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凉山里清凉石,恰似东坡凿井泉。
白足僧人冀檀施,鞠躬扛动表诚虔。
在乾隆眼中,这不过是山中和尚向善男信女们讨布施的一种手段而已。
乾隆的五台山之游路程虽近,也照例蠲免所过州县地丁钱粮十分之三。二十六年,又宣布将乾隆二十四年五台县民借缓征常、社、义三仓谷一千四百余石,二十五年民借常、社、义三仓谷四千余石,“通行豁免”。山西省是年受灾之石楼、阳曲等州县缓征各年旧欠银三千一百两,粮五万一千八百余石,谷八百余石“亦悉予加恩豁免”。四十六年,免五台县乾隆四十五年出借未完常平仓粮三千六百八十一石。五十一年,谕免山西忻州、代州、定襄、五台、惇县、繁峙乾隆五十年应缓征银三万三千九百七十两,米三千八百六十余石。五十七年,谕免大同、朔平二府属未完粮一万八百四十八石,和林格尔厅未完米九百八十九石零。
除加恩百姓外,对办差人员经常赐给银两。如十五年,赏给山西巡抚阿里衮银一万两,作为修理道路营盘之用。二十六年,山西巡抚鄂弼在菩萨顶修建行宫,乾隆拨银两万两作工程费用。五十一年,乾隆又赏给一万两作五台县修理行宫费用。五十九年,再次拨给修理行宫银两万两。
秋狝和巡谒礼佛和祭孔:西巡五台礼佛(2)
乾隆每次巡幸五台都表示“一切供顿俱颁自内府,丝毫不累及闾阎”,但这完全是言不由衷。乾隆五巡五台时,河东商人报效赏银二十万两。乾隆打算把这笔钱花掉,询问山西巡抚伊桑阿办差情况。伊桑阿称:“晋省办理五台差务,所有桥梁及粘补行宫座落等项,向来例无开销,自抚臣以下至于知府共捐银八万两”《五台新志》,卷首,《巡幸》,8~9页。,希望乾隆将商人捐出的银子赏给大小官吏。他不得不如数拨给。但以前巡幸并无商人报效,乾隆最多赏给仅两万两,负担银两官僚们当然不会垫支,唯有转嫁百姓身上。
事实证明,地方官办差经费不足,便公开无偿调发百姓。如四十六年,雁平道缪其常驻五台山督办巡幸各差务。委员十余人到各乡调农民务出差役。县令王秉韬赴五台山见缪其常商量接驾事,沿路不断见到民工抬木头上山,便问民工每月雇价多少,回答:“道台饬乡保所拨,不给值也。橐已罄,饥不得食。”王秉韬见道台说:“銮辂西巡,供张之具通省官绅抒诚捐办,非此寻常徭役借资民力也,五台贫瘠,山谷之民,糠麸恒不饱,今乃使枵腹就役,币月逃亡且尽,翠华莅止,设有在道旁呼冤者,公能任其咎乎?”道台推说此乃局员所为。王秉韬立即去差局讯问,“有同知某者,势甚张,厉声辨难,秉韬怒拔佩刀”,经县令如此力争,民工才得到了一点工钱。王秉韬又提出,办大工不能不用土,别的地方土取之不尽,而五台山有石无土,农民用石砌池,山水淤土入池为田,现在官工取土尽从池中,田主在道哭泣,“乞与修复费,使之再淤成田”《五台新志》,卷3,《名宦》,14页。。王秉韬这样的官吏是很少见的。道台缪其常表面上同意了他的请求,暗中却致信给山西巡抚以派王秉韬押解军饷为名,将他调走。
山中雪水煮三清,大邑瓷瓯入手轻。屏去姜盐嫌杂和,招来风月试问评。迨添今夕灯前趣,宛忆当年霁后程。
这首诗是乾隆所作的《雪中茶》,他还作注谓:“水以最轻者为佳,此处水较京都玉泉为重,惟雪水比玉泉犹轻云。”乾隆安适地坐在菩萨顶行宫里有滋有味地品着雪水茶时,已把那些饿着肚子当差的五台县农民抛到九霄云外了。
秋狝和巡谒礼佛和祭孔:东巡山东祭孔(1)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鼻祖。乾隆帝曾作诗颂扬这位历来受人推崇备至的大圣人说:
礼原尼父定,文是素王重。用以将钦若,因希尚鉴兹。一贯天道性,万古帝王师。
孔子在他生活的春秋时代,因为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他主张恢复周礼,与时代精神不适应,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他发出哀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卷47。死后只因他教过的学生众多,鲁哀公谥其为“尼父”而已。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经过改造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的地位随之显赫起来,直至清朝优礼有加。
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洲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合政权,孔子是传统封建文化的象征,清朝很重视孔子的这种特殊地位。还在关外时,就在盛京修建孔庙,祭祀孔子。入关后在北京国子监旁建起孔庙,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称“至圣先师”《清史稿?礼志三》,卷84。。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南巡江浙回程途中,康熙帝亲自去曲阜祭祀孔子,写下“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大成殿中。《清圣祖实录》,卷117,28页。并调拨内帑,重修孔庙,三十二年(1693年)新修孔庙落成,特派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前往致祭。雍正二年(1724年)孔庙失火,清政府再次拨款修葺。八年,孔庙完工,雍正又派皇五子弘昼、淳郡王弘暻前往告祭。
