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情愿像一个穷光蛋一样死在中国自己的家门口,也不愿做一个大富翁死在纽约的大饭店里。这个念头,不知何时扎了根似地留在他脑海里,任凭什么也赶不走了。
当天吃完团圆饭,儿女们就一个个告辞了。随即孔祥熙把宋霭龄叫到了卧室。孔祥熙头顶上几根干枯的白发微微地抖动,半天,他终于喃喃地说:“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回大陆看看……”
宋霭龄情不自禁地一下握住了孔祥熙的手,半晌才劝说道:“庸之,别动这个念头了,这是不可能的。”
“可我们不是战犯,共产党没说我是战犯……再说,战犯又怎样,那么多战犯不都放出来了吗?”
“共产党不会饶恕我们的……”宋霭龄的嘴唇颤抖着。
“要不,去找找庆龄?”
宋霭龄知道,孔祥熙想回大陆看看,想把自己的骨灰送回大陆,但这是不可能的,惟一可能的是回台湾。毕竟和蒋介石共事那么多年、又已到了垂老之年,蒋介石这个面子是会给的。但宋霭龄实在不知道怎样说服孔祥熙,孔祥熙最近总冒出一些奇怪的念头。
情绪是传染的,孔祥熙自己没法回大陆,也没法回台湾。而宋霭龄却日益受到孔祥熙情绪的感染,越来越感到一种异域独处的寂寞和孤独。每到夜晚进入梦乡时,她就开始做梦,全是孩提时代的景象和故事。她想起了家里的小院,四周是绿茵茵的原野,一条小河欢快地从门前流过。河水清澈见底,一座江南风格的石桥直对着院门。蓝天下,燕子在飞翔,白云在飘荡……
她想起了母亲,一个她认为最漂亮也最慈祥的东方女性,一头黑发整齐地盘在脑后,一双深潭般的眸子放着慈祥的光……
她想起了黄浦江,想起了南京路,想起了从大海吹过来的那略带海腥味的风,和重庆那一年到头都赶不走、驱不散的雾……
两年后的一天,他们决定回台湾。尽管他们在美国有钱、有房子、有家、有世人羡慕的一切,但他们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家,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既然他们无法回上海,回山西,那就回台湾。因为,不管怎么说,台湾毕竟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于他们要回台湾定居的举动,孔祥熙的4个孩子都表示理解。倒是一位华侨邻居来告别时说:“你们到了美国,总感觉不适应,总觉得这不是你们的家。等你们回了中国,就会发现你们已不适应那里的生活,而适应美国的生活。到那时,你们会发现哪里都不是你们原来想象的那个家,你们就真变得无家可归了。”
当时,孔氏夫妇只当这是昏话,没往心里去。不料她和孔祥熙回台湾几年后,才慢慢悟出了那邻居话中的含义,当然这已是后话了。
1962年春天,孔祥熙、宋霭龄乘坐的飞机在台湾桃园机场降落。当他们蹒跚地走下舷梯时,蒋经国正在下面等候他们。孔祥熙心里还着实一阵激动,老蒋还没忘了旧情。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四漂泊异乡 魂无所依(4)
在台湾郊区,蒋介石为孔祥熙安排了一幢别墅。宋美龄第二天晚上驱车前来看望,姐妹俩几年不见,倒也热热闹闹,说说笑笑。只是都上了岁数,叙完旧之后便无话可说。
几个月过去了,孔氏夫妇拖着年迈的身躯踏遍了台湾的每一个角落。蒋介石为了照顾情绪,给了孔祥熙一个“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评议员”的虚职,孔祥熙也形式化地出席了一次评议会。到会场一看,全是像他一样七老八十的白发人,心里就凉了大半,知道了这纯粹是个聋子的耳朵——摆设!
