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革的人们之间日益尖锐的对立情绪。关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在学术界一直存在深刻的分歧,其中一个观点是:天主教的教义本来是纯洁的。整个欧洲的无数行善的中世纪教会清廉公正的传统没有中断。然而,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民政政权对待宗教的不同的敌对情绪被新政中的一些因素渐渐地助长和强化,结果在欧洲的许多地方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助长了胆大妄为和无视公德的行为。……《天主教大百科全书》不一定代表天主教会现在的观点。
就像许多人过去和现在都持与此相反的见解那样,约翰·威克利夫反对这种观点。此公被人称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启明星”。他出生于约克郡,出生年月不详,但似乎在1320至1330年之间。他一生中的许多细节已经无从察考,但他以提出“神赋人权”著称。也就是在教会中行使自己的权力和拥有财产的权利。他坚称这些权利是上帝直接赋予人类的,而不是被神圣化的人给的,或者说这些权利是和神圣化的人永远不相干的。于是,一个罪孽深重的人不能合法地担任教会或政府的官员,也不能合法地拥有财产。他认为当时的教会已经罪孽深重,应该放弃所有的财产,而且神职人员应该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
对于那些习惯于豪华生活和使用绝对权威的教皇们来说,这些言论简直是大逆不道。
威克利夫不仅宣扬他自己的观点,而且同时采取了一个实际的步骤。在1380年代初期,因为他相信如果平民百姓能有一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写的圣经,他们就会要求改革教会,所以他倡导了一场将圣经翻译成英语的运动。而且他们还能够自己决定怎样做弥撒。
在一个在国际上以教皇为代表、在国内由世袭的国王、王后为代表的专制年代里,这个民主的萌芽是很危险的,它促使英国国王亨利四世在1401年公布法令,在公众中传播威克利夫观点的人都是传播异教的人,可以判火刑处死。威克利夫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有几个观点认为:他对开创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影响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威克利夫的主张在整个欧洲大陆流行,为后来的那场运动做好了准备。
问题的实质在于:
教皇制定的法律干涉了教会和国家的许多事务,人们在谈论需要限制教皇权力,但其中的一些人同时又需要借助教皇的权威来管理他们所在国家里的教会,并且拉教皇的大旗做吓人的虎皮。
所有的人都想改革,或者嘴上讲要改革。而对于怎样改革、改革什么则不清楚。一些改革家把精力放在创建新的教派上,或者组织少数人在一起学习圣经和做祈祷的小组。
这些人自己都有一个通称:新教主义(也就是所有按照宗教改革原则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西方基督教会)或清教主义(由于他们认为宗教改革运动不彻底,所以简化并限制弥撒仪式的教会)。
16世纪下半叶清教主义的兴起是对控制英国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反应。然而,其根源可以归结为基督教会改革的一个传统。宗教改革运动始于欧洲大陆,从1517年马丁·路德将他95篇论述纵欲的文章钉在威滕伯格大教堂门上,抗议教会的腐败和罗马教庭滥用神职权力的行径那一刻就开始了。……在下一章中将有详尽的讨论。这里可以这样说,巴里·科沃德在《斯图亚特时代》(Harlow;Longman,2003年版)的第81页上曾写过:“‘清教徒’这个词在1558至1660年间的历史专业的学生中引起那么多的概念混淆,官方曾经考虑过废掉这个词。”科沃德的结论是:这种做法后来证明是错误的。
那个尤其值得纪念的日子,1517年10月31日和其他事件一样是在海边泥滩那段经历的起点,尽管许多学生探索宗教改革运动的方式就像中世纪的旅行者在德国西南部的巨大的黑森林中探索一样——当前面的路走不通的时候,既犹豫又心焦。对于这样的学生,为了将注意力集中在宗教改革运动的社会和政治方面,所以将这场运动的内在理想全部放在一旁不顾是挺诱人的做法。
《五月花号》 第一部分清教徒(2)
1485年12月,西班牙的费迪南德和伊莎贝拉生了一个女儿凯瑟琳。他们立刻按照当时的习俗试着为她找个合适的政治亲家,其原因在于在欧洲敌友转换频繁的局面中,联姻是强有力的纽带。结果他们为她找到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对象: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长子亚瑟。当时亚瑟才两岁,凯瑟琳已经3岁了,但也无伤大雅。一个联盟巩固住了——她是条约中的一部分。
