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星转-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概念的相对性表明,气是一种存在,但非形;形是一种存在,但非气。气首先与天相联系,形首先与地相联系。气要从天下到地,则要借助于形,所以有“替”的含义。   
  “替”表明,形可以纳气,并体现气的运作。行,有两层含义,一是天气自行,如寒暖交替;二是借形行气,如水火升降。一般所说的行,则是后者,即化天气入地形而运行之意。   
  《周易》说:“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道,是法则的意思。阴阳,是相对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天以相对为最高法则。   
  在天道之中,以寒的概念位居第一。《灵枢经》说:“太一者,水之尊号。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这里说的水,是寒的概念。   
  由于寒暖相对,由相对法则推论,暖的概念必然位居第二。   
  寒暖在天、是气;水火在地、是形;一二为序,是数。   
  天有四气,即寒暖刚柔。地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下面是进一步的推导:   
  《三命通会•;论五行生成》说:“是以万物非阴阳合体则不能生化”。阴阳相对,以寒暖为首,寒者,老阴之气;暖者,老阳之气。寒暖合体,即取两者中和的意思,在历法上,可以春分和秋分两点为典型参照。   
  《周易》又说:“立地之道,曰柔曰刚”。   
  春者,少阳之气,柔。秋者,少阴之气,刚。由于地球有春分、秋分的寒暖对称性,所以说它是“立地之道”。这里所谓的地道是讲一种对称的小环境,地道将孤寒孤暖进行对称调整,也就是地球的运行,从而产生春秋两个新的季节,春即柔,秋即刚。   
  这样,寒暖刚柔、老少阴阳、一二三四,就被推导出来了。老阴寒气指冬季、少阳柔气指春季、老阳暖气指夏季、少阴刚气指秋季。   
  原来的寒暖之气,在地球的调整下,出现对称性升降。在升降的对称点,派生出了两个过渡性区域,即少阳和少阴之气,对应的就是春季和秋季。   
  所以,气,是天道的概念,总是相对出现的。以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为参照。老阴老阳双方达到中和状态(合体),派生出少阳和少阴,即春秋两季。由此也可看出,少阴少阳是一种特殊情况,或许,只有地球具备产生它们的条件。   
  若寒暖不能合体(寒暖不中和),则刚柔之气无法引化,气之不化,则无生生之妙。无生生之妙,则春夏秋冬无从谈起。   
  虽然气有四种,但毕竟是天物,即无形之物。气要想在有形物中体现自己,应该找到吸纳自己的有形物,使自己具备形体。我们熟知的四种实物是:水替寒、火替暖、金替刚、木替柔。   
  五行理论需要金木水火等实物,以替天行气。如果无水、无火、无木、无金,则天寒、天暖、天刚、天柔之气无法附形。气与形是天与地的对应概念,由相对性之最高法则可以得知,气和形是世界存在的基本元素。   
  金木水火,是四行,与寒暖刚柔相对应、相配合、相表里。水火既济,则刚柔之气得以化生。暖气升则化柔,寒气升则化刚,乃春生秋成之象。   
  四行配四气、配四季。既然如此,还要土行做什么?   
  《白虎通疏证》说:“金木水火,阴阳自偶”。这里讲的是阴阳对称的性质。   
  水、火、金、木,地上之形,配合寒、暖、刚、柔,天上之气。既然天有四气,地有四形与之相配,要土何用?天道阴阳都是双数,加土则成单数,明显有不对称之嫌。既然称行,则土必然也要运行。土性静,如何运行?   
