观起见堆起的土牛埋入积水沟槽内,再把柴塘后面的土顺石塘做成斜坡,只露出石塘三四层,然后在连接柴塘与石塘的土坡上面种上柳树,“俾根株蟠结,塘工益资巩固,如此则石柴连为一势,即以柴塘为石塘之坦水”《清高宗实录》,卷1201,3页。。乾隆认为,这样施工之后,不修柴塘,也可以二三十年安全无事。不能不说乾隆此项决策确实非常高明,既省人力物力,又使柴塘和石塘都得到了加固。最后这次视察海塘,乾隆还指示邻近海宁的范公堤也改建成石塘,特拨银五百万两,限期五年完成,结果,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


秋狝和巡谒效法康熙南巡:察吏安民(1)

    清朝崛起白山黑水之间,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只在东北建国定都。顺治入关,但是没有到过江南。康熙是清朝第一位过黄河、跨长江的皇帝。雍正也没有远行。乾隆是第二位涉足南方的清朝皇帝。既然有此一行,就不能不把“察吏安民”作为一项目的。    
    江浙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历来为清朝统治者重视。乾隆首举南巡,于途中发表上谕:“惟念大江南北,土沃人稠,以百年休养户口益增,习尚所趋,盖藏未裕,纷华靡丽之意多,而朴茂之风转有未逮。夫去奢崇实,固闾阎生计之常经,而因时训俗,以宣风而布化,则官兹土者之责也。其尚励乃实心,以行实政,无忝教养斯民之任。凡兹士庶,更宜各敦本业,力屏浮华,以节俭留其有余,以勤劳补其不足。时时思物力之艰难,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