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592-清代宫廷政变-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恭王授意大学士贾桢、周祖培(在户部时,屡受肃顺凌辱)等联名上疏于前,胜保之疏又同时抵京。两疏的焦点,也便是(一)控诉载垣等的专擅,(二)请两宫垂帘听政。    
    两太后即密召恭王面询一切。接着,又将在热河草就的谕旨宣布。旨中除含混地痛斥载垣等无人臣之礼外,只解除八大臣赞襄政务的职任。    
    到了十月初,诸大臣会议载垣等罪名,久不能决,后由刑部尚书赵光抗论,以为应照大逆不道律凌迟处死。上谕则改载垣、端华赐令自尽,肃顺斩立决。    
    《将载垣等即行治罪上谕》。    
    肃顺是在护送梓宫的途次、留驻密云县时被捕的,由密云而押解宗人府。《庸庵笔记》云:“肃顺瞠目叱端华、载垣曰:若早从吾言,何至有今日?二人曰:事已至此,复何言?载垣亦咎端华曰:吾之罪名,皆听汝言成之。故论者谓,三凶之罪,肃顺尤甚,端华次之,载垣又次之。”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云:“以肃顺之才识论之,亦必早知西后之不相容,而有先下手之意,惜怡、郑两王庸才,不能从,故同及于难。”后人亦颇有为此案鸣不平的,《摭忆》又引王伯恭《蜷庐随笔》,极称肃顺之学术经济,迥非时人之伦,因而称此案为冤案。王辏г恕鹅飨楣适隆罚核嗨场傲傩搪畈痪湟岳棺璐沽保队谑校投跛溃皇蔽奘墩呶街祝蹿家嗖恢沽敝闭兑病!蹦┝矫馕剑卦⒍嘶⑺嗨澄街祝鞘俏奘吨耍Φ闭兜牡故侵髡糯沽钡娜恕M跷暮蠖危怨踔貌苹酰挠形⒋省j'运曾入肃顺之幕,待以国士,所以为肃顺鸣屈。《清史稿》评肃顺云:“其赞画军事,所见实出在廷诸臣上,削平寇乱,于此肇基,功不可没也。自庚申议和后,恭亲王为中外所系望,肃顺等不图和衷共济,而数阻返跸。文宗既崩,冀怙权位于一时,以此罹罪。赫赫爰书,其能逭乎?”爰书指记录罪犯供词的文书。意思是说,既然文书上赫然地记载了罪状,那还躲逃得了么?似也含皮里阳秋之意。    
    肃顺的骄横专断固是事实,但当时如果由他们一派来当权以扶幼主,晚清的政局或许不至败坏到这个地步。虽然这话到现在来说,也没多大意思了。    
    综观肃顺等所以失败的原因,约有这几点:(一)恭王奕NFEB2是当时亲贵中最负声望的人物,于幼主载淳为叔父,而恭王因曾与洋人谈判和议,颇有周旋,这时实际上已得洋人的认可和支持,所以他对太后的答词有“惟奴才是问”的话,即俗语所谓“保在我身上”。胜保奏疏中也有“且恐外国闻知,亦觉于理不顺,又将从而生心,所关甚大”云云,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重视:过去的几次政变,根本不考虑什么洋人、外国,这说明这时外国人的压力和影响,已深入到政变内部。(二)除外国人外,恭王又得到胜保等握兵权的武臣支持。(三)当时诸王大臣中,对西太后也有憎恶的,但她毕竟是嗣君的生母,既然要忠于嗣君,也不得不忠于其母。萧一山《清代通史》下册云:“而两太后,八辅政,一亲王,又系鼎足三分之局。以势力论,则北京(指恭王)较优,以名分言,则行在(指两太后所在的热河)为正,二者合而为一,则辅政之势孤矣。”这是说得很中肯的。慈禧能利用和联络恭王,这也是棋高一着之处。(四)肃顺平日行事,也有不得人心地方,《庸庵笔记》记肃顺被押赴刑场时,“过骡马市大街,儿童欢呼曰:‘肃顺亦有今日乎?’或拾瓦砾泥土掷之。顷之,面目遂模糊不可辨云。”肃顺以科场、钞票两案,无辜受害者尤多,京中听到杀肃顺,皆交口称快。    
    总之,就各方面条件而论,肃顺一派是处于劣势的。


第四部分 一朝天子一朝臣垂帘与女权(1)

    《东方杂志》第九卷第一第二两期,曾经刊载《清宫秘史》,编辑发表的人署名高劳。据高劳说:“涵芬楼近购得端肃遗事秘札一册。皆当时直(值)行在军机者与北京当路之秘密书札,凡十余通。札中多作隐语,非稔其事者,勿能详焉。……此亦清宫之秘史也。择其较有关系者,录之如左。”高劳即选了十二通,人称“热河密札”,为极其重要的晚清史料,谈辛酉政变者皆必提到。密札的发信人和收信人是谁,虽经专家考释,至今尚不能全部确定,其中还有许多隐语、代号,如“宫灯”,有时指肃顺,因“肃”字形如宫灯;有时指恭王奕NFEB2,因宫、恭同音。密札作者,前十一札当是恭王一派,第十二札当是肃顺一派。    
    一九三二年,日军侵略上海,东方图书馆被毁,密札成为灰烬。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曾抄录《东方杂志》所载之密札,并略加注释。北京中华书局的《近代史资料》第一期,又据《摭忆》转载。    
    下面举第一札为例:    
    玄宰折请明降垂帘旨,或另简亲王一二辅政。发之太早,拟旨痛驳,皆桂翁手笔。递上,折旨俱留。又叫有两时许,老郑等始出,仍未带下,但觉怒甚。次早仍发下。复探知是日见面大争。老杜尤肆挺撞,有“若听信人言,臣不能奉命”语。太后气得手颤。发下后,怡等笑声彻远近。此事不久大变,八人断难免祸,其在回城乎。密之密之。    
    玄宰指上垂帘疏的御史董元醇。“另简亲王一二”指恭王等。桂翁指焦祐瀛字桂樵。“拟旨痛驳”的旨是肃顺一派拟的,所以递上后,折与旨都被“留中”。“叫”为“起叫”的省称,即召见。老郑指郑亲王端华。怡等指怡亲王载垣等人。这几句指痛驳的拟旨,经过载垣等和太后的面争,终于发下,故而得意狂笑。这是双方冲突的开始,但发信人已料到“八人断难免祸”。    
    密札的第十二通很重要,但字数较多,摘录于下:    
    诸事母后颇有主见(实际上东太后是无主见的人),垂帘辅政,盖兼有之。……风闻两宫不甚惬洽,所争在礼节细故,似易于调停也。    
    夫己氏声势大减,诸所钻求,不敢轻诺,六兄来,颇觉隆重。单起请见,谈之许久,同辈亦极尊敬之。已定拿车二百辆,于八月初十日齐备。主位先行陆续回家,以免临时阙乏。……此处恭理约四十余人,大约行在有劳绩者均已列入,以便并案出保,以省头绪。    
    母后指东太后钮祜禄氏,她比西太后圆通谨慎,札中所谓“垂帘辅政盖兼有之”,即是对两宫对八大臣都照顾到了,俗语所谓“摆平”。“风闻两宫”这三句,当是指祭文宗之灵奠酒时,有皇后而不及懿贵妃事(参见前篇《西太后初露锋芒》),也见得东西两太后的矛盾早就存在了。    
    “夫己氏”(典出《左传》)犹言某甲,不明指其人,常寓贬斥之意,这里指西太后,透示了八大臣对两太后的态度(这一通密札作者是八人派)。六兄指恭王,他的排行是第六。“单起请见”事详见前一篇。“恭理”指护送文宗灵枢回京事,其中即有肃顺,故下文接以“行在有劳绩者”。    
    全部密札的重心在垂帘,而垂帘之制,并非晚清才开始,今天又应当怎样看待?    
     《谕内阁汇纂历代垂帘事迹》。    
    老王死了,嗣君年幼,由太后督导听政,听取大臣的奏报,审阅重要的文件,就今天的观点来看,有什么争论的余地呢?然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由于政委妇寺(寺指寺人,即太监)、牝鸡司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等一些偏见野话的影响,士大夫一闻垂帘,惶惶然如见不祥之兆。所谓垂帘,就是在皇太后座位前垂列八扇黄色纱屏《清宫述闻》引《翁文恭日记》:帘用纱屏八扇,黄色。同治帝在帘前御榻坐。一说垂帘听政时,太后坐于大殿,座前以黄丝帘障之。召见人员,皆不能见,诸臣若有失仪,两宫皆可窥见。,这一制度本身就体现了对女性的歧视,为什么皇帝临朝时用不着垂帘呢?    
    北宋的宣仁太后高氏是垂帘的先驱人物,曾有“女中尧舜”之称。她固然是旧党的后台,但为人还是正派的,因而得到许多正直的士大夫的拥护,这说明垂帘并非什么大缺德的坏事情,否则,即使属于同一集团的司马光,以他的倔强固


第四部分 一朝天子一朝臣垂帘与女权(2)

    垂帘听政之纱帘。    
    执,也会拼死力争的。    
    外国的女王时代,人民对他们的评价,只在政治倾向或个人行为上,而不在性别上,不因她们是女性而予以额外的负荷。署名赘漫野叟的《庚申夷氛纪略》中有这样一段话:“英之国王皆女主,进御男夷,不一而足。生男则出赘,生女留以嗣位,洋钱所镌人头,即其国王之像,是女形也。”此处的庚申,即英法联军时的一八六〇年,也即辛酉政变的前一年。文中寥寥数语,已足暴露当时士大夫的眼界、学识和心态:由于这时正值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便武断说“英之国王皆女主”,而引起作者那种歧视鄙视、大惊小怪的心理的原因,就因国王是女性的缘故。    
    后人曾以清初的孝庄与晚清的孝钦对比:孝庄生前未垂帘,孝钦则反之。孝庄和孝钦的功过,史家已有定评,但垂帘与否,不能以此作为两人优劣的依据。而且顺治、康熙两朝,孝庄对朝政实质上是干预的,过问的,所以胜保疏中说孝庄“无垂帘之名,有听政之实”。    
    总之,问题不在是否垂帘,而在由什么人垂帘,孝钦的垂帘,就成为家门不幸了。辛酉之变,固有权力上的争夺,也有性别上的冲突。    
    还要指出,无论是北宋的高氏或晚清的那拉氏,她们的垂帘听政,并非自觉地为了维护女权,争取女权,相反,她们自身还是不能摆脱对男性的人格依附,但历代士大夫的反对垂帘,仅仅因为垂帘的皇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