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祥熙的大公子。不过因为孔令侃单独住一个房间,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猜疑,因为当时别说是新生,就是4年级的学生也都是两三人一个宿舍,只有老师才能一人住一间宿舍。不久,人们了解到他的身世后就开始对他另眼相待了。孔令侃不仅在住宿上享受较高的待遇,在其他方面也比别的同学享有更多的特权。刚入校的时候他比较安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处处飞扬跋扈、盛气凌人的毛病就显现了出来。
俗话说环境改造人,孔令侃从小就受娇宠,但孔祥熙、宋霭龄对孩子管束得还比较严格,孔令侃还不敢为所欲为。而到了大学,他可以天天不回家看老子的脸色,周围又全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辈,连校长、教务长都敬他三分,孔令侃就开始惟我独尊起来,谁都不放在眼里,比如学校规定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必须住校,不得在校外留宿。孔令侃当时刚学会跳交谊舞,非常痴迷,每天晚上都出去跳舞,还常拉着一些漂亮的女同学一块去,一跳就跳到深夜。学校每晚11点关门,他就爬墙进来,或者干脆睡在旅馆里,反正他有的是钱。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还向学校举报孔令侃的行为,后来见校方装聋作哑,也就没人再管了。每到星期天早上8点,孔令侃就安排两辆轿车准时来校门口接他。一辆供他自己坐,一辆由几个保镖坐。学校的学生和一般教员都在大灶吃饭,校方官员和一些教授吃小灶。为了照顾孔令侃,校方特别允许他可以吃小灶。可是只过了几天,孔令侃就受不了了。从小养尊处优的孔令侃觉得小灶的饭菜实在难以下咽,就向宋霭龄抱怨,说学校里的饭菜如何如何难吃。宋霭龄心疼儿子,就每天从宾馆订饭送到学校里。于是,只要孔令侃一个电话,到时就有人用车专为他送饭送菜,风雨无阻。
孔令侃虽是一个纨绔子弟,但他的野心极大。学生时代的孔令侃就有着极大的政治抱负,梦想将来能走向政治舞台。在大学里,他组织了一个学生团体取名叫“南尖社”,把那些成天围在他身边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同学“团结”起来。按当时孔令侃的说法,南尖社的成立,纯为研究学术,联络感情,并无政治意义。在学校时,南尖社的活动并不多,但有自己的定期刊物。孔令侃为了避人耳目,还故意不出面,推出自己的同学沈百震当社长。他的目的是在自己走向政治舞台之前,先准备好一个班底,把这些人组织起来,结成党羽,以便将来为他所用。
从这一点上讲,孔令侃比之孔祥熙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至于那些愿意追随他的那一伙同学,不用说也正中下怀,他们各有各的算盘,都想抱着孔令侃的大腿,以求将来能谋得一官半职。南尖社就是在两厢情愿、一拍即合的情况下成立起来的。社名取“南尖”二字是有来由的,孔令侃不学无术,自然想不出什么好名字来。而他的左右提出的名字,也没一个让他满意。就在这时,孔祥熙第一次出访欧美归来,给他带回了有关希特勒和德国纳粹的消息。孔令侃对希特勒组织的纳粹党很感兴趣。于是,他就别出心裁地用德语Nazis(“纳粹”在上海话中与“南尖”极相似)的译音作为这个团体的名字。
南尖社成立初期,社员并不多,除了一些同学外,还有一些和孔家联系密切的人像姚文凯、顾心逸、林世良等人。等孔令侃大学毕业,在政府里任职后南尖社也就迅速扩大了。孔令侃把这个组织加以改造,扩大组织成员,自己担任社长,吸收的成员也比较复杂,政界、商界、金融界及教育界的人都混杂其中。南尖社的活动地区也不再局限于上海,遍布南京、香港、重庆、广州、天津等地。抗战以后,随着国民党在淞沪会战的失利,孔令侃所在的中央信托局迁到了香港,南尖社也随之到了香港。
当然,南尖社只是孔令侃的一个梦想,真正使他步入政治舞台的是他的父亲孔祥熙。
这一阶段,孔令侃刚刚接触社会,锋芒初露,干劲十足,各方面都干得比较出色,在实践中慢慢走向成熟。不过有一件事孔祥熙做得不是很明智,那就是他还给了孔令侃一个财政部特务秘书的名。由于特务秘书的职权没有确定,孔令侃事无大小都要插手干涉,这样就严重干扰了财政部的正常工作,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和嫉恨。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孔祥熙认为孔令侃已经有了充足的政治经验,就想让其进入商界。恰巧当时国民党政府决定成立中央信托局,由财政部领导,办理一切由国家指定或和国家有密切关系的信托业务。财政部还准备一次投给其启动资金100万元。中央信托局成立时,孔祥熙任理事长,张嘉以中央银行副总裁的身份兼任局长。