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5年,〃苏丹红〃事件爆发后,英国食品标准局紧急责令召回被怀疑含有〃苏丹红〃的食品570多种,成为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食品召回行动。
事实表明,实施严格的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是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重要措施。
2000年,原日本最大的乳制品厂家雪印乳业公司生产的低脂奶引起3127人中毒。日本农林水产省官员第一时间成立专案小组介入调查,公司最终受到严厉处罚,从此一蹶不振,最终破产。
在美国,一旦被查出食品安全有问题,食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数目惊人的巨额罚款,政府相关部门也将承担相应责任,接受处罚,公开道歉,甚至责任人引咎辞职。2000年初,法国发现一些肉类食品中含有致命的李斯特杆菌;2001年英国暴发口蹄疫。西方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披露安全信息,政府部门也及时将处理措施、事件进展公之于众。健全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是防止一种问题食品毁掉一个产业的根本。
…………
当面对突如其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我们的措施和制度距离成熟和完善还有多远?2006年的最后一天,鬼魅般的工业染料苏丹红在食品中再次现身,这次是出现在西安等地的辣椒粉中。
于是,〃铁律〃再度生效,消费者、椒农、正规的企业在瑟瑟北风中不停地战栗。
危险不停地出现,本来就竞争能力低下的中国农产品产业链产生的危机和危机效应,严峻地考验着中国农产品市场,也考验着中国以此为生存根本的农民的耐心和信心。
(记者:赵威《南方农村报》2007年1月9日)
潜规则腐蚀浸淫产业链
在这个链条中究竟谁是主角?谁掌握着开启潜规则大门的钥匙?
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喜欢瘦肉,但他们决不能成为瘦肉精肆意横行的替罪羊。2006年,农产业形态各异的潜规则一次次兴风作浪。当农产品遭遇潜规则之时,公众的食品不再安全,脆弱的产业危机重重,无辜的受害者强吞苦果。
2006年12月中旬,面对深圳封杀大亚湾生猪3个月的禁令,大亚湾养殖场老板刘海军束手无策,〃瘦肉精早已成为养猪业内潜规则〃的事实,已经在他身上开花结果。
面对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透过公众的愤怒和对监管缺失的口诛笔伐,我们找到了事件背后的潜规则,从瘦肉精到孔雀石绿,从苏丹红再到高毒农药。
或许只有让潜规则暴露于阳光之下,才能让食品安全问题治标治本。
2005年,鳗鱼产业的孔雀石绿事件始发,一位水产行业的资深专家曾经对记者透露,孔雀石绿已经被国家明令禁止,但是在治疗水霉病的效果上,市面上的成品药无出其右。在20世纪80年代,用孔雀石绿治病的方法曾写进大专院校水产专业的课本。
同样,以甲胺磷为代表的高毒农药在蔬菜、果树、茶叶种植中的杀虫效果也非常显著,〃广谱性强,一药多治〃,成为农民对高毒农药产生依赖性的原因。
有效果,已经成为违禁药物在种养业中屡禁不止的最有力的辩词。但它们对人体的危害远远大于其生产的成效。
法规总是在提前的基础上给现实造成尴尬:以农药市场为例,2007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在农业上使用。
但业内专家表示,目前以生物农药为主要开发方向的替代农药产品,效果并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最可怕的是,大量假冒伪劣产品趁机搅乱市场,使得农民对农药新产品接受程度大大降低。
据广东省农药检定所抽查统计,2006年4-6月间,广东省共查处涉嫌假冒农药产品70个,标签严重不合格的农药产品98个,假冒登记证号或登记证号过期的农药产品7个。种养户从2006年12月初开始逐渐从食品安全事件中恢复,但曾经颇受消费者青睐的红心鸭蛋在市场已经很难见到,其市场占有率从原来的70%降低到不足10%。
红心鸭蛋、红心蛋鸭饲料有逐渐退出市场的趋势要知道,电白红心鸭蛋曾经被评为广东名牌产品,是一个累积了相当年份的、很有知名度的地方品牌。一位鸭蛋流通商表示,是苏丹红染料吓跑了红心蛋的消费者。当公众的消费习惯被恶意迎合时,苏丹红替代了食用色素,红心蛋的颜色越来越惹人喜爱,但最终迎合消费者的把戏,反而让消费者谈〃红〃色变。是消费者的饮食习惯错了吗?