如把清朝皇帝的尊孔看做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朝代,乾隆则在清朝皇帝中应列为第一。乾隆于十三年、二十一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五十五年,专门前往山东祭祀孔子。另外他在二十二年、二十七年和四十九年南巡时,特地路过曲阜祭孔。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乾隆先后八次到当地向孔子顶礼膜拜,创造了空前绝后的历史记录。
东巡缘由,乾隆帝曾有一段自白,他说:
朕幼诵简编,心仪先圣,一言一动,无不奉圣训为法程。御极以来,觉世牖民,式型至道,愿学之初,如见羹墙,辟雍钟鼓,躬亲殷荐,而未登阙里之堂,观车服礼器,心甚歉焉。……思以来年春孟月,东巡狩,因溯洙泗,陟杏坛,瞻仰宫墙,申景行之夙志。复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泰山灵岳,坤德资生,近在鲁邦,宜崇报飨。朕不敢违,爰遵慈训,亲奉銮舆,秩于岱宗,用答鸿贶。旋跸青齐,观风布泽,以昭崇圣法祖教孝省方钜典。《清高宗实录》,卷292,1~2页。
由此可见,乾隆东巡目的有三:一是乾隆敬重孔子,他的父亲、祖父、包括弟弟弘昼都到过曲阜亲奠孔林,因此,他也要亲自前往敬礼先贤。二是泰山号称“五岳之尊”,是自秦始皇起作为历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他当然要去祭祀一番,只是以奉太后的旨意为名,以避游山玩水之嫌。三是观风问俗,加恩地方。曲阜位于北京东南方向,乾隆的上谕明确提出“东巡狩”,所以清官书把他巡幸山东称为东巡。乾隆前往东北,被称为“恭谒盛京祖陵”或简称“谒祖陵”《清高宗实录》,卷189,9页。。曲阜和盛京,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在北京正东。若从乾隆出巡路线上看,盛京谒陵,一般情况是从北京向北经怀柔、密云出古北口长城,走承德,先北后东。曲阜祭孔,一般是由南向东,加上清朝把山东省简称“东省”,如“赵殿最等奏,筹酌东省运河各事宜”《清高宗实录》,卷51,23页。。若把盛京谒陵称为东巡,就不大符合实际情况。
东巡共五次。首次东巡于十三年(1748年)二月四日,乾隆奉皇太后由北京出发,途中驻跸赵北口阅水围,经德州至曲阜。在曲阜谒孔庙、孔林,祭少昊陵、周公陵,留曲柄黄伞供大成殿。从曲阜至泰安府,乾隆奉皇太后登泰山,三月初四到达济南府。在济南游览趵突泉、历下亭,谒帝舜庙。回銮至德州,皇后富察氏病逝船中。三月十七日返京。
二次东巡始于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十三日,乾隆从北京出发(可能明年还要南巡,故此次皇太后未同行)后,闻策楞奏报擒阿睦尔撒纳,乾隆命改赴泰陵(雍正陵,位河北易县)以告成功。然后乾隆于二月十七日出发赴山东,沿途仍经德州、泰安,三月初一至曲阜。乾隆如前谒孔庙、孔林、少昊陵、周公庙,然后回跸,由陆路于三月二十九日到达北京。
三次东巡由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初三启行,乾隆奉皇太后从北京出发,老太后年已八十,陆路不便,从武清县宝稼营乘船走水路,扈从官员仍陆行。至德州后乾隆奉皇太后上岸。二月二十五日,乾隆奉皇太后登泰山,岱岳拈香,为皇太后祈寿是本次东巡主要内容。三月初四至曲阜,乾隆从事祭孔活动后,至济宁乘船返京,四月初七到达北京。
四次东巡为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以平定两金川、告成阙里为由东巡。二月二十五日,乾隆奉皇太后从北京至武清,仍在宝稼营乘船,至德州登陆。乾隆登泰山,老太后未行。三月二十四日,乾隆与皇太后至曲阜祭孔子,回程仍至济宁乘船,四月二十四日回到北京。
五次东巡,从五十五年(1790年)二月初八开始,乾隆以八十高龄再次上路,他先至东陵(今河北遵化),后至西陵(河北易县)谒陵毕,然后走陆路至泰安府,登泰山,三月十四日至曲阜祭孔子,回銮时从济宁上船,途经天津,四月十五日回到北京。
东巡祭孔,活动很多,首要在崇儒重道。乾隆祭祀孔子的活动非常庄重。到曲阜当天,即至孔庙行礼,第二天,至大成门下轿,步入大成殿孔子像前,行三跪九拜礼。然后,乾隆又到诗礼堂,命令孔府举人孔继汾讲解《中庸》,贡生孔继涑讲解《周易》。之后,乾隆发表上谕,强调清政府对孔子的敬重,希望孔子后人修身慎行,做学子表率。接着乾隆前往孔林,至孔子墓前,行三拜礼。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