不久,张嘉被挤出金融局,孔祥熙就有意让孔令侃顶这个肥缺。但那时的孔令侃刚20岁,一下子当局长肯定惹人非议,于是孔祥熙就给他安排了个傀儡局长叶琢堂,而让孔令侃掌握实权,他在幕后操纵。叶琢堂虽然是蒋介石的老乡,但他是个明白人,知道县官不如现管,就放权给孔令侃。结果孔令侃成了中央信托局的太上皇,大事小事都要管。上海沦陷后,国民政府机关节节撤退,中央信托局因对外接运物资的需要,撤到了香港。孔祥熙派孔令侃为中信局常务理事,代行董事长职权,在香港主持业务。当时,中信局除抢运已订军火外,还续订飞机械弹,这就为孔令侃敛财提供了绝好机会。他利用香港这一自由港,大做私人进口买卖,因此积攒了不少财富。当时,中央银行原在上海设立的专用电台,转入租界秘密工作。孔令侃在九龙秘密成立分台,专门与上海进行联系。不久,英国当局查出其电台并予以取缔,但孔令侃仍继续秘密使用。最后,因工作人员不慎,被英方抓了个人赃俱获,孔令侃也随之被逐出香港。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四孔家第二代(4)
孔宋两家矛盾由来已久,于是孔令侃对舅舅宋子文一点也不客气。他崇拜蒋介石,对宋子文则没放在眼里。小时候,宋子文常来看他,给他买些玩具、糖果,他还能叫声舅。长大了,他反而不叫了。他称宋子文为“TV”,即宋子文英文名的缩写。幸亏那时没有电视(电视的英文缩写TV),不然要闹出更大的笑话。有一次孔令侃听说美国市场猪鬃紧俏,就赶快叫人去收购猪鬃,准备运到美国发一笔横财。不料几天后手下人向他报告,说猪鬃很难收购到。孔令侃派人一查,了解到宋子文也得知了这个消息,正在全国各地大量收购。他马上打电话给宋子文,让其让出一块地盘,让让他这个外甥,还说好处大家占、有钱你我分之类的话。宋子文一直看不惯孔令侃的飞扬跋扈,自从孔令侃进入商界后,除了必要的应酬,他从不跟孔令侃说话。这次当然不肯让他,就回电话应付说,猪鬃收购一事他并不清楚,如果查明和孔家确有冲突之处,自会妥善处理。孔令侃见宋子文不买他的账,就怒气冲冲地驱车来到宋子文的办公室,和宋子文大吵了一顿,并安排手下的人到贵州云南等地收购,吩咐他们如遇到宋子文公司的人作对,就砸车绑人,然后一切由他负责。宋子文听说后,担心孔令侃会影响自己的正事,就找到孔祥熙,二人商讨后最后划定了势力范围。四川、广西由宋子文收购,云南、贵州由孔令侃收购,才算避免了一场争斗。
孔家有晚上打麻将的习惯,不过孔祥熙一般不参加,主要是宋霭龄跟几个孔家的好友一起玩。如清末官僚资本家盛宣怀的儿子盛升颐夫妇、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夫妇和税务局长樊光夫妇等,其中属盛升颐夫妇来得最勤。盛升颐的妻子虽已年近40,但保养得极好,看上去就像30岁左右一样,而且性格外向,极善辞令。她生得标致,皮肤极白,人称“白兰花”。孔令侃对“白兰花”可谓一见钟情,尽管年龄相差十几岁。他们趁盛升颐打麻将的工夫,偷偷地出去约会,终于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后来,他们秘密同居的事终于被盛升颐发现,最后与“白兰花”离了婚。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弄得孔祥熙夫妇也很尴尬。
孔令侃被英方逐出香港的消息传到了重庆,蒋介石指示要孔令侃回重庆,当面说清在香港发生的一切。宋霭龄怕孔令侃回来后会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她就去找宋美龄寻求帮助,宋美龄让孔令侃去美国留学以暂避风头。
孔令侃在去美国之前,突然想起了旧情人“白兰花”,突然发觉自己最爱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白兰花”,于是就给她发电报,让她速到香港。“白兰花”接到电报后,自然心领神会,立即从重庆坐车到昆明,又从昆明转道去了香港与孔令侃相会。
1939年秋,孔令侃与“白兰花”乘船离开香港取道马尼拉去美国。船到马尼拉后,孔令侃突然对随从们宣布,准备在马尼拉与“白兰花”结婚。孔令侃的这一举动令随从们大吃一惊,他们原以为孔令侃叫“白兰花”来只是为了中途解闷,没想到他会与“白兰花”结婚。他们知道孔祥熙夫妇肯定不会同意这门婚事,但他们了解孔大公子的脾性,即使劝阻也是自找没趣,也就听之任之了。
到了马尼拉后,孔令侃立即打电报给母亲,通告了要与“白兰花”结婚的事。他早就想好了,只要生米煮成熟饭,父母不同意也得同意,反正俩人已经名正言顺地在一起了。
宋霭龄在重庆接到孔令侃的电报后,气得大发脾气,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立即打电话告诉了孔祥熙。孔祥熙接到电话后,当时脸色就变了,大骂孔令侃是个孽种。宋霭龄随即给孔令侃发了一封措辞恳切的电报,大意是让孔令侃冷静下来,认真对待婚姻大事,并再次明确表示不同意这门婚事。
但是这封电报发出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