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040-甲申年说-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痕迹”。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烛照中华数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传、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此,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总序序:伟大的文化推进伟大的复兴(2)

    1988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这说明,中华文化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特别是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环境的破坏、战争的灾难、贫富的差距等,对世界文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彰显了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意义。    
    自从文明的曙光初照神州,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经过五千多年的迁徙、演化和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匠心独运的书画雕塑,泽被后世的四大发明……这些都令世人推崇备至,惊叹不已。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历来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仅存硕果。中华民族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浑厚的历史积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筑起了中华民族雄奇天下的精神长城,使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当今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华文化孕育了胸怀天下、追求统一的爱国情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各族儿女为团结统一而不断奋斗的爱国史。班固“爱国如饥渴”,投笔从戎,抗敌御侮;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拯救国家危亡;文天祥丹心报国,辉映千古;林则徐痛击鸦片祸殃,捍卫民族利益与尊严;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正是由于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即使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短暂的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特别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中华儿女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伟大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形象,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华文化孕育了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理想追求。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和”字。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先哲们更是进一步宣示了“和为贵”的价值,颂扬了“和而不同”的理念。“和合”思想,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整个发展进程,渗透于中华民族思想、实践的各个方面。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各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无论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还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给所到国家和人民带去的都是加强交流合作的诚意,传递的都是增进友好情谊的心声。可以说,中华文化“和合”思想蕴涵的深刻经世哲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里。特别是中国人民在近代饱受战争和被侵略的痛苦,更加深感和平的珍贵。今天的中国已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并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华文化孕育了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中华民族自古就讲是非、善恶、荣辱,把个人“修身”视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中华文化这个精神宝库中,有“舍生取义”的气节操守;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凛然正气;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高尚情操;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秀品质;有“言必行,行必果”的处世准则。千百年来,中华大地涌现出无数重名节、讲正气的道德楷模,他们为追求真善美,弘扬社会正气,不惜披肝沥胆,殚精竭虑,其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体现了中华优秀儿女情感之真诚、襟怀之博大、气节之刚烈。这些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保持自立自尊的精神源泉,也使得中国能够始终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扬名于世。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文化孕育了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自强精神。古代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不竭动力,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变革创新,不息奋斗。从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汉使苏武饮雪吞毡;从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修史,留下千古巨著,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刚毅的民族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天灾人祸、内忧外患,近代以来更是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但无数志士仁人勇于救亡图存,学习他人之长,而后奋起直追,救国家于危亡,挽狂澜于既倒。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意气风发地建设自己的国家,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1世纪是世界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作为中华儿女,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身份,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烛照中华数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传、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此,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传统文化与古为今用传统文化与古为今用

    金开诚    
    金开诚: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席。    
    (编者注:本文稿已经作者本人审校。)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累了非常丰厚的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这个传统文化?这在理论上是早已有坚定共识的,那就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根据这一共识,或者叫方针,五、六十年来,专家学者只做了两件工作:一是评估,二是考证。在众多的人(包括我自己)看来,这两项工作必须要做:你不评估,怎么知道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你不考证,怎么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所以大家认为,评估与考证具有前提性,必须先解决了前提的问题,才能谈到古为今用。    
    那么,评估、考证了五、六十年,前提问题解决了没有呢?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解决。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得不出统一的结论。有时候好像有结论了,但“运动”一来又什么都变了。    
    比如《水浒传》,本来所有的人都认为它是歌颂农民起义英雄人物的,好得很;可是在“文革”中,它却变成了一部宣扬投降的书,以致于掀起了一个“批水浒”的运动。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关于其生平,目前有争论。但施氏生于元末明初,曾经活动于杭州等地,已达成共识。《水浒传》是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由施耐庵等在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等著作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该书描写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情景。    
    又比如杜甫,本来被评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人还称他为“诗中圣哲”,可是后来这个人又写了一本书,把杜甫描写成一个顽固而反动的老地主。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有许多优秀作品 ,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反之,本来被批判为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李贺、李商隐,却被说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从思想到艺术又都好得不得了。法家与儒家,本来似乎人们看好儒家,而认为法家是为封建专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