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于不败之地。
再来分析他们的盈利模式:农户的盈利很简单,就是加减法,其中还可能有公司的各种各样的规定,或许还有公司的二次分红。而公司的盈利点则多了很多,猪苗、兽药、饲料……养猪环节中所有能赚钱,能盈利的地方,公司都得到了盈利。唯一存在风险的是肉猪出售时的市场风险。但这个市场风险已经完全可以用其他方面的盈利来弥补。如饲料,据了解,目前某大型〃公司 农户〃养猪公司的全价大猪料与农民结算的价格是140多元/包,而市场上同样品质的饲料零售价格大概是120元/包。当中的利润差别就有20元/包。如果再与饲料的成本价格相比,差别就更大。
博罗罗浮山的养猪户林先生向记者反映,他自2005年与某大型〃公司 农户〃公司合作养猪,投资了近50万元,但直至2007年还没有盈利,50万元的资金就完全被套住了。最近他已经决定中止与该公司的合作,准备自己投资养猪。〃自己能投资多少算多少,与他们(指公司)合作总是有被算计的感觉。〃
在养猪业发生剧烈震荡的时期,养猪户逐渐感觉到个体的势单力薄,互相联合成了他们的选择之一。自7月1日《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养猪人就开始探讨成立养猪合作社的可能性。廉江和寮、高州分界等地纷纷成立养猪合作社,惠州、化州、阳春等地的养猪户均有成立养猪合作社的想法。但养猪合作社的前景如何?尚待时间的考证。
(记者:劳锦华《猪业革命》特刊2007年12月)
2006年5月份以来,猪肉价格暴涨刺激着全国上下的敏感神经,国家有关部门应声而动,或出面安抚市场情绪,或出台措施平抑猪价。同时,各地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市场供应。涨价风潮背后有着怎样的行业内幕,生猪产销与政府宏观调控方面有哪些问题值得检讨?
肉价上涨与生猪产业反思系列评论①
警惕假管理之名行垄断之实
生猪管理体制现已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关口。这一体制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席卷全国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让人们反思生猪防疫体制,加强生猪疫情的管理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
肇始于1994年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开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生猪管理的先河,这一政策的核心理念是〃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即实行定点屠宰,在生猪屠宰环节进行检验检疫,而生产和销售则放开。相比于完全没有管理的生猪市场,这一政策确实大大减少了生猪领域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然而,从吃肉安全出发的政策却忽视了生猪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定点屠宰政策把食品安全的重负放在屠宰环节。而且,配套的改革则更把这一本来惠民的定点政策推向深渊。定点屠宰点建立起来后,各市县纷纷成立自己的食品公司,各镇纷纷相应成立食品分公司,屠宰点与食品公司一个机构两个牌子。本来属于进行生猪检疫和屠宰服务的定点屠宰场成为不折不扣的商业机构,而食品公司则成为不折不扣的垄断企业因为所有的生猪都必须卖给它,这在世界上别无二家。
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接触过许多真实的故事。如不少地区的屠宰场专门养了一支生猪执法队,执法队的经费向养猪户收取,而干的事情却是以查禁私宰为名,进行地区封锁,强收购批差,不承认临近行政区域已检疫的猪肉,不允许当地民众到临近行政区域买肉。另外,定点屠宰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病、死猪流入市场。因为行政授权的垄断,垄断的食品公司和猪肉检疫部门实际上成为一家人,猪肉检疫部门依赖食品公司的收入而得到好处,因此垄断集团内部便出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情形,农民不能卖病、死猪肉,但屠宰点的人却可以偷偷卖。再者,不从生产源头做好防疫工作,生猪疫情永远无法预防。因为屠宰场地只管进屠宰场的猪是否发病,而不管猪圈里的猪是否发病,只有到了今年突然发现许多猪去年已经病死了,没有猪可被运到屠宰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从1994年实行定点屠宰开始的这场改革,本质上是授予生猪屠宰企业(各地食品公司、分公司)特权,让他们以食品安全的名义进行垄断,挟〃检疫〃而令诸侯,生猪的检疫成了食品公司所专有的私家武器。
目前,生猪价格暴涨,食品公司作为〃进去是活猪,出来是猪肉〃的最重要中间环节,成了最大的赢家。尽管他们在呼吁加强生猪管理,然而他们不可能从养猪户的利益出发呼吁放开管理,让食品公司与检疫部门脱钩,让民间可以申办屠宰点的政策;相反,他们呼吁的〃加强管理〃,不过是为了据此获得更大的行政垄断特权。
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有专家早就呼吁,如果不放开涉农产业的垄断,不开放流通领域的利润让合作社分享,那么合作社必将死亡。现在,不少地方的养猪大户纷纷注册成立生猪合作社,然而这些新生的合作社社员却只能在生产方面合作,虽然他们养殖的生猪规模甚至早已超过许多定点屠宰场的日屠宰量,但他们仍然不能分享到生猪变猪肉环节的利润,不能开办屠宰场,他们还必须依附于垄断的食品公司。
打破食品公司在屠宰环节的垄断,让民间资本进入生猪屠宰环节,让防疫部门独立出来进行公正、客观的检疫,这是生猪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飞 《南方农村报》 2007年7月26日)
肉价上涨与生猪产业反思系列评论②