  《三命通会》说:“火主于南,应夏。然火无正体,体本木焉。出以应物,尽而复入,乃自然之气也”。木金水俱有稳定之形体,而火则无正体。我们可以理解火具有形的不稳定性。   
  火在未出之前,本于木形,尽而复入,入到那里?所以,在水、木、火、金的链条上,缺了一个稳定的形。水、木、金,俱有稳定的形质,火虽有气,却无稳定的形质。   
  五行是地上之物,既要能纳气,还要有稳定的形质。火既然无稳定的质,则需要有物来辅助,这样,借用就是一种选择。这个借来之物,就是土。    
  庚金之气生于火(长生于巳),庚金之形却由土生(土生金)。换句话说,庚金得气于火(秋季少阴之气接替夏季老阳之气),得形于土。这说明五行有个别气形分离的情形,此性质很重要。    
  由于火无稳定的形质,以及气形可以分离的性质可以推论:   
  老阳,在地则由火行其气,同时借土辅助行其形。火不是土,但得土而有稳定之形;土不是火,但得火而有行。行者,动化之意。五行用土,乃不得已而用之。   
  火有火性,土有土性,火无稳定性,故而有火土配合来行天气的权宜办法。   
  土虽主静,但又有配合火行的职能,不得不动。火土配合,气在火,形在土。火动在气,土动在形。气分春夏秋冬,对应木火金水,惟独土不独立行气,不成季节。   
  木生火,火得木气;火生土,火化木形为土;火土须同动,所以土寄旺于火:丙火戊土长生在寅、旺在午、墓在戌。既然是寄旺,就不是土之本家,所以,寅午戌三合是火局,而不是土局。   
  火有气,却无稳定之形,要想生土,必须化木形方能成土。所以,阳火土(丙戊)长生在寅木之地,寅中带木、带火、还带土。   
  阳金要想得生,必须纳火之气,土之形。所以,金长生在巳火之地,巳中带火、带土、还代金。这是五行长生的两个特例,即阳土金长生在克己之方,常理不能解释。究其原因,就在火有气无形,不能直接传气给予金,必须借助土形来运作。   
  五行有如下的气形传递模式:   
  水 木 火(气) 金(气) 水   
  火化 土(形) 化金形)   
  气由四行来传递,即木火金水,所以只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而已。   
  形由五行来传递,所以有木火土金水。   
  气的传递是原因,形的相生是配合。四季描述的是天道,以气为主,所以只有春夏秋冬。五行描述的是地道,气形兼顾,所以有木火土金水。   
  论气,戊土生在寅木之地;论形,寅中甲木克制戊土,庚金的情况也类似。显而易见,地支,例如寅,主要描述气的概念,而天干,例如戊,纯粹描述形的概念。   
  寅卯辰是春季,乃天柔主气,有甲乙配合。寅卯辰是木气、象天,甲乙是木形、象地。同理,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是气,象天;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是形,象地。   
  气主动,故支应该好动;形主静,故干好静。这与原来的天干象天、好动;地支象地、好静的理论正好相反,这是一个全新的结论。   
  因此,所谓天干地支之称呼,理论来源疑有误。支者,五行之气,以长生、禄旺等词形容;干者,五行之形,以木火土金水表示。   
  天地以气为体,形为用,所以古代有天尊地卑之说。命理是一门借气论形的理论,要落实到人的实体。所谓喜干透取用,显然是因为干透,则是命理用形的本意。   
  原始五行理论的推理方法是所谓的自然之理。   
  五行顺天之序是相生,自然之理: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行相克,隔天之序是顺克。如木隔一位火,见土则克之;隔两位逆克:如木隔两位火土,见金则反被金克,等等。相克理论不是由天序来推断,而是有下面的道理来解释。   
  《三命通会》说:“强可攻弱,土得木而达;实可胜虚,水得土而绝;阴可消阳,火得水而灭;烈可敌刚,金得火而缺;坚可制柔,木得金而伐”。   
  《白虎通疏证》说“五行所以相害者,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五行相克是“自然之理”,或“天地之理”的结论。理论有不可推的时候,就叫做公理。   
  五行理论有两种形态。   
  一是原始理论形态:金木水火土的生克休旺理论体系。原始五行是关于天气的年度循环的理论,即对春夏秋冬的解说,即所谓“一气顺布,四季流行”。但是,干支纪时系统除了描述年度循环(十二个月)之外,还描述六十甲子循环(六十年头)、月度循环(三十日),以及日度循环(十二时辰)。将年月日时综合描述,则发展出五行学说的新形态。   
  二是符号理论形态:干支阴阳的气形配合理论体系。如果万物具有四大循环的综合特征,则需要新的理论形态来描述。符号形态是一门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例如,数学就是符号与规则体系的典型学科,现代经济学也在向符号推理体系演化。符号形态是干支理论与五行理论的集成,是五行理论走向实用的桥梁。   
  在卜筮方面,汉代的京房把干支纳入八卦之中,导致八卦和五行两大符号体系的融合,也使爻卜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在命理方面,唐代的李虚中将干支五行支纳入四柱之中,开创了命理学说的先河。   
  我们看到,在干支符号体系中,除了原始的生克规则之外,由于考虑了四大循环的特征,则五行之间的横向作用就凸现出来。在单一的年度循环中,十二地支,例如寅卯辰三支是不能同时见面的,道理很简单,寅月代表正月,卯月代表二月,辰月代表三月。由寅到卯,再到辰,时间流逝,事过境迁,寅卯辰是不可能相互作用的。   
  但是,就一个特定的点位来说,比如寅年卯月辰日,则有三套干支同时描述,寅卯辰就同时见面,既然见面,就有相互作用和关系,这就需要新的规则来解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