渐渐地,孔祥熙和宋霭龄都产生了厌倦,他们又后悔了,后悔不该回台湾来。在台湾,没有人把他们当回事。除了刚回来那几天蒋介石见过他们一次外,他们就再没有见到其他掌实权的要员。
当时,台湾正在按自己的轨迹发展。而他们,却像一件不值钱的古董被人遗忘了似地孤零零地整日待在那栋空荡荡的房子里。和他们保持联系的,都是一些过去的国民党元老,而且每隔几个月,他们当中就真的有人死去,好像他们现在活着就是为了死亡。
而在新一代国民党执政者中,对他们都怀着一种本能的蔑视,认为他们贪污腐败无能;认为他们都是一生只顾个人不管国家;是没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小人;把大陆拱手让给了共产党,才导致了现在台湾的困难局面。
更要命的是,台湾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远没有美国先进。一次,孔祥熙不慎腹泻,被车送进医院。孔祥熙一看门诊楼内肮脏的墙壁就对随从挥挥手说:“回家。”他实在不能容忍在这种环境中看病。
还有就是台湾的天气,潮湿、多雨。本来孔祥熙已比较适应了纽约的气候。对这种四季不分的多雨天气极不舒服,总觉得那股阴潮侵入到骨髓,使全身的关节隐隐作痛以至彻夜难眠。这就是他梦牵魂绕的台湾吗?这就是他“梦里寻他千百度”的归宿吗?孔祥熙和宋霭龄这时才想起,也才明白了当初他们从美国回台湾时,邻居的那段话。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已无家可归了。
此时的孔祥熙已86岁高龄,身患糖尿病、肺心病、高血压和消化道溃疡等多种疾病,就像一盏快要熬干了油的灯,在生命的尽头勉强发出微弱的光亮。于是,宋霭龄在孔祥熙生命的最后时刻又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让孔祥熙回美国治病。
宋霭龄的这个决定引起了家人的反对,孔祥熙虽然在台湾生活得并不太如意但他已经无所谓了。到哪里能如意,到美国就如意了吗?!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如意或不如意,关键看你怎么想。
女儿孔令仪主要担心孔祥熙的身体,从台湾到美国对年轻人来说只是一次短暂的旅行,可是10个小时的飞机,对于一个86岁高龄的多病的老人,就不啻是一次冒险、一次拿生命健康做赌注的冒险。
但宋霭龄觉得,如果让孔祥熙在台湾住下去,情况也许会更糟。不如冒点险,美国的看病条件毕竟大大好于台湾。一时谁也说服不了宋霭龄。
蒋介石考虑的首先是政治。孔祥熙宣布回台湾定居,无疑是给蒋家王朝脸上添了彩。住了几年又要回去,等于又给其抹了黑。但是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都没有理由阻止孔祥熙去美,便只有在宣传上做做手脚了。
1966年2月28日,孔祥熙借口赴美治病,和宋霭龄及孔令仪离开了台湾。同年3月1日,台湾的《中央日报》对此发了一条消息:“(中央社台北28日电)3年前回国定居的前行政院长孔祥熙博士,今天下午2点20分由他的夫人宋霭龄及长女孔令仪陪同,搭乘西北航空公司班机赴美,接受短期的健康检查及治疗。已是87岁高龄的孔祥熙博士,在台湾居住了3年4个月,他在美国接受治疗后,仍将返回台湾。今天下午前往机场送行的包括蒋经国、徐柏园、陈庆瑜、蒋纬国及财经界旧属等人。”
孔祥熙带着他病入膏肓的躯体走了,从此再没有踏入中国的土地。临终前,他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决定,辞去了中国银行董事职务。这个职务,从1947年孔祥熙去美国后一直被保留着。孔祥熙一直靠这个职务从国民党政府那里领取一份不算太高的月薪。那就像一条线,将孔祥熙和国民党、和蒋介石、和中国连在一起。那其实也是孔祥熙曾经效力于国民党政权二十余年的一个最深刻的印记。蒋介石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孔祥熙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谁都不提这件事。然而这次,孔祥熙提出辞去这个职务,却在蒋介石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他已隐约感到,这是孔祥熙和他做的最后一次交易。孔祥熙宣布回台湾定居,在政治上给蒋介石帮了忙,这是作为蒋介石一直保留着孔祥熙中国银行董事的一种回报,一种感情的偿还。现在,孔祥熙已不欠蒋介石什么了,他可以坦坦荡荡地离开台湾而且公开辞去这个职务了。
当时,恐怕只有蒋介石心里明白,孔祥熙是带着怎样的心态在机场和蒋经国告别的,他将永远不会再回台湾了。
常常有这种情况,一个垂暮老人,当他的愿望未了时,他的生命就如同顽强的枯藤怎么也扯不断。而当目的一旦达到,他生命的墙就像被大风吹过一样轰然倒塌,变成一堆瓦砾。
孔祥熙也是这样,在回到美国一年多后的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胸闷气短。他想咳一下,却觉得有什么东西卡在嗓子里,使他咳不出来。他摇响了手铃,家人们跑了进来,发现他已经瘫倒在沙发里。
1967年7月22日,孔祥熙被送进了纽约州立医院,医院对他进行全面检查后便将他推进了监护室。这个曾经一度掌握着众多人命运,影响着国家前途的重要人物,此时却像千百个即将告别人世的普通老人一样,没有任何威严,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浑身上下被插满了管子,在医护人员的呵护下,苟延残喘着随时都可能丧失的生命。
《孔氏家族私密生活相册》 四漂泊异乡 魂无所依(5)
开始,他还有意识,还能辨别亲人和医生,还能握握宋霭龄及子女们的手。到后来由于心力衰竭,他的意识完全丧失了,终日昏迷如同死去了一样,只有那微弱的心跳还能证明他是活着的。
1967年8月16日,孔祥熙的极限到了。心脏监护仪上的波纹渐渐平缓,最后变成了一条直线从荧屏上最后消失了。于是,被近半个月来的抢救弄得疲惫不堪的医护人员和守候在旁边的亲属,都不约而同地轻轻嘘了一口气,似乎他们期待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
孔祥熙病故这一年,正好88岁。
当宋霭龄闻讯赶到医院时,孔祥熙已进入了他原来不能想象的天国。当时,宋霭龄没有哭,但全身像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