重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迫在眉睫
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生猪产业链的反应,正在呈现出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方面,生猪收购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一头100公斤的商品肉猪利润接近500元;而另一方面,养猪户尤其是中小养殖户并没有在高利润的刺激下增加投入,相反普遍持谨慎观望的态度,补栏的积极性明显不足。
为何供小于求,却不能刺激生产?有一点可以肯定:从去年夏天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流行至今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严重打击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想养猪,却不敢养猪,究其根本就是担心猪病再次暴发。由此可以看出,支离破碎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已经基本丧失功能,养殖户对其几乎彻底绝望。
目前,分散养殖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生猪养猪模式,散户存栏量占总量的近七成。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制约了中小养殖户的防疫条件,使得他们不可能像规模化养殖场一样,独自聘用兽医人员。眼下,大量中小养殖户普遍倾向接受饲料生产厂家提供的免费防疫指导,但这种指导只是销售产品后的延伸,并不承担任何防疫责任和风险。事实证明,其防疫效果也确实无法保障。笔者在梅州采访时了解到,一家东莞饲料厂的技术员曾给当地一位养殖户的病猪开出5000多元的药物,但还是没有防住病情的暴发,猪只陆续死亡。
然而,在落实防疫的工作中,本应该承担中小养殖户和散养户防疫任务的乡镇兽医站,却几近隐形。事实表明,目前的乡镇兽医站没有能力承担基层防疫的重任。笔者在广东、江苏等地采访了解到,经过过去十年的变革,目前我国的基层兽医站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绝大多数人员严重老化、设备严重落后、资金严重匮乏,只能依靠征收畜禽产地检疫费苟延残喘;甚至有的已经承包给个人,打着兽医站的幌子,经销兽药、疫苗、饲料。当站在防疫第一线的乡镇兽医站变了味道,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势必人散、线断、网破。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早在2005年5月,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农业部也将其作为当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意见》明确要求:改革乡镇畜牧兽医站,合理划分基层防疫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
2006年12月,《广东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颁布,《方案》表明: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其人员、业务和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两级政府的改革方案已经渐渐冷却,基层兽医体制改革却仍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笔者近日在粤西地区采访时了解到,县一级的乡镇兽医站改革举步维艰。困难在于,文件中白纸黑字的规定并没有带来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在上至中央下至乡镇的各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最需要资金投入的是乡镇畜牧兽医站的重建,而这笔改革的成本被一级一级地压在了县级财政的身上。改革方案只给政策,却不解决资金的来源,这使得其在基层的执行中遭到无声的抵抗,在财政困难的县市几乎成为一纸空文,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动物防疫体系最薄弱的环节。
或许,去年至今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和5月份以来引起城市居民恐慌的猪价疯涨,又是一个落实兽医体制改革的契机。2003年、2005年禽流感,2005年猪链球菌病,2006-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的动物疾病催促着改革的步伐,重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已刻不容缓。
(平头《南方农村报》2007年7月28日)
肉价上涨与生猪产业反思系列评论③
母猪险能否为养户系上安全带
针对近期猪肉价格一路上扬的情况,国家保监会传出消息,我国计划投入10亿元发展母猪保险事业,各家保险公司将根据客户的需求,积极发展母猪保险业务。目前,国家财政部以及相关公司正在协商母猪保险的试点工作,接下来将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
席卷全国百姓餐桌的涨价风潮在这个夏天将生猪生产的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并直接引发了人们对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反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餐桌上的风暴〃来势凶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