凯瑟琳快16岁那年,前往英国完婚。一路走了一个月,她乘的船几经风暴,于1501年10月2日安全抵达普利茅斯。没有人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这个地方是一个历史的前台和后台的连接点,因为119年之后,海岸边的那群人就是从其中的一个码头出发远航的,说不定还是同一个码头呢。
凯瑟琳抵英一个月之后,与亚瑟成了婚。亚瑟的弟弟,当时11岁的亨利在这次庆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亚瑟于六个月后夭亡,可能是肺病。他的死并没有改变前台的戏,但是她该怎么办呢?年轻的亨利有两项长处:健康和尚未订亲,所以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凯瑟琳和他订了婚。事实证明,从所有的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到了1505年,亨利到了婚娶之年,前台的戏发生了转变,国王与西班牙结盟的热情日减。亨利只好坐等父王驾崩,四年之后,在他成为亨利八世之前,他们完了婚,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1509年春,差两个月就18岁的亨利八世继承了在许多重要的方面仍然停留在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喜欢看马上枪术比赛;弓箭和长弓都是国宝和国技;大约有一半的村庄都是一片片没有篱笆的农田,除了一些细节之外,数百年都没有变什么样。
在后台,当时250万的人口意味着英国基本上是个地广人稀的地方。世代相传之间,从广义上讲的进步很少见。空地中满是灌木丛和森林;在草原上的人累得贼死也只混个糊口;小规模的、互不相连的群体在他们各自的尖顶教堂周围聚居,有时,他们聚居在有护城河的庄园里。
财富的分配,倒不如说几乎根本没有这样的分配。在伦敦,亨利八世执政很长一段时间以后,8588人每年最多挣4英镑,总财富加起来约18000英镑;45人的年收入高于1000英镑,总数约78000英镑。
再看得广一些(这些统计数据是稍晚时候收集的),在林肯郡,数据集中体现的是劳工阶层。在农村的学徒或佣人,16到24岁的劳工一年挣24个先令,带酒肉;10岁到16岁的劳工挣10先令。割草的每天挣5格鲁特(4便士钱币)带酒肉,10格鲁特不带酒肉。割一公顷的小麦或黑麦的价钱是14先令,或者论天算,每天3格鲁特带酒肉,8格鲁特不带酒肉。割四分之一公顷的小麦或黑麦挣12格鲁特;收割大麦、豌豆、大豆和燕麦挣5格鲁特;收一公顷的豌豆和大豆6格鲁特;收集干草论天算2格鲁特带酒肉,5格鲁特不带。凡此种种。
假如一个打工的挣6格鲁特不带酒肉的话,他必须自备膳食,假如一年中有180天的活给他干,他一年能挣4英镑10先令。这样他假如有个家,就够养家活口了,大多数的钱供吃喝之用,其次的支出以房租、燃料和衣物为序。
对于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攒足本钱买地是不可能的。而当时机到来,海岸边的那群人在最终横渡大西洋之后,发现他们自己站在一个没有主人的、土地肥沃的大陆之上。
此时,在历史的前台:凯瑟琳无法生出一个儿子和继位者,而这却是亨利从政治上和皇室继位的角度所需的。凯瑟琳内心的痛苦可以说从未中断过。1510年1月,她生下一女,不是死胎就是当天死的。1511年1月,她生下一子,但于2月22日夭亡。1513年11月,她又生一子,结果不是死胎就是早夭。1514年12月,悲剧重演,于1516年2月出生的女儿玛丽总算活了下来。出生于1518年11月10日的另一个女儿不是死胎就是产后不久夭亡的。
亨利可能在1525年起不再与凯瑟琳同床。他在此前后曾有几次婚外恋情,其中一次使安妮·博林怀了孕。他决意与她结婚,但他需要教皇批准休了凯瑟琳。结果教皇不准他休妻,经过数年的折腾,亨利的反应是将教皇的势力从英国驱赶出去。最后终于大功告成,英国教会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坎特伯雷的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能够自己办理休妻手续了。此事发生于1533年5月23日,次年通过的“最高权力法案”赋予亨利以凌驾于教会之上的全部权威。
1532年10月,一个女婴伊丽莎白出生了;1534年出生的一个男婴不是死胎就是当天夭亡,1536年,又一个死胎。需要王子继位的问题再次提了出来。就像所有手里握有无限权力的人那样,他能够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解决问题。他没有与她离婚,而是砍了她的头(以通奸为罪名)。
亨利还解散了许多修道院,此举被称为自罗马征服以来的“最大的盗劫行为”。1536年,有人公开造反,打出“神意朝圣”的旗号,反抗这次浩劫。10月21日,三个贵族人物在小小的乡下小郡诺丁汉郡的斯克卢比村聚首,这个地方如果没有一条大路、一个庄园和皇家邮政,肯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去处。
“朝圣”运动在附近的庞弗里特镇引起反上的酝酿活动,政府必须采取行动。在斯克卢比庄园里的那三个贵族可能派出一个先锋官贴出一张名为“致违犯王法、聚在庞弗里特的叛众反贼书”的通告。然后三人骑马而去,小村斯克卢比又重新陷入昏昏欲睡的平静。
15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