笔者在采访瘦肉精事件中,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逻辑关系:养殖户说不喂瘦肉精的猪,猪贩根本不收;猪贩说消费者喜欢瘦肉,肥猪卖不上价钱;消费者说养猪的黑了心,现在不敢吃瘦肉;倒卖瘦肉精的非法商贩说,卖货(瘦肉精)因为有市场,养殖户催着他们给上货。在这个链条中究竟谁是主角?谁掌握着开启潜规则大门的钥匙?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喜欢瘦肉决不能成为瘦肉精肆意横行的替罪羊。高风险背后必然存在着高利润。
一位水产药品经销商表示,越是违禁药物,利润越大,以呋喃唑酮为例,前几年每公斤8元,贴上〃违禁〃的标签后,价格飙升近10倍。
记者在红心蛋事件采访中发现,工业染料苏丹红的市场价格为40元/公斤,而红心蛋料的天然食用色素添加剂为4000元/公斤,二者成本相差100倍。瘦肉精的使用,同样能给养殖户带来暴利。据专家推算,一头肥猪加入〃瘦肉精〃成本只要8-10元,而净利则高达20-25元,利润率为250%。据猪贩流通商介绍,使用瘦肉精的猪不仅体形好看、后腿粗大、瘦肉率高,而且猪肉十分鲜亮,不明白的消费者很喜欢买,一头猪可多卖20多元。
过去两年,国内的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飞涨,高毒农药凭借着〃物美价廉〃的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农村市场,种植户反映,与使用国外的进口农药相比,选用甲基1605等高毒农药的成本要减少50%以上。如此看来,正是高利润的黑手制造着一个个花样繁多的潜规则,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暴利自然让一些产业链上的不法之士趋之若鹜,铤而走险。谈到这里,我们无法再回避监管缺失的话题。但与其把食品安全的责任归罪于监管的缺失,不如说是法律和制度的缺失。
2006年11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实施。2006年12月,广东省在全国率先立法规定〃有害食品〃召回制度。2007年,公众期盼着《食品安全法》立法进程的提速,期盼着食品安全领域的潜规则在日益完善的法律制度面前无处藏身。
(记者:赵威《南方农村报》2007年1月9日)
没有堵住的〃瘦肉精〃黑洞
广东生猪产业链瘦肉精检测关卡探营
10月20日,《广州市生猪屠宰检疫和违禁药物检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两天内,广州四大肉联厂81头〃瘦肉精猪〃在〃现检现杀〃的新规下落网。
新规一出,〃瘦肉精〃的监测可信度有所提高,但市民对〃问题猪肉〃的警惕,却绝不会因此放松。
一头猪从养殖到餐桌走过哪些环节?谁来保证〃瘦肉精猪〃不再流向市场?在现有的监测措施下,究竟还有多少〃漏网之鱼〃?据调查,广东的〃瘦肉精〃监测从养殖到市场涉及三个环节、三次检测、多个部门。
第一个环节是养殖,由基层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负责监管。生猪出栏前,养殖户报检到所在地的兽医站,检疫人员上门检测,给合格的猪打上标记,开具检疫证明、运输车辆消毒证明、非疫区证明等。证件齐全后,生猪就具备了出场资格。养殖环节的产地检疫既是〃瘦肉精〃监测的第一道关口,又是滥用〃瘦肉精〃的唯一源头,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源头〃监测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个环节是屠宰,正规的交易流程要经过生猪批发市场和屠宰厂两个场所。生猪通过流通商进入生猪批发市场,市场所在地的动物防疫监督所(站)负责抽样尿检,合格的生猪方可屠宰。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部门负责检疫,工商部门负责市场管理。屠宰环节的宰前检测是目前控制〃瘦肉精猪〃流向市场的最重要关口。
第三个环节是流通,主要由工商部门负责监管,农业、质检等部门也参与其中。从屠宰厂出来的合格猪肉产品必须〃两证〃齐全,即屠宰场开具的〃畜产品检验合格证〃和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开具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进入市场后,工商等部门采取不定期抽检的方式来监测猪肉产品质量。
流通环节是猪肉产品流向餐桌的最后一个监测环节,也是最受关注、矛盾最集中的一个环节。如此看来,似乎广东的〃瘦肉精〃监测程序缜密、严谨,但为何如此层层设卡,还有〃漏网之鱼〃呢?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目前〃瘦肉精〃的监管上缺少强制性规定,每个环节的监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漏洞,监管的制度缺失令人担忧。
养殖环节产地检测目测为主
阿强(化名)今年18岁,是镇上最年轻的兽医,他的检疫员编号是〃12〃。于是在他检过的每头猪的耳牌上都刻下两串数字:化州市石湾镇的邮政编码和他的检疫编号。
阿强说他几乎每天都在和猪打交道,主要工作就是过秤、打耳牌、开条子,〃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阿强说,其实是个体力活。
〃条子〃就是〃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是生猪走进批发市场和屠宰厂最重要的通行证。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养殖户拿到〃通行证〃的手续并不复杂,只要打个电话到兽医站报检,阿强和他的同事们就会上门,给要出栏的每头猪称重、打耳牌,然后养殖户就可以到站里交款、开条。
10月19日上午,阿强在官禄村用了2个小时,就完成了一养殖户42头出栏生猪的检疫。记者在现场看到,阿强的检疫基本上是〃目测〃,没有采集尿样,检疫的结果是100%放行。
如此检疫如何能够与〃合格证